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本文轉載自92年10月31日聯合報之健康醫療版】
切膚之痛!帶狀?疹後神經痛
【李建寬醫師】
根據報導,跨越三世紀的蔣宋美齡女士,生前為兩種皮膚病所苦,一為「蕁麻疹」,另一個則為「帶狀?疹」。
有句俗諺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但帶狀?疹的後遺症--「帶狀?疹後神經痛」若痛起來,也是不遑多讓的。
帶狀?疹即台語俗稱的「生蛇」、「皮蛇」、「飛蛇」或「捆身蛇」,其實就是潛伏在神經內的水痘病毒在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再活動所致,由於是順著神經控制的皮節分佈,所以只在人體單側出現。
帶狀?疹一開始時,會先出現一陣陣如刀割或針刺般的疼痛,然後沿著神經遊走到皮膚上,引發紅疹和水泡。一般而言,如果身體沒有癌症或其他免疫機能的問題,經過適當的治療,新的水泡頂多長一星期,約二到三星期痂皮就會脫落而痊癒。大多數人終生只發作一次,但也有5%左右的人發復發。
帶狀?疹的併發症包括帶狀?疹後神經痛、繼發性細菌感染、眼部併發症等,其中以帶狀?疹後神經痛是最常見、也最惱人的併發症。
一般來說,帶狀?疹患者發生帶狀?疹後神經痛的機率為8%到15%,六十歲以上病患,發生機率超過40%,一旦年過七十,機率更將高達50%;另外,若帶狀?疹長在三叉神經第一分枝(即前頭、側頭,及眼睛附近)、皮疹程度嚴重、急性期疼痛情形嚴重、或有前驅痛者,都比較容易發生帶狀?疹後神經痛。帶狀?疹後神經痛的時間一般是數個月,也有長達數年,甚至十年以上者也不稀罕,有些病患甚至因而產生厭世的想法。
而帶狀?疹後神經痛一旦發生,治療是相當棘手困難的。目前對帶狀?疹後神經痛的止痛處置包括了下面幾項:
1.消炎止痛藥:這包括了一般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嗎啡等,一般來說,有時即使病人服用相當高劑量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甚至吃到腸胃副作用都顯現出來,對帶狀?疹後神經痛的療效仍有限。至於嗎啡的效果,則較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為佳。
2.三環抗憂鬱劑:抗憂鬱藥能增加腦中止痛物質的濃度,對帶狀?疹後神經痛亦具有緩解效果。但需約服用一至二週之後才可見療效,一般建議應服用至少三個月,若疼痛未再發作,便可以停藥。副作用有鎮靜、辨識障礙、直立性低血壓、便秘等。
3.抗癲癇劑(Gabapentin):可以抑制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的現象,緩解後遺神經痛中的抽痛不適。不過,抗癲癇藥具有嗜睡、眩暈、運動失調等副作用。
4.外用製劑:包括外用辣椒素(Capsaicin)或Lidocaine麻醉藥貼布等,對表層的接觸性疼痛具有緩解效果。而外用辣椒素一天需塗抹五次,需使用4到6個星期,但可能會有灼熱感的副作用。
5.經皮電氣刺激止痛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TENS):這是一種病人可自助式的止痛法,雖然療效並不十分顯著,但價格便宜、操作簡單且無明顯的副作用。
6.對一般藥物反應不佳者,可嘗試神經節阻斷術或脊髓內類固醇注射。雖然最近有研究顯示,脊髓內類固醇注射可有效緩解帶狀?疹後神經痛的發生,但安全性及可行性仍需再進一步大規模的研究來證實。
然而,帶狀?疹後神經痛可否預防呢?抗病毒藥(Acyclovir)雖可加速皮疹的痊癒,但並無法有效地減少帶狀?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率。目前認為較有可能可以預防帶狀?疹後神經痛的方式,有交感神經阻斷術或使用減毒的帶狀?疹病毒做預防接種等兩種,但仍有爭論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