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平常心的般若观行
平常心的般若观行
胡春业: 古德从圆满究竟佛法的果位证量上,开示平常心者甚多。 如禅宗南泉指示赵州为「平常心是道」。平常心亦名妙宝心, 它是临济的「佛法无多子」;六祖慧能指出之「正与么时」; 《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楞严经的「如幻三摩地」; 永嘉禅师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密教噶举派冈布巴大师教人要证悟明空本性时,亦指出平常心是道。 他说:「什么是平常心,就是当前显而空,⋯⋯ 空而显,空显(明空)不二之心,不要去修改,不要去增加, 毫无功用地凭内证智自己觉知」。
人们心地不平,强作分别,憎爱攀缘,放阖家珍,出外乞讨, 逐风尘,迷归途,染污平常心,执有实我实法而起分别计度, 不明妄心中的真心,成为终身不解的大惑。时时为诸缘所痴, 终日被诸境所惑。背离解脱之中道实相。
大乘菩萨所讲般若瑜珈之学、中道实相了义之教, 是如来亲证法界平等流出的至教, 如何取教理的精华在现实生活中以身体力行,真参实悟, 如实体现如《华严经》所说:「以少方便,速证菩提」, 《坛经》所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的圣言, 将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大彻大悟而自在解脱, 受用广大法乐,应是学佛至当至要的生活大事。
《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维摩法经》云:「不舍妙道行凡夫事」,即是禅修。 觉醒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成大菩提的圆满开悟。 何谓本心?本性?人各有心,此心的具体表现即外而根身器界, 即内而意识分别以及身心活动所表现于生活上的一切法, 如是诸法缘生如幻,相有体无。色受想行识五蕴缘生法, 空即有,有即空,这就是心的本来面目,谓之「本心」; 如是诸法无实自性,不可说它是个什么, 离诸言诠分别而清静寂然,谓心之本性。理事一如的本心本性, 人人常如不变的真如自性,是无修、无整、无散乱的本体。 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法上,勤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 虽终日不离一切事,历尽一切境缘,但能念念鉴觉到本心清静, 污染即不得的寂静光明本性,心境一如,灵明寂照,无我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荡荡无着,照而不住。 能使一念无明法性中的贪、瞋、痴、慢、疑、 自性见在日常动静中得以止息而回复到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 平等觉时,就是禅修的功用,就是平常心的般若观行: 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由日常动静,衣食住行,举手投足, 乃至士农工商等一切生住异灭的当下通达人生宇宙的实相, 实证现观不生不灭如不动的自性涅槃。
诸法实相是无相,种种相都是缘起无自性的一种, 是观一切缘起无自性。故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一切相都无相、假相。种种相都了不可得。当然也不能落入断灭空、 邪见空的执着。 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迷而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一切有为法的世俗谛都是因缘所生,因缘生就是无自性,空。 《中论》有一段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使假名, 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般若心经也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一心所摄的八识及其所变所摄的种种法皆从缘生,无实自体, 故其性本空;当下缘起无所生,虽因缘正合时有一定的相显, 但能生此法的因缘亦是缘生法,性不坚牢,时时变异, 故其所生之相,亦会随之变异生灭,因而此相唯是幻相。 一心所变所摄之法是相有体无,故于见性必须根据「瑜珈」的相应义, 以般若观照,随法之相有而不舍,随法之体无而不取, 由般若不取不舍的两两兼观,妙契中道,乃得明心见性。 《坛经 · 般若品》所说可明之:「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观照,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六祖有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庞女深得此修道要妙,才有「饥来吃饭倦来眠,直指修行玄更玄」之谓。 吃饭睡觉皆做梦幻如是空观,无实有能吃能眠之者而无我相; 亦实无饭眠可得,而无法相。食睡如是,生活的一切动静亦复如是, 就是生活中的禅修,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见了便作,作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不离世间觉,于相而离相,见性成佛道。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郁郁黄花尽显般若。若觉诸法本性空寂, 当下既得「无生法忍」;若于法上远离分别,当下即入「不二法门」。
以前有一位禅师顿悟这无生法忍之不二法门,说了一句绝世名言: 「真如界内觉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象」—— 解脱的境界中超越了众生与诸佛这种圣凡的假名概念, 在真如平等得实相解脱的一真法界中没有自他、 你我的形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千佛万佛共一体。
在日常生活中,「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是定慧等持,亦正是福慧双修。 刚布巴大师十分强调只有以平常心为根本的般若观行, 才是真正的修行。曾在《大印讲义》中云:「平常之心既名为修。 为令平常心,自然安住;倘于彼心有取舍破立,则不名平常心矣。 故曰:境无微尘许可修,心无刹那许散乱。平常心不散乱者, 亦名修自然住心,是以只要自证念不乱,其余不论如何, 仍是修行」。当以不立不破不取不舍之平常心住于明体, 内有能持平常之心,外有所持平常之境,观照到能所双忘, 心无能所,心境一体,即达到不思议之实相解脱境, 于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 虽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作为以平常心修般若行者, 观照自己介尔当下一念心的功夫,正是用功处和要紧处。 不论此心落于何种境界,心都要自然安住于明体而无刹那散乱, 于第一义而不动并就此一念观其实相既空既假既中, 此正是决断离染通达实相的捷径。这即动即静的「般若三味」, 六祖称之为「无念」。无念即是湛然常寂,妙用无边的平常心, 此心的境界即是念念不住,万法无滞的「无住涅槃」。
六祖说:「言无念者,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明般若三味」。 《金刚经》云:「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我人众生寿者相,是不取, 属于修慧。福慧修积圆满,就成就了「两足尊」的佛果。 所以说「即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圆明寂然之无上大涅槃。
如来法身不增一法,不减一法。临济云:一念清静心光,即法身佛, 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化身佛。 法报化三身,本性全具,不用向外别求。所谓一念清静心光, 须当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心一时脱落,迥脱根尘,能所双亡之时, 方是。这就是法身。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东西。
般若中观修空就是直接承当——一切境界当下就是空, 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平常心修般若观行, 一定要超越「能所的相对待」,而作等量齐观。
像六祖所说的「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我们的念头落入邪正的能所相对待的名相中,就不能解脱。 观一切法无自性,平等性,无相性。观照念头缘生缘灭, 念念无自性,过去心、观在心、未来心都是了不可得, 才是真正修行到家。又且,唯有在这般若空慧的观照之下 才容易长养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修大士行,自会常生四无量心,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大乘提倡不二法门, 修诸法实相观,是因为菩萨的悲心观众生不净, 观众生是苦而不舍众生, 菩提心鞭策大士要在这个世界里广度众生,福德才能圆满。 慈悲与喜属大悲,是不舍;常于其中安住上舍,无我相、 人相、众生相,即属大智,是不取。这不取不舍的两相结合, 恰是悲智等运。一念大悲即观世音,一念净智即妙吉祥。
学佛修行是心灵的净化,生命的解脱,福慧的圆满。佛法的修证, 只有合乎不二的中道,才能理事无碍,事事圆融, 修行亦才能安心坦然。在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中, 当下即证无生灭本寂的自性涅槃。 《心经》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起到梦想,究竟涅槃。
作者简介:胡春业男 ,1968年生 。中医硕士 。 1994年受聘于河北禅学研究所,从事禅学研究。 1996年创办《菩提心》,任责任编辑(创刊号始)。 现聘于山东省青岛湛山佛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