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根本枝末二无明
佛学大辞典/根本枝末二无明
(名数)起信论分无明为根本枝末之二、迷于法界理之原始一念, 为根本无明,因根本无明而起三细六粗之惑业,为枝末无明。 依此判,则小乘之无明局于枝末无明,不问根本无明也。 以彼不会真如不断法执故也。根本无明一名无始无明, 真言称之为无始间隔,台家号之为微细无明与障中无明, 胜鬘所说五住地中之无明住地,即谓此也。
而此障中微细无明之品数虽为无量,姑分为四十二品,⋯⋯ 于初住已上至佛果之四十二位断之, 其中第四十二之无明为始觉之智最后所断者,谓之最后品无明, 迷于真如之原始无明,谓之元品无明,是台家圆教之判也。 参照无始无明条。
无始无明,佛教术语,无明可分两种: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无始无明是指对法界实相如来藏的智慧一无所知, 因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众生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与解脱生死, 更不用说究竟圆满成佛。 而由于众生的这个无始无明是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不曾有一刹那离开,但都不曾相应过。
无始无明是大乘的别教所断的惑,又可称为所知障。 所知的意思是「觉知心对于法界真实相的所知有所不足, 因此成佛之道被障碍」,这就叫做所知的障碍。 无始无明烦恼现行流住,一切众生及二乘定性无学自无始以来, 不曾与觉知心相应,所以称作「心不相应无始无明」, 得要等到你想要弄清楚法界实相的时候, 你才会跟这个无明相应到, 所以说这个无明是跟众生的觉知心不相应的, 只有跟少数想要求见实相者的觉知心相应, 所以说它叫做心不相应无明。 心不相应无明住地, 就是指觉知心还没有起念想要去探讨法界实相的时所住的境界, 所以心不相应无明住地, 就是说觉知心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时所住的境界, 就是一切还没有起心想要探讨实相的人所住的境界。 要须亲闻善知识开示,要须知有法界实相之后, 要待众生起心欲明法界实相而起心探究时, 无始无明方初次与众生之觉知心相应。而此无明非因悟有, 非因修有,无始以来恒在众生心中,故名无始无明。 众生如是无始以来对于万法实相之无知,即是无始无明; 亦名无明住地, 一向住于无始无明之中而未曾了知无始无明故 从来不曾想到生死轮回的本际是什么? 也没有想到说无余涅槃中的本际是什么? 也没有想到一切万法(所有法界)的根本是什么 ? 从来都没有想过,所以说对实相的无明是无始本有的。
当菩萨开始探讨如何了知实相而证得佛菩提果, 即与无始无明相应!便会开始寻找出世间善法的修行法门。 在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时候,一定会寻求开悟实相的知见与方法, 可从教门或宗门来求开悟, 最有力的途径就是宗门─禅宗的开悟禅法。 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学圣人, 悉皆不离如是无始无明所遮障故; 唯有真正明心之人方是打破无始无明者, 唯有诸多于大乘佛菩提般若的内容 已开悟之菩萨方是分断无始无明者, 唯有诸佛方是完全断尽如是无始无明者。
一切种智中说无始无明是随眠而不是种子随眠; 种子是有作用的,无始无明却是无作用的, 只是依众生不知道法界的实相,而施设有一个无始无明。 所以无始无明是没有实法存在的, 并没有一个法可以说是无始无明,只是依如来藏而说有无始无明, 是依众生未证悟如来藏而不知道法界的真实相, 而施设这样一个假名而已,所以无始无名并不是实有法, 是依未证如来藏导致无法了知实相而假施设的名相。
空无所有只是一种无念境界,绝非无始无明; 无始无明乃是不明法界实相心—真如—阿赖耶识心体; 又不能眼见佛性,不知实相法界之本体, 不明此本体心及其所显示之真如性与世间法上之种种性用, 故于法界实相产生臆想与测度,便堕于臆想所知之空无所有境界中, 却返身认取离念灵知心作为真如与佛性。
无始无明上烦恼 菩萨当与无始无明相应时,便深思自己悟已,因何犹未成佛? 因何未具足佛地一切功德及福德? 此时便起无始无明诸上烦恼 (一念无明烦恼下故,名此烦恼为上): 心上烦恼、果上烦恼、定上烦恼、得上烦恼、止上烦恼、 观上烦恼、慧上烦恼、……无量无数上烦恼, 皆因对于佛地有惑而有,故又名为尘沙惑。由此时起, 菩萨之无始无明上烦恼,方由自心现行流注,犹如瀑流恒不断绝, 成佛方尽,一切流注皆灭。此诸无始无明上烦恼自心流注, 乃三大无量数劫修道所断,非破参明心或眼见佛性时顿断; 最后身菩萨历三大无量数劫之修行已, 方能于明心见性时顿断所余极微细烦恼障习气 及所知障极微细之劣无漏随眠; 非未经三无数劫修道者所可顿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