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覆:一切法皆是影像而已,影像本空,何贪?何瞋?何痴?
贪瞋痴的对象既是空,自然贪瞋痴不起。是谓无生忍。
平常人:
1、何谓[缘起]?何谓[法]?是有相,还是无相?
何谓[缘影][心][法身][五蕴][识][依他起]?
敬覆:[缘起]是指心的缘起,譬如我们看见或接触外境时,
同时我们心里也会生起外境的景物;
仔细观察,我们内心生起的只是影摄外境景物的影像而已,
外境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心里头,而且外境的景物依然在原地,
供别人影摄。譬如镜子照物,镜子里只是外境的影像。
[心与境相缘而生起诸相]的现象,称为[缘起],
这些境相(影像)是自心所生的,
心里所生的[缘影]像称为[法],也就是[万法唯心所生]。
既然是缘影非物体,当然是无相、空,
故曰:万法皆空、诸法空相。
心能生万法,万法皆缘影故,心不能生四大假合的物体,
心透过六根接触外境,自然生诸万法,
所以法界唯心,心即法界。
故法界唯心所生,而外境世界是四大假合。
既然万法皆空,色即空,受、想、行、识亦空,
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
心对影像的分别,称为[识]。
又,[依他起性]即是[缘起性]。
2、[法界]与[世界]之别?[世间]与[世问]之别?
覆:法界唯心所生。世界是四大假合,四大者:地水火风。
3、如何断烦恼?如何[了生死]?如何断轮回?
覆: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影像,非实有,
应如实知是[影像],影像是被动的,
只要不执着,烦恼境能奈你何?换句话说,烦恼境是被动的,
你若不接受它,他无奈于你。
自然能令烦恼无生,名为[究竟断烦恼],以无断而自断。
如何了生死?想想看!不问你身,但问[汝心]今年几岁?
[汝心]今年已经无量寿了,因为四大之身非我,
不以四大之身的生死为自己的生死,
那么汝心就是[无量寿],教上常说,我们无始劫来作业,
方生世间,若再犯五重罪,
就会堕阿鼻无间地狱,那么试问你心的寿命有多久?
当然是无量寿,也就是不生不死,自然能了生死,
了生死是明白本无生死,而自断一切生死,
故曰[了生死,脱轮回]。
4、如何[断贪瞋痴]?如何[八风吹不动]?
覆:一切法皆是影像而已,影像本空,何贪?何瞋?何痴?
贪瞋痴的对象既是空,自然贪瞋痴不起。是谓无生忍。
八风皆是缘影像而已,当然吹不动,譬如:飓风吹不动阳光。
5、何谓无业行?何谓自净其意?何谓三昧?
6、何谓以无所受受诸受?
覆:既然一切都是缘起的影像,影像是空,
所受即空,虽受诸受,其心自然无所受,
心既然无受,自然不生诸业,
故称[以无所受,受诸受]即是[无业行],
无业行则其心自净,自能[自净其意],
三昧是指正觉正受,若真正的觉悟到[万法皆空]唯缘影像故,
自然能正受诸法,
诸法既然是缘影像,正受诸法即是无所受,故正受又名[无受]。
7、[脱落身心]与[无身心可脱落]之别?
覆:一开始修学时,众生因为执着身心,
故须脱落身心,使心不执着[身心],
经久学成孰后,就发现[身心本非我],
身乃四大假合及依身所攀缘外境的缘心,
此两者,本非我(人无我、法无我),我实无身心可脱落。
8、何谓[修行]?念弥陀圣号就是修行吗?修行目的为何?
覆:以正知见去除妄想执着的心,称名修行,
也就是去除过去[妄认]世界,
所生种种习性。
念弥陀圣号也是修行的一种方便法,
但必须了解自性即是弥陀,所以是弥陀念弥陀,
这样的念佛,自然无能念亦无所念,能所俱无,
是真念佛,称名为念佛三昧,
也就是第6问所说的[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即得[以无所念而念弥陀],自然十二时中不间断。
修行的目的在于除妄,妄尽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9、何谓[无生法忍]?并说明[断灭无生]与[寂灭无生]之别?
覆:[无生法忍]请见第4问。
见其有生,而以灭止生,称为断灭无生。
知其有生因妄想执着所致,悟其本然无生,
本然无生故,亦无可灭,称为寂灭无生。
10、如何[无我]?为何修习无我是谓颠倒?
覆:若无所执着,其心必无边无际如虚空,心若如是,
本然无我,[有我]亦出至自我的执着,
若无所执,得见[心本然无我],非经修行而得。
不知心本然无我,而欲修习[无我]当然是颠倒,
因为[见有我]而欲令无我。
不管如何得修,都是[有我]的表现,
所以是颠倒见,永不得成就。
11、[小乘法]与[大乘法]主要的修行下手处差别在哪里?
覆:小乘法是佛依众生习性执着身心世界,
与众生同立场所说的法门,
所以下手处是依[人无我][法无我],使众生厌离世间有为法,
进而体悟[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
方便回入菩提法(大乘法或曰佛乘)。
大乘法门是究竟法义,也是如来真实义,
直接从心下手,[体悟身体是四大假合非我有,
缘心是执着世间所生的种种攀缘心非我真心],
进而不执着身心,即所谓脱落身心,
唯以意生身或曰法身修行[正知正见正念],
[正知正见正念]皆为心里境界,
是为无相法界,非有为、有相之身心世界。
12、[证五蕴皆空]与[灭五蕴成空]差别在哪里]?
覆:如第1问所说,体悟五蕴皆为缘影,
缘影空故,五蕴皆空。称为[证五蕴皆空]。
若不知五蕴皆缘影,将透过意想欲灭五蕴令空,
因为以[有]为基础,而欲令灭,
故称为[灭五蕴成空],永不得成就。
13、[了即业障本来空,不了仍须偿宿业]?
覆:了就是[明白]之意,善恶业障的报应现前,
不过就是顺境与逆境而已,
如我意者就是顺境,不如我意者就是逆境,
如果体悟世间诸法(顺逆诸境),
只是缘影而已,缘影不能动我心,
如同飓风不能吹动阳光,那么这些顺逆诸境,
对明白的人起不了作用,依然以[无所受而受诸受]的心,
业障自然不能生诸苦,
[有无]皆为空,所以说[了即业障本来空]。
若不明白的人,当然会被顺逆诸境所苦,
又产生另一种业障,所以说[不了仍须偿宿业]。
14、众生本有的清净觉地为何?是佛之果地或正因地?
覆:一切众生的本心就是清净觉地,
觉地就是心地,只因妄想与执着而被无明掩盖,
去除妄想与执着,就能恢复清净觉地。
众生的清净觉地,就是佛的本起因地,
依此清净觉地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此清净觉地未经证明就是[因地],经证明后就是[果地],
因地、果地无别,
佛就是证明清净觉地者,故曰[证道]者,
惟因[本然如是],皆从心证心,非从外证,
故证道者随即知[无证],因为[本自俱足]非从外得,
故得道者,无所得。
譬如千年暗室,一朝灯亮即见一切宝藏,宝藏本自具有,
非从外得,故曰无所得。所谓无证亦无得,。
15、[一尘不染]与[无尘可染]之别?
覆:[一尘不染]是说,有尘可染,
但勤拂拭令其一尘不染,是有为法、相法。
[无尘可染]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经拂拭,本自无尘可染。
1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因何而说[无所得]?
覆:请见第14问。
17、[十善]如何成就?[六度万行、四无量心]如何成就?
覆:佛法中的十善,是无为善,非世间有为的好人好事,
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
不恶口、不两舌、不贪欲、
不嗔恚、不愚痴。是不须去造作,自然圆满十善。
也就是我们不要去作,就是完成十善。
反之,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
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都是要辛苦地去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所以十善无作,本来俱足的。
[六度万行、四无量心]也都是本来俱足的。
只要不执着,则自性本不执取就是[俱舍],
[俱舍]就是最究竟布施波罗蜜。
只要不执着,则无犯自性戒,戒无戒相,
称为[佛戒],[佛戒]就是最究竟持戒波罗蜜。
只要不执着,则自性无瞋本自无辱相可着,
是[诸辱无生],[诸辱无生]就是最究竟忍辱波罗蜜。
只要不执着,则自性只是秉性而为,故无勤无懈,
[勿勤勿懈]就是最究竟精进波罗蜜。
只要不执着,则无乱自性定,是无为定,非作意使然,
故无出无入,[无出无入]之那伽定,就是最究竟禅定波罗蜜。
只要不执着,则自性本无痴,
无痴则本有智慧自然如涌泉不断涌出,
[本有智慧]或曰[本智][本觉]就是最究竟般若波罗蜜。
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俱足六波罗蜜及一切善功德。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怜悯众生故,自然流露。
若无所执着,其心就是无边无际、即无量心,
此心即佛,而一切众生[本来如是],
只因妄想与执着不能证得,所谓[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觉悟者以怜悯众生故,
自然流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譬如:身系无价之宝的乞儿,
不自知,知觉者自然会怜悯而告知。
所以慈悲喜舍之心为济度众生自然而出。
18、如何[供养]三世一切诸佛?
供养自性佛即是供养三世诸佛,三世诸佛即是自性佛。
供养自性佛即是供养恒河沙数佛。
他佛即他佛,不须要众生的供养,
全部都是自性佛,有恒河沙数功德故,有恒河沙数佛名,
佛名皆以其自性功德而命名之。
是故,恒河沙数佛及三世诸佛即是一佛的百千亿化身。
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如何供养?
圆觉经曰: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也就是说,只要心不生虚妄,即是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19、[善根][福德][因缘]如何成就?
心不生执着,即是善根。
心不贪不瞋不痴,即是福德。
[善因缘]自然成就。
20、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请问要[证]甚么?
为何又说[无证]?
就是证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证得之后,
随即得知本自有之,只是之前不觉不知,
而今觉知,故曰无证、无得。请参考第14问。
21、[唯识无境]之涵义?若无境会有识吗?
[唯识无境]不能拆开来讲,要唯识无境一起讲,否则变成断章取义。
其意义是说,一切境相皆是由心识生出的缘影,
以心的立场来看,即是[唯识无境],
或曰:唯心无外境界。
但若无境唯心,也不会有识,更不会有任何[缘起法]之说。
22、[本心不灭,本灭不生][本灭不生][不生不灭]?
本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也没有[不生不灭]的名称,
但依于一切众生执着世间而有世间的生灭观,
以应病与药故,而有[不生不灭]之名称,
若众生无[生灭]观,则亦无有[不生不灭]可说。
23、[心]与[性]之差别?或是没有差别,请说明之。
[性]是本体,本体应用于诸境界而成[心]。
若单纯的应诸境界,无染无净就是本心,
但若集六尘缘影,而取相分别,就是缘心,亦称为意识心。
24、为何[取与舍]皆是妄想?为何佛菩萨[取与舍]皆无碍?
众生因为误认缘影为实有,对缘影取舍,
当然是妄取妄舍,故曰:[取与舍]皆是妄想,
缘影本空故。譬如有人对虚空又取又舍,当然是妄想使然。
佛菩萨知缘影非实有,故能[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是故[取舍皆无碍]。
25、[缘影]与[空花]之别?
26、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国土,是[缘影]或是[空花]?
为何乱起乱灭?
[缘影]与[空花]此两者都是形容词,单纯的见诸外境相,
内心必然生诸影像,
此影像称为[缘影],若在影像中加入爱、憎、取、舍后,
所产生的一切境界,
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都称为[空花],
所以贪憎痴慢疑及一切诸烦恼,
乃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国土等等,皆为[空花],
都是从自心生起的境界,
也会从自心消弥,故称乱起乱灭,
包括贪憎痴慢疑及一切诸烦恼,也是乱起乱灭,
因为真实世界没有这些影像,皆从妄想而生。
当妄想消弥后,此地全体即是佛国净土,
实无世界,世界是之前误认四大之身为我身、
误认攀缘心为我心,而幻生诸世界,
今觉悟即恢复全体是佛国净土,
实无诸世界及六道轮回,故曰枉受轮回。
27、[业从心生,病从业生。][业]是指甚么?
业就是攀缘心所生的心业,简单的说就是[烦恼业],
有烦恼必定会伤害健康,
所以说[业从心生,病从业生。]
28、[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里,无缘是何意?
无缘就是不须有任何原因,自然对众生发慈悲心。
29、神通用在万法中?或万物(世间)中?
神通必定是在法界里,法界就是自己的心里境界,
所以法界神通并不会影响他人的[定业]。
若神通用在世间万物中,则会改变[定业],
[定业]是不能改变的,[定业]若能改变,
天下必有私,而诸佛不仁,为何不改变一切众生的[定业],
让众生也与佛一样,
不必受诸苦厄,也不会有天灾人祸。
是故,佛也不能改变[定业]。因为神通不能用在世间万物中。
30、为何能所对待是虚妄?请说明之。
因为一切法唯心所生,众生唯此一心,
一切的修行尽是自心对自心的修习,
当然没有能所,譬如:没有人会左手抢右手的东西,
或双手抢来抢去,因为唯是一心故。又,
修行的对象正是修行的本身,故无能所。
所以能所对待是虚妄,不识自心故。
31、[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义?
一切佛国净土唯心所生,故曰:唯心净土,离心无净土。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之义,自性不生不灭,
就是无量寿佛,称为[自性弥陀]。
32、[色即空、空即色]之义?
一切色相皆须由心摄受,始能生诸境相,
心生诸境相皆是缘影故空。称为[色即是空];
心能生诸缘影境相必有其外色相,故影像虽空,
但即是有色相在,故曰:[空即是色]。
33、[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义?
世间尽是生灭法,有生必有灭,
当体悟到不生不灭的心性后,即不执着世间诸有为相法,
此时称为出世间心,即是[生灭]泯灭了,不再有生灭了,
没有生灭就是[寂灭],
故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34、[幻灭法寂][缘灭法寂]之义?
诸缘即幻故,[幻灭法寂][缘灭法寂]同义。
所谓法仗缘而起,缘灭法寂,也就是说,
不管能缘的心或所缘的境泯灭了,
皆称名为[缘灭],万法都是仗缘而起,
故缘灭当然法亦不起,故曰:[缘灭法寂]。
幻灭了,法自然不起,故曰:[幻灭法寂]。
103年元月3日写于台湾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