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159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1   2  下頁 >>(共 2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醫學]中國針灸學基礎
第一節 腧穴概述
  一、腧穴與經絡的關係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經是主幹,猶如途徑;絡是分支,猶如網絡。它們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適內外,貫穿上下,把內部的臟腑和外部的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協調和平衡。
  腧穴是人體經絡、臟腑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在歷史文獻中有砭灸處、孔穴、氣穴、骨空、輸穴以及穴位等不同名稱。從這些名稱可以看出,這些部位既有經氣輸注,又是形體的一些孔隙,是針灸施術的特定部位。刺激一定的腧穴,就可以發揮相應經絡的作用,調節臟腑氣血的功能,激發機體內的抗病能力、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經絡的運行氣血,溝通內外調節平衡的功能,臨床上可以通過刺激腧穴來體現。因此,經絡與腧穴有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關係。
  二、腧穴的分類
  人體的腧穴很多,它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陸續發現逐步積累起來的。經過歷代醫家用「分部」、「分經」的方法,進行多次整理,現在一般分為三類:
  (一)十四經腧穴
  簡稱「經穴」,指分佈在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上的穴位,是腧穴大的主要部分。現有的三百六一多個經穴中,絕大部分是晉代以前發現的,其中有很多腧穴是發現經絡的基礎,有的經穴是從經外奇穴中補入的,如膏盲、風市、中樞、急脈等。經穴自發現以後,都是經過定位、定名,逐步從散在到系統的。
  (二)經外奇穴
  又稱「奇穴」、「經外穴」,指既有一定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是尚未列入十四經系統的穴位。這些奇穴,與經絡同樣有著密切關係。
  (三)阿是穴
  指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的穴位。所以又叫「以痛為輸」、「天應穴」、「不定穴」等。
  上述十四經腧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的區分,可以說明腧穴的發現和發展過程。一般認為阿是穴是腧穴的最初形式,經過臨床不斷檢驗,有選擇地逐步定位、定名,上升為經外奇穴、十四經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一)普遍性
  1、局部作用 每一個腧穴都能治廣局部和鄰近部位的組織器官的病證。如風池可以治療頭部疾病和眼病,中脘可以治療胃和十二指腸疾病等。
  2、循經作用 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和鄰近部位的病證,還可以治療遠距離部位組織汔官的病證。如足三里、上巨虛治療胃腸病,內關、間使治療心臟病,合谷治頭面部病變等。
  3、雙向作用 絕大部分腧穴,針刺後對機體有良性雙向調整作用。如腹瀉、便秘均可用天樞:針刺內關,在心動過速時,能減緩心率,心率過緩時,可使之加快。
  (二)特異性
  1、某些腧穴除了雙向調整的共性外,尚有其相對的特異性。如關元偏補、中極偏瀉:足三里偏補,上巨虛偏瀉;百會偏升,足臨位偏降等。
  2、特定穴的特殊作用。如五輸穴、原穴、絡穴、俞穴、募穴、八會穴、下合穴等等。如胃經的足三里是胃經合穴,主治胃部病變為主;而上巨虛是大腸經的下合穴,主治腸道病變為主。
  3、經驗特效穴的特殊作用。如四縫治小兒疳積,至陰能矯正胎位,水分利小便,十宣能開竅洩熱,因這是前人臨床經驗的積累,有些穴位的作用尚未能以現有的經絡學說說明其機理,故稱為經驗特效穴。
  由於一個腧穴可以影響多個器官,多個腧穴在治療上也有同一作用。所以對在上述各種主治作用中,著重研究腧穴的特異性,不但對指導臨床實踐,而且對於探討經絡實質,都有重要的意義。
  四、腧穴的體表定位
  人體的每個腧穴,都有其固定的位置,臨床上必須通過一定的取穴法,才能定出準確的位置。腧穴的定位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標幽賦》談到「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可見對於腧穴的定位,是必須十分慎重的。
  腧穴的定位方法,基本有以下幾種。
  (一)解剖標誌定位法
  解剖標誌定位法,又叫自然標誌定位法。它是以人體的解剖標誌來作為定位依據的。如骨骼、肌肉與肌腱、耳、目、口、鼻、乳頭、肚臍、指(趾)甲、毛髮以及皮膚的皺紋等。其中有的標誌不受活動的影響,叫固定標誌,如兩眉端之間定印堂,胸骨柄上窩定天突等,有的解剖標誌必須來取相應的動作或姿勢才能出現的,叫活動標誌,如屈肘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間定曲池,屈膝在內側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定陰谷等。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很多腧穴距離明顯的解剖標誌較遠,必須在兩個明顯解剖標誌之間,擬定出一個假定長度,這個長度叫做「骨度」,也有叫做「尺度」的。骨度通常使用單位為「寸」,就是等分。如肘橫紋到腕橫紋12寸,實際就是將這段距離劃分為12個等分,它適用於任何年齡,任何體型的人。各部位「骨度分寸」折量法部位:頭部。起止點:前髮際至後髮際。
  量法:直量 寸數:12。
  說明:如前後髮際不明,從眉心量至大椎穴。部位:胸腹部。 起止點:兩乳頭或兩側鎖骨中點之間。 量法:橫量。 寸數:8。
  說明用於胸腹部取穴橫寸。部位:胸腹部。 起止點:胸劍聯合至臍中。 量法:直量。 寸數:8。部位:胸腹部。 起止點: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 量法:直量。 寸數:8。部位:背部。 起止點:兩肩胛骨內緣之間。 量法:橫量。 寸數:8。 說明:用於腰背部取穴橫寸。部位:上肢。 起止點:腋前橫紋至肘橫紋。 量法:直量。 寸數:9。部位:上肢。 起止點:肘橫紋至腕橫紋。 量法:直量。寸數:12。部位:下肢。 起止點:股骨大傳子至膝中。 量法:直量。 寸數:19。說明:用於大腿,用於下肢前、後、外側。部位:下肢。 起止點:膝中至外踝尖。 量法:直量。 寸數:16。 說明:用於小腿,用於下肢前、後、外側。部位:下肢。 起止點:恥骨平線至股骨內上髁上緣。 量法:直量。 寸數:18。 說明:用於下肢內側。部位:下肢。 起止點:脛骨內側髁下緣至內踝尖。 量法:直量。 寸數:13。 說明:用於小腿。
  (三)指量法
  是用患者手指測量取穴的一種方法。如患者的身材與醫生相仿,也可依醫者的手指測量。一般以中指橫量為1寸,食、中二指相並橫量為2寸,食、中、無名、小指相並橫量為3寸(適用於下肢),均以貫穿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的關節處的寬度為準。此法適用於四肢和背部的橫寸。
  (四)簡便定位法
  臨床上有些腧穴可以採用一種簡便易行的定位方法。如兩耳尖直上聯線的中點定百會,兩虎口交叉食指尖端到達處定列缺,垂手中指尖端到達處定風市等。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0 14:56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第二節 常用十四經脈腧穴和經外奇穴
  一、十四經脈腧穴
  (一)任脈
  任脈起始於小腹,出會陰部,經過腹部、胸部的正中線上行到達咽喉,再向上經過頸部和面部,進入眼眶下。
  本經下腹部的腧穴治療生殖泌尿系統及腸道疾患為主。其中會陰、關元、氣海是呼吸衰竭、休克等疾病的急救常用穴;上腹部喻穴以胃腸疾患為主;胸部腧穴以胸、肺及食道疾患為主;頸、頦部腧穴以舌、咽喉及口齒疾患為主。
  會陰
  見常用穴。
  曲骨
  定位:恥骨聯合上緣。
  主治:遺尿,小便不利,陽萎,遺精,白帶,疝氣。
  針法:直刺0.5至1.5寸。
  中極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主治:遺精,遺尿,小便不通.痛經,月經不調。
  操作:直刺0.5~1.5寸。不宜過深和大幅度提插、捻轉,防傷膀胱。艾柱灸或艾條灸。
  關元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主治:腹脹,腹痛,洩瀉,月經不調,遺精,遺尿,尿閉,中風脫證。
  操作:直刺0.5至1.5寸。艾炷灸或艾條灸。
  石門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下2寸。
  主治:月經過多,閉經,疝氣,腹痛,腹瀉,尿閉,遺尿,水腫,高血壓。
  針法:直刺1至1.5寸。
  氣海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主治:腹脹,腹痛,洩瀉,月經不調,遺精,遺尿,尿閉,中風脫證。
  操作:直刺0.5至1.5寸。艾炷灸或艾條灸。
  陰交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產後腹痛,惡露不淨,陰癢,疝痛。
  針法:直刺1至1.5寸。
  神闕
  定位:在臍窩正中。
  主治:腸鳴,腹脹,腹痛,洩瀉,中風脫證。
  操作:禁針。艾條灸、艾炷灸。
  水分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上1寸。
  主治:腸鳴,腹痛,腹瀉,水腫,小便不通。
  針法:直刺0.5至1.5寸或者用灸法。
  下脘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上2寸。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上2寸。
  針法:直刺0.5至1.5寸。
  建裡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上3寸。
  主治:胃痛,嘔吐,消化不良,水腫。
  針法:直刺0.5至1.5寸。
  中脘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
  操作:直刺1至2寸。艾條灸、艾炷灸。
  上脘
  定位:中脘上1寸。
  主治:胃痛,嘔吐,呃逆,癲病。
  針法:直刺0.5至1.5寸。
  巨闕
  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上6寸。
  主治:精神分裂症,癲癇,心悸,胃病呃逆。
  針法:直刺0.5至1.5寸。
  鳩尾
  定位:在胸骨劍突下當臍上7寸。
  主治:心絞痛,膽道蛔蟲病,精神分裂症,癲癇。
  針法:直刺0.5至1.5寸。
  中庭
  定位:平第五肋間的胸骨中線上。
  主治:腹脅脹滿小兒吐乳,嘔吐。
  針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膻中
  定位: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正當兩乳之間。
  主治:哮喘,呃逆,產婦乳汁分泌少,乳腺炎。
  操作:向下斜刺或向左右橫刺0.5至1.2寸。
  玉堂
  定位:平第三肋間的胸骨中線上。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胸悶胸痛,嘔吐。
  針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紫宮
  定位:平第二肋間隙的胸骨中線上。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胸悶胸痛。
  針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華蓋
  定位:平第一肋間隙的胸骨中線上。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
  針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璇璣
  定位:平第一肋骨上緣的胸骨中線上。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胸痛,咽喉腫痛。
  針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天突
  定位:在胸骨上窩正中。
  主治:哮喘,咳嗽,咽喉腫痛。
  操作:先直刺0.2至0.3寸,然後將針尖傳向下方沿胸骨後壁刺0.5至1.5寸。
  廉泉
  定位:在喉結上方,當舌骨上緣凹陷中。
  主治:失語,吞嚥困難。
  操作:向舌根斜刺0.5至0.8寸。
  承漿
  見常用穴。
  (二)督脈
  督脈起始於小腹,出會陰部,向後沿脊柱之內上行到達風府穴處,進入腦內,再上行頭頂,沿前額下行鼻柱到唇繫帶處。
  本經治療休克.昏厥、發熱、瘧疾、精神病,以及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位於腰骶椎的腧穴,主治腸道和泌尿、生殖系統疾患;胸椎的腧穴自下而上分別主治脾胃、肝膽以及心肺等內臟疾患;頸椎部腧穴治療發熱、瘧疾、精神病,頭面部某些穴有急救作用。
  長強
  定位:在尾骨尖端與肛門之間。
  主治:脫肛,便血,痔瘡,腰脊疼痛。
  操作:直刺0.5~1寸。
  腰俞
  定位:在骶管裂孔中。
  主治:月經不調,腰脊強痛,痔瘡,癲癇。
  針法:向上斜刺0.4至0.8寸。
  腰陽關
  定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痺,月經不調,遺精,陽萎。
  操作:直刺1至1.5寸。
  命門
  定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強痛,遺精,陽萎,洩瀉。
  操作:直刺1至1.5寸。
  懸樞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背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瀉。
  針法:向上斜刺0.5至1寸。
  脊中
  定位:第十一腰椎棘突下。
  主治:癲癇,黃疸,腹瀉,小兒脫肛,痔瘡。
  針法:向上斜刺0.5至1寸。
  中樞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
  主治:腰背痛胃痛。
  針法:向上斜刺0.5至1寸。
  筋縮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
  主治:癲癇,腰背痛,胃痛。
  針法:向上斜刺0.5至1寸。
  至陽
  定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
  主治:咳嗽,氣喘,肝膽疾病,背脊強痛,脅痛。
  操作:向上斜刺0.5至1寸。
  靈台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背痛項強,疔瘡。
  針法:向上斜刺0.5至1.5寸。
  神道
  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
  主治:神經衰弱,背痛,咳嗽。
  針法:向上斜刺0.5至1.5寸。
  身柱
  定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
  主治: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精神分裂症,背痛。
  針法:向上斜刺0.5至1.5寸。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0 14:56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五)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起始於心中,向下聯絡小腸。有一條支脈,挾食道上行,連繫眼睛。直行的經脈,從心臟走向腋窩,沿著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下行,進入手掌中,經四、五掌骨之間到手小指橈側端。
  本經以治療心痛,胸部、神態病為主。如心悸、怔仲、胸痛,失眠、健忘、癲癇等。
  極泉
  見常用穴。
  青靈
  定位:當肱二同肌內側溝中,少海上3寸。
  主治:脅痛,肩臂痛。
  針法:直刺0.5至1寸。
  少海
  定位:屈肘,在時橫紋尺側端與膿骨內上踝之間。
  主治:心痛,臂麻,手顫,肘攣痛,瘰癘。
  操作:直刺0.6~1寸。
  靈道
  定位: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神門上1.5寸。
  主治:心痛,尺神經痛,關節痛,癔病,暴喑。
  針法:直刺0.6至0.8寸。
  通裡
  見常用穴。
  陰卻
  定位:神門穴上5分。
  主治:心律不齊,心絞痛,神經衰弱,盜汗,肺結核。
  針法:直刺0.6至0.8寸。
  神門
  主治:不寐,善忘,心痛,心煩,心悸等。
  操作:直刺0.3~0.5寸。
  少府
  定位: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的指尖之間所對的掌心中,在第四、五掌骨之間。
  主治:心律不齊,心絞痛,胸痛,手小指痙攣,陰氧,小便不利,遺尿,掌中熱。
  針法:直刺0.4至0.6寸。
  少衝
  定位:小指僥側,距指甲角約0.l寸
  主治:中風昏迷,熱病,心悸,心痛,胸脅痛。
  操作:毫針淺刺.或點刺出血。  
  六)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橈側開始,經第一、二掌骨之間及手腕的橈側,沿上肢背側面的橈側緣到達肩部,進入鎖骨窩,聯絡肺臟,屬於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窩上行,經過面頰,進入下齒,迴繞至上唇,交叉於人中,左側經脈向右,右側經脈向左,分佈在鼻孔的兩側。
  本經以治療頭面、五官病症為主。。如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癱、咽喉腫痛、眼病、齒痛鼻出血等。
  商陽
  定位:食指橈側距指甲角後0.1寸。
  主治:咽喉炎症,中風昏迷。
  針法:毫針淺刺。
  二間
  定位:第二指掌關節前橈側凹陷中。
  主治:鼻衄,牙痛,咽喉腫痛,面神經麻痺,熱病。
  針法:直刺0.2至0.3寸。
  三間
  定位:食指橈側第二掌骨小頭後方。
  主治:目痛,牙痛,咽喉腫痛。
  針法:直刺0.3至0.5寸。
  合谷
  定位: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
  主治:頭痛,牙痛, 口眼歪斜,發熱,上肢癱瘓,咽喉腫痛等。
  操作:直刺0.5至1寸。
  陽溪
  定位:橈腕關節處。
  主治:腕關節軟組織疾患。
  針法:直刺0.4至0.6寸。
  偏歷
  定位:側腕屈肘,位於陽溪與曲池聯線上,陽溪上3寸。
  主治:鼻衄,牙痛,咽喉腫痛。
  針法:斜刺0.6至0.8寸。
  溫溜
  定位:陽溪穴上5寸,在陽溪穴與曲池穴的聯線上。
  主治:口腔炎,腮腺炎,舌炎,肩背酸痛。
  針法:直刺1至1.5寸。
  下廉
  定位:在曲池穴下4寸。
  主治:肘臂痛,腹痛,頭痛,眩暈,目痛。
  針法:直刺1至1.5寸。
  上廉
  定位:在曲池穴下3寸。
  主治:肩臂酸痛,上肢麻痺,腸鳴腹痛。
  針法:直刺1至1.5寸。
  手三里
  定位:在陽溪與曲池的聯線上,曲池下2寸,側拳屈肘定穴。
  主治:上肢,肩膊疼痛,腹痛,吐瀉。
  操作:直刺1至1.5寸。
  曲池
  定位:屈肘,在肘窩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髁之間。
  主治:熱病,癮疹,肩臂疼痛,咽喉腫痛,腹痛,吐瀉。
  操作:直刺1至1.5寸。或透刺少海。
  肘髎
  定位: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取穴。
  主治:肘臂痛,攣急,麻木。
  針法:直刺0.5至1寸。
  手五里
  定位:曲肘上7寸,肱骨三角肌下端,當曲池與肩連線上,當曲池上3寸取穴。
  主治:肘臂攣急,疼痛,頸淋巴結結核。
  針法:直刺1至1.5寸,避開血管。
  臂臑
  定位:肘上7寸,肱骨三角肌下端,當曲池與肩聯線上。
  主治:青光眼,近視,漏肩風。
  針法:向上斜刺0.5至1.5寸。
  肩腢
  定位:在鎖骨肩峰端下緣,當上臂向前外方平舉時呈線凹陷處。
  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
  操作:向鼻根部斜刺0.5至1寸。
  巨骨
  定位: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崗之間凹陷部取穴。
  主治:臂痛不得屈伸,頸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
  針法:直刺0.5至0.7寸。
  天鼎
  定位:在頸側部扶突穴下兩橫指,當胸鎖骨乳突肌後緣。
  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暴喑,頸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
  針法:直刺0.3至0.5寸。
  扶突
  定位:正坐仰靠,在頸側部人迎後約二橫指,當胸鎖骨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與喉結平高處取穴。
  主治:咳喘,咽喉腫痛,暴喑,頸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
  針法:直刺0.3至0.5寸。
  禾髎
  定位:在鼻孔外緣直下,與上唇聯線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的交點取穴。
  主治:面神經麻痺,鼻衄,鼻塞。
  針法:斜刺0.3至0.5寸。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部與鼻唇溝之間。
  主治:鼻塞,鼻衄,面癱。
  操作:向鼻根部斜刺0.5至1寸。
  (七)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無名指端,經手背,沿橈、尺兩骨之間,向上通過鷹嘴突,再沿上臂外側走向肩部,進入鎖骨窩,和心包相聯絡,屬於三焦。其中一條支脈從鎖骨窩循頸部上行耳後,從耳後到耳中,出來到眉梢的外端。
  本經以治療側頭部、耳、目、咽喉、脅肋部疾患為主。如偏頭痛、耳聾、耳鳴、目痛、咽喉痛、脅肋痛等。
  關沖
  定位:無名指尺側端。
  主治:咽喉,外眼炎症。
  針法:毫針淺刺。
  液門
  定位:在第四、五指縫間,指趺緣的後方,捏拳取之。
  主治:頭痛,結膜炎,耳聾,咽喉腫痛,手臂痛,瘧疾。
  針法:直刺0.3至0.5寸。
  中渚
  定位: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間,腋門穴後1寸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肘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陽池
  定位:尺腕關節部,尺側凹陷中。
  主治:尺腕關節疾患,瘧疾。
  針法:直刺0.3至0.5寸。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0 14:57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八)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起始於手小指尺側端,經手背直上,沿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到達肩部,進入鎖骨窩,聯絡心臟,到達胃部,屬於小腸。一條支脈從鎖骨窩上行,經過眼睛外眥,進入耳內。還有一條支脈,從顴部走向眼睛內眥。
  本經以治療頭項、五官疾患為主。如頭項強痛,耳、目疾病,以及咽喉腫痛等。
  少澤
  定位:小指尺側,距指甲角約0.1寸處。
  主治:產後乳少、乳痛、咽喉痛、中風昏迷。
  操作:毫針淺刺0.1~0.2寸,或三稜針點刺出血。
  前谷
  定位:第五指掌關節前尺側凹陷中。
  主治:臂痛,手指麻木,熱病,目痛流淚,產後無乳汁。
  針法:直刺0.3至0.5寸。
  後溪
  定位:在第五指掌關節尺側上方,赤白肉際處,握拳時,橫紋頭盡處。
  主治:頭項強痛,耳聾,耳鳴,癲癇,腰痛。
  操作:握拳,直刺0.5~1.5寸。
  腕骨
  定位: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的基底與三角骨之間凹陷中。主治:頭痛,項強,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肘腕部及手指關節病,膽囊炎。
  針法:直刺0.5至1寸。
  陽谷
  定位:腕關節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
  主治:臂外側痛,手腕痛,頸頜腫,精神分裂症,熱病,頭痛。
  針法:直刺0.3至0.5寸。
  養老
  定位:尺骨小頭橈側緣骨縫中。
  主治:視力減退,外眼炎,落枕。
  針法:直刺0.4至0.6寸。
  支正
  定位:在前臂尺側,腕橫紋上5寸,當腕骨與小海的聯線上。
  主治:頸部,肘部前臂及手腕尺側疼痛,精神分裂症,頭痛。
  針法:直刺1至1.5寸。
  小海
  定位:尺骨鷹嘴突與肱骨內上髁之間,正當尺神經溝內。
  主治:肩、背、肘、臂疼痛。
  針法:直刺0.4至0.6寸。
  肩貞
  定位:在肩關韋後下方,腋後皺襞盡頭上1寸。
  主治:肩腫痛,手臂痛不能舉。
  操作:直刺1~1.5寸。
  臑俞
  定位:腋後皺襞直上,肩峰突起後下方。
  主治:肩胛、上肢病症。
  針法:直刺1至2寸。
  天宗
  定位:在肩腫崗下窩的中央,秉風穴直下,約與肩貞、俞穴呈三角形。
  主治:肩腫痛,時臂外後側痛。
  操作:直刺0.5~1寸。
  秉風
  定位:在肩胛崗上窩之中點,當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取之。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針法:直刺0.5至0.7寸。
  曲垣
  定位:在肩胛崗上窩之內側端,約當俞與第三胸椎棘突聯線的中央取之。
  主治:肩胛拘攣、疼痛。
  針法:直刺0.5至1寸。
  肩外俞
  定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
  針法:直刺0.5至1寸。
  肩中俞
  定位:在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主治:肩胛及背部疼痛,肩關節周圍炎,支氣管炎,哮喘。
  針法:直刺0.5至1寸。
  天窗
  定位:胸鎖乳突肌後緣,在扶突的後方取穴。
  主治: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不能言。
  針法:直刺0.5至1寸。
  天容
  定位:在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主治:扁桃體炎,頸項腫痛,咽喉腫痛,發音困難。
  針法:直刺0.8至1.2寸,避開血管。
  顴髎
  定位:外眥角直下,顴骨下凹陷中。
  主治:面癱,三叉神經痛。
  針法:直刺0.6至1.2寸。
  聽宮
  定位:在耳屏中點與下頷關節之間,張口取穴。
  主治:耳鳴,耳聾。
  操作:直刺0.5~1寸。
  (九)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沿眼眶下緣進入上齒齦,環繞口唇,沿下頜角上行到前額。它的下行經脈從下頜部下行,沿喉嚨進入鎖骨窩,通過橫隔屬於胃,聯絡脾,直行的經脈,經過胸腹,到達腹股溝部。從胃口分出的支脈,沿腹壁裡面走到胺股溝部,和循行於體表的經脈相會合,再沿大腿前面、脛骨外側到足背部,走向足第二趾外側端。另一條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走到足中趾外側端。
  本經以治療胃腸道及頭面、眼、鼻、口齒病症等。
  承泣
  定位:眶下緣與眼球間正視,直對瞳孔。
  主治:結膜炎,青光眼,視神經萎縮,近視,電光性眼炎。
  針法:直刺0.6至1.5寸。
  四白
  定位:承泣直下,當眶下凹陷處。
  主治:面癱,三叉神經痛。
  針法:直刺0.4至0.6寸。
  巨髎
  定位:在四白直下方,與翼下緣平齊,相當於鼻唇溝的外側。
  主治:面癱,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
  針法:直刺0.3至0.5寸,或斜刺。
  地倉
  定位:在承泣穴直下方,嘴角的外側旁開0.4寸。
  主治:面癱,三叉神經痛,流涎。
  操作:向頰車穴橫刺1~2寸。
  大迎
  定位:下頜角前,咬肌停止部前緣,面動脈後方。
  主治:牙關緊閉,頰腫,牙痛,面癱。
  針法:向頰車斜刺0.3至0.5寸,避開動脈。
  頰車
  定位: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咬緊牙鹵時,咬肌隆起部。
  主治:面癱,三叉神經痛,牙痛。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倉透刺1~1.5寸。
  下關
  定位:在耳屏前約一橫指,當額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陷窩處。閉口取穴。
  主治:耳鳴、耳聾、齒痛、口噤、面癱。
  操作:直刺0.6~1.2寸。
  頭維
  見常用穴。
  人迎
  定位:在頸總動脈後方,胸鎖乳突肌前緣,平喉結定穴。
  主治:高血壓,支氣管哮喘,咽喉腫痛。
  針法:避開動脈,直刺0.4至0.6寸。
  水突
  定位在人迎與氣捨之間,當胸鎖乳突肌前緣
  主治:咽喉腫痛,哮喘。
  針法:直刺0.3至0.5寸。
  氣捨
  定位:人迎直下,鎖骨內側端之上緣,在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主治:咽喉腫痛,哮喘,呃逆,甲狀腺腫,頸淋巴結結核。
  針法:直刺0.3至0.5寸。
  缺盆
  定位:鎖骨上窩的中點,約與乳頭相對。
  主治:哮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
  針法:直刺向背側進針0.3至0.5寸,不宜深刺。
  氣戶
  定位:在乳中線上的第一肋骨上緣。
  主治:哮喘,支氣管炎,胸肋脹滿,呃逆,胸脅痛。
  針法:斜刺0.3至0.8寸。
  庫房
  定位:在乳中線上的第一肋間隙。
  主治:支氣管炎,胸脅脹痛。
  針法:斜刺0.3至0.8寸。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0 14:57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十一)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眼睛的內眥,上行交會於巔頂,宜行的經脈從頭頂進入顱內聯絡於腦,回出來向下到項後分開,一直沿著脊柱兩側到腰部,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再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膕窩中央。另一條支脈,從肩腫骨的內緣下行,經過臀部與前面支脈會合於膕窩中央。再下行.通過小腿後面,沿足背外側到足小趾端。
  本經以治療頭頂、目、鼻疾患和腰背、神志疾患為主。如頭痛、項強、目眩、腰背痛、癲狂癇等。位於背部第一側線上的一些「背俞」穴,主治各有關臟腑所聯屬的組織器官病變。
  睛明
  定位:眼內眥的上方約0.1寸許。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眥癢,內障諸疾,目視不明。
  操作:仰臥或端坐,頭稍後仰,以左手食指將眼球推向外側固定,然後進針。針尖刺進皮膚後,沿眼眶緣緩緩送入0.6~1.5寸。由於本部位血管特別豐富,嚴禁提插捻轉等手法,出針後壓迫針孔1~2分鐘,以防出血。
  攢竹
  定位:眉毛內端,內眥角直入。
  主治: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癱。
  針法:沿眉弓向外橫刺0.4至0.6寸。
  眉沖
  定位:入前髮際,當神庭與曲差之間取之。
  主治:頭痛,眩暈,鼻塞,癲癇。
  針法:針尖向上沿皮刺0.3至0.5寸。
  曲差
  定位:入前髮際,神庭與頭維之間,內三分之一與外三分之一聯接點。
  主治:前頭及頂部痛,眩暈,鼻塞,鼻出血。
  針法:針尖向上沿皮刺0.3至0.5寸。
  五處
  定位:曲差上方,入髮際1寸。
  主治:頭痛眩暈,癲癇。
  針法:沿皮刺0.3寸。
  承光
  定位:五處後1.5寸。
  主治:頭痛,眩暈,感冒。
  針法:沿皮刺3分。
  通天
  定位:承光穴後1.5寸。
  主治:頭頂痛,眩暈,鼻塞,鼻衄,鼻炎。
  針法:沿皮刺2至3分。
  絡卻
  定位:通天後1.5寸。
  主治:眩暈,耳鳴,精神分裂症,鼻炎,鼻塞,鼻衄。
  針法:沿皮刺3分。
  玉枕
  定位:枕骨粗隆上緣外側,下對天柱。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鼻塞。
  針法:針尖向下沿皮刺0.3至0.5寸。
  天柱
  見常用穴。
  大杼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腰痛,哮喘。
  針法:直刺0.4至0.6寸。
  風門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感冒,咳嗽,哮喘。
  針法:直刺0.4至0.6寸。
  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哮喘,背部軟組織勞損。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寸,不宜過深,防傷肺臟。
  厥陰俞
  定位:在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間,旁開1.5寸。
  主治:心絞痛,心律不齊等心臟病,神經衰弱,咳嗽,胸痛。
  針法:直刺0.5至1寸,或者向脊椎側斜刺。
  心俞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驚悸、健忘、心煩、精神病、癔病。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寸。不宜過深,防傷內臟。
  督俞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內膜炎,腸鳴,腹痛,呃逆。
  針法:直刺0.5至1寸,或者向脊椎側斜刺。
  膈俞
  定位:第八胸椎旁開1.5寸。
  主治:慢性出血,貧血,膽道感染等。
  針法:直刺0.5至1寸,或者向脊椎側斜刺。
  肝俞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肝膽疾患,脅痛,目暗,癲狂癇症等。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寸。
  膽俞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肝膽疾患,胸脅痛。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寸。
  脾俞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腹脹,洩瀉,水腫,背痛,脾胃虛弱。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5寸。
  胃俞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胃脘痛,胸脅痛,腹脹,腸鳴,脾胃虛弱。
  操作:直刺或向脊柱斜刺1至1.5寸。
  三焦俞
  定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洩瀉,痢疾,水腫,尿路感染,遺尿,腰痛。
  針法:直刺0.5至1.5寸,或者向脊柱側斜刺。
  腎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遺精,陽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月經不調。
  操作:直刺或向脊柱斜刺1至1.5寸。
  氣海俞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腰痛,痛經,痔瘡。
  針法:直刺0.5至1.5寸,或者向脊柱側斜刺。
  大腸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痛,腹痛,腹脹,便秘,洩瀉。
  操作:直刺1至1.5寸。
  關元俞
  定位: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痛,腸炎,膀胱炎,遺尿,糖尿病。
  針法:直刺1至1.5寸,或向脊柱側斜刺。
  小腸俞
  定位:平第一骶後孔,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
  主治:腰痛,遺精,遺尿,白帶,腸炎,盆腔炎。
  針法:直刺1至1.5寸,或者向脊柱側斜刺。
  膀胱俞
  定位:平第二骶後孔,後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腰脊強痛,表便不利,遺尿,洩瀉,便秘。
  操作:直刺1至1.5寸。
  中膂俞
  定位:平第三低骶後孔,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
  主治:痢疾,疝,直腸脫垂,腰骶痛,坐骨神經痛。
  操作:直刺1至1.5寸。
  白環俞
  定位:平第四骶後孔,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
  主治:直腸脫垂,盆腔炎,坐骨神經痛,腰骶痛,遺精,月經不調,白帶,疝痛。
  針法:直刺1至1.5寸。
  上髎
  定位:第一骶後孔中。
  主治:腰痛,月經不調,白帶,大小便不利。
  針法:直刺1至2寸。
  次髎
  定位:在第三骶後孔中。
  主治:腰痛,下肢痿痺,月經不調,遺精,陽萎。
  操作:直刺1至2寸。
  中髎
  定位:第三骶後孔中。
  主治:腰痛,月經不調,白帶大小便不利。
  針法:直刺1至2寸。
  下髎
  定位:第四骶後孔中。
  主治:小腹痛,腰痛,大小便不利。
  會陽
  定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線旁開5分取之。
  主治:白帶,陽萎,洩瀉,痢疾,痔瘡。
  針法:直刺0.5至0.8寸。
  承扶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0 14:57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第三節 針灸法
  針和灸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刺法是指用各種形狀不同的金屬針具,如毫針、三稜針、梅花針、皮內針等,刺激人體一定部位的一種治療方法。灸法是指用艾絨或其他易燃物,點燃後熏灼人體皮表一定部位的一種治療方法。這些物理刺激,其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雖不相同,但都是通過腧穴、經絡的傳導和調節作用,從而調整人體機能,增強抗病能力,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毫針刺法
  毫針刺法,是針刺療法的主體,臨床應用最廣,因此,正確掌握毫針的操作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毫針刺法的基本知識
  1.毫針的規格
  毫針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針具。目前應用的毫針都採用不銹鋼製成。下端磨成「針尖」,上端繞金屬絲製成「針柄」,針尖與針柄之間稱「針根」,針柄上端稱「針尾」。針身直徑從粗到細有:26號、28號、30號、32號等。其中28號、30號,1寸、1.5寸、2寸長的毫針為臨床上最常用。
  選擇毫針時要注意規格和質量。針身要光滑、堅韌而富有彈性,針尖要圓而不鈍,呈松針形較好。
  針具不用時要妥善保藏,可以放在兩頭塞有干棉球的針管內,以防針尖受損。針具多時可放在墊有幾層紗布的小盒子或有蓋方盤內,以免丟失或損壞。
  使用針具前後,要做好針具的檢查和修理工作。注意針尖有否帶鉤、變鈍,針身與針根有否彎曲、缺損或折痕。
  2.針刺練習
  在針刺時,由於毫針針體比較細軟,如不經過反覆練習,沒有一定的指力,就會造成進針困難,增加疼痛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對於初學針刺者,必須認真練習針刺的基本操作。開始練針時,可用質地疏鬆的軟紙,折疊成約2厘米左右的紙墊,用線紮緊。而後將毫針在紙墊上練習,以增強指力;還可用紗布包裹棉花,紮成小球,進行練習,以熟練指法。進一步即可在自己身上,首先在四肢穴位上試針,或同學之間,相互試針。只有這樣,才能使針刺的操作技術熟練,獲得實踐體會,積累感性認識,而達到進針迅速,提插自如,捻轉靈活的境地。
  3.針刺前的準備工作
  (1)思想準備:對初針病員應做好宣傳解釋工作,消除思想顧慮,取得病員的積極配合,減少針刺異常情況的發生,使針灸得到較好的效果。
  (2)選擇針具:針刺前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形態豐瘦,病情的虛實和針刺部位的不同,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並注意剔除和修理受損的針具,以免因針具不良而發生疼痛和折針事故。
  (3) 安排體位:為了使病人適應施術,應根據所選用的穴位,指導病人採取適當體位。如體位不當,勉強支持,會造成病人過度疲勞,影響療效;或因體位移動而引起彎針、折針或暈針等事故。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該盡可能採用臥位,以免暈針或其他事故的發生。體位一般可分仰臥位、伏臥位、側臥位、仰靠坐位、伏案坐位等。總之,要使病人舒適,耐久和便於針刺為原則。
  (4) 注意消毒:針具可用煮沸消毒或高壓消毒,也可放在75%酒精中浸泡30分鐘,取出擦乾應用。施術部位和醫者手指均用75% 酒精棉球消毒。
  (二)操作方法
  1.進針手法
  進針方法有多種,可以根據針身長短及針刺部位的不同而靈活掌握。主要是要求進針的速度快,而減輕患者的疼痛為宜。具體操作,有單手進針,或雙手協同進針,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1)單手進針法:以右手拇、食、中指捏住針體,無名指緊靠針尖與表皮,並起固定穴位作用,然後對準穴位,快速刺入皮膚,再安不同的針刺方向,刺入一定的深度。
  (2)雙手進針法:以右手拇、食二指捏住針體,露出針尖0.2寸左右,對準穴位,快速刺入皮膚,然後用左手挾住針身,右手捏住針柄,雙手協作,以左手固定,右手作提插、捻傳手法。
  (3)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二指捏起穴位附近的皮肉一寸左右,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針柄,刺入穴位。此法適用於肌肉淺薄的部位,如印堂、地倉、列缺等穴。
  (4)舒張進針法:以左拇、食二指撐開穴位處的皮膚,右手快速將針刺入,再按所需的角度和深度行針。此法適用於肌肉鬆弛、皺褶的腹等部位。
  進針後必須在施術部位給予適當的刺激,使之得氣,才能獲得滿意效果。《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為了探求和加強針感,必須採取以下幾種行針手法:
  (1)提插法: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後,用右手拇、食、中指持針身,用無名指抵住穴位,將針反覆上下提插。
  (2)捻傳法: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持針柄,左右來迴旋傳捻動。
  (3) 刮柄法:進針得氣後,以拇指輕輕抵住針尾,用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反覆刮動針柄,以加強針感。
  (4) 彈動法:進針得氣後,以食指或中指彈動針柄。
  (5) 震顫法:進針得氣後,以拇、食、中三指捏住針柄作小幅度及快頻率的提插動作,使針身發生輕微震顫,以加強針感。
  2.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正確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是臨床針刺操作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關係到針刺的療效和防止異常情況的發生。具體操作時,要兼顧病人的體質、年齡和病情等不同情況來靈活掌握。
  (1)角度:指針體與皮膚面之間所成的角度而言。
  直刺:針體與皮膚面呈900角垂直刺入。常用於肌肉豐厚處的穴位,如四肢、腰、腹等部。
  斜刺:針體與皮膚面呈300至600角刺入。常用於接近主要臟器部位,如胸、背部。
  橫刺又稱沿皮刺,針體與皮膚呈100至200左右角刺入。常用於頭部及皮肉淺薄的部位。
  (2)深度:指針尖所達到的部位與皮膚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而言。按一般規律說,四肢部穴位可以深刺;對接近重要器官部位,如頭、頸、項、背、胸、腰等處,針刺不可過深,宜用淺刺或斜刺。以免刺傷大動脈而出血,或刺傷肺組織而發生氣胸,甚至刺傷脊髓而造成癱瘓。臨床還有所謂「透針」,採用「一針二穴」或「一針多穴」,如「內關」透「外關」,「頰車」透「地倉」,「耳門」透「聽宮」,「聽會」等。
  3.行針與得氣
  行針是指進針後為了探求或化加強針感而採取的操作方法。得氣又稱為針感,即針刺後患者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稱得氣。
  4.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是根據《內經》「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理論確立的兩種不同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千金方》指出:「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凡是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叫補法;能疏瀉病邪,使亢進的機能恢復正常的叫瀉法。它們都是通過腧穴,激發經氣來調節臟腑功能,促進陰陽平衡的。所謂經氣,即經絡之氣。《靈樞.終始》說:「凡刺之道,氣調而止」。可見,針刺治病,根本在於調氣。根據臨床實踐和科學實驗證明,針刺補瀉效果的產生,主要取決於下兩個方面的因素:
  (1)機體狀態:在不同的病理狀態下,針刺可以產生不同的調節作用,即補瀉效果。如當機體處於虛脫狀態時,針刺可以起到固脫的作用;當機體處於實熱閉證的情況下,針刺又可起到洩熱啟閉的作用。又如胃腸痙攣時,針刺可以止痙;使疼痛緩解;胃腸弛緩時,針刺可以使胃腸蠕動增強。由此可見,針刺時機體的狀態是產生針刺補瀉效果的主要因素,因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當然,針刺時機體的這種調節作用,也和機體正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機體的正氣旺盛,經氣易於激發,針刺的調節作用就顯著,如機體的正氣不足,經氣不易激發,則針刺的調節作用就較差。如坐骨神經痛,由於單純性坐骨神經炎,則大多正實邪實,用強刺激的瀉法,重瀉則痛止;如系惡性腫瘤後期壓迫坐骨神經之疼痛,因正虛邪實,雖手法不重,而已產生瀉法的效用,往往稍重刺即正氣受傷而疼痛增劇。
  (2)針刺手法:針刺手法是促使人體在因素傳化的條件,是實現補瀉實的重要環節。為了達到補瀉的目的,進針以後,往往需要配合運用一定的手法。古代針灸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創造和總結了很多針刺補瀉手法,如提插補瀉、捻傳補瀉、徐疾補瀉、平補平瀉等,其中以平補平瀉法最為常用。
  5.留針和起針
  留針即進針後將針留置在穴內一定時間,以便於間歇行針或持續行針。這對針感不明顯者,通過留針以待針下得氣,稱為「留針候氣」;對進針後針感明顯者,可以積蓄一定的刺激量來增強效果。一般疾病,經過捻傳、提插等手法,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可以不留針。如治療慢性病可留10至15分鐘,對於劇痛、痙攣等症,需留針30分鐘以上,並每隔數分鐘行一定手法,保持針感,才能起鎮痛解痙的作用。
  起針即出針。出針時先用左手拿消毒棉球壓在針旁,固定皮膚,右手持針邊捻邊提,待針至皮下時,迅速拔出,再以棉球壓住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後檢查針數,防止漏針。
  (三)針刺意外情況的處理和預防
  1.暈針
  原因:精神緊張、飢餓、疲勞、體弱、體位不當,或由於刺激量過大等。輕者突然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慌、出汗;重者更有四肢厥冷、暈厥、冷汗、脈細弱、血壓下降等症象。
  處理:迅速出針,仰臥、放低頭部,安慰病人,休息片刻即可。如重證見暈厥,可針人中、百會、內關、足三里等穴。弱仍不甦醒,須採取綜合性搶救措施。
  預防:施針時,除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精神緊張等原因外,還要盡量採取臥位。
  2.滯針
  原因:由精神緊張而引起的局部肌肉痙攣,針下非常緊澀,捻轉、提插困難或不能進針,病人亦訴說針下疼痛。
  處理:如因肌肉緊張,可以留針片刻,在局部按摩,然後再捻轉出針:或在附近一寸左右處,再針1~2針,以緩解肌肉緊張狀態,即可將針順利拔出。如因體位移動而出針困難者,不可誤作滯針。
  預防:做好解釋工作,並要仔細選擇針具,以免事故的發生。
  3.彎針
  原因:多由患者移動原來姿勢,使針體在組織內彎曲。
  處理:使患者恢復原來的姿勢,放鬆肌肉;醫者一手固定針柄,一手順彎勢出針、切忌捻轉和用力抽拔。
  預防:針後囑患者勿變動姿勢和體位。
  4.斷針
  原因:針根和針身有剝蝕傷痕或質量不好,或手法過強,體位移動較大等。
  處理:首先醫者要沉著,使病人保持原來的體位,放鬆肌肉,如針身露出體外的立即拔出;如針身露出體外甚微,可用手壓迫皮膚,促使針身顯露,用鑷子夾取,如針斷「較深,應採用手術取出。
  預防:對已彎曲、有傷痕的針,要及時剔除。針刺時務使針體露出2~3分,不可全部刺入。
  5.出血與血腫
  原因:刺傷血管所致。
  處理:出血者以干棉球壓迫針孔止血。血腫除壓迫止血後,局部仍有青腫者,可用熱敷,促使其吸收。
  預防:在眼球周圍、大血管及重要臟器所在部位,均不宜做提插等其他手法。
  6.疼痛
  原因:針尖有鉤;手法不熟練,進針緩慢;或針在皮膚的「痛點" 上以及骨膜等部位引起。
  處理:術前應注意選擇和檢查針具,並熟練運用進針指力。如因誤傷組織者,應即將針提起,調換角度,再行刺入,盡量避開痛點;出針後仍有疼痛者,用艾條薰灸片刻即可。
  7.誤傷重要臟器及其他組織
  原因:在重要臟器部位,以及內臟移位者,針刺過深、方向不當,或加用電針電流過大等原因而引起。根據各臟器的特點,可產生不同的表現,如氣胸、肝脾出血疼痛等;甚至造成更嚴重的不良後果。
  處理:輕者要靜臥,防止感染,使其自行恢復;重者必須進行搶救。
  預防:要注意進針角度、深度、針刺強度,以及臟器是否有移位或腫大等現象。針刺啞門、風池等容易誤傷其他組織者,要嚴格掌握深度、方向。孕婦在三個月後者,腰骶部、腹部,以及合谷、三陰交等感應較強的穴位也不宜針;有習慣性流產史者更要注意。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0 14:58 |
robert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受益良多!非常感恩!


robert
獻花 x0 回到頂端 [6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8-07-29 21:10 |
johnangie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好厲害的針灸,謝謝大大的分享,雖然不懂,還是覺得不錯!


獻花 x0 回到頂端 [7 樓] From:臺灣中華 | Posted:2008-08-07 21:40 |
derming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十四經脈腧穴和經外奇穴有闕漏,否則會更完美


獻花 x0 回到頂端 [8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8-09-21 09:19 |
毛利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很好的理論收下了...........3q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9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10-06-17 20:54 |

<<   1   2  下頁 >>(共 2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184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