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直觉直观觉观
圣严法师: 直觉是一种直接的反应;直观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对象;觉观则是超越于自我, 以及自我的得失、利害。所以,直觉是不可信赖的,觉观是智慧,直观不是智慧。 直观只是一个观照,可是常常用直观,用久了,渐渐的也成了觉观。 今天向诸位介绍三个名持:直觉、直观、觉观。 「直觉」,大家都知道,直接的反应就是直觉。皮肤接触到的,眼睛看到的, 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或考察它的反应,就是直觉。直觉是不可信赖的. 直觉的反应可靠吗?有时候可靠;而有时候是不可靠的。 因为直觉的反应往往只是自己习惯性的认识、判断,不一定是当时接触到的事实, 是头脑里先入为主的。 例如,闻惯了某一种味道,当有类似的味道进了鼻孔,即会脱口而说出已闻惯的的味道, 但这不一定是对了。 又如头脑里对某一个人印象非常深刻,当有另外一个人从你面前晃过, 你直觉的反应或马上会想到, 这可能是什么人这也是不一定正确的。因为加上了自我中心的习惯性判断, 有一种自我的意识在内,不是客观的,故直觉是不足取的。所以, 许多人会说:「我直觉地感觉到......我直觉地发现到...... 我直觉地以为是......」,这些都不一定可靠、正确,所以是不可信赖。 直观是一种修行 「直观」,是佛法的专有名词,是观察、观照、观念的意思。 「观」,本来就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譬如观心、观身、观受、观念,是一种观自己的动作、心念,乃至于外在事、物的现象十, 不通过头脑去思考,也不用自己既有的知识来判断。也就是看到、 听到或尝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直观。 但是「观」的时候,是很清楚的观。譬如,我拿了一条毛巾在面前,我现在称它为毛巾, 这是后天学习到的知识认定,所以不是直观。直观是指我只毛巾拿在手上看,看得非常清楚, 只知道有一样东西在此;但我不说这是什么颜色、形状、材质、作用等,我只是看到它。 就好像用照相机把一幅图画照下来,它只是呈现、反应着镜头里原本的东西, 而不需要说明照片的内容。 唯有如此的记录才是最完整的记录,如果再加以说明、解释,就绝对不完整。 因此,不需要说明、润饰,只是看到了。所以,当有人问你,这是什么东西时, 先不要讲什么话,只是看着它,因为我们所给它的名字, 是我们共同语言的一种符号,并不就是这样东西本身。 如此引申到听、闻、感受、感觉等都是一样。 任何一样东西用直观来观察的时候,就没有好坏、 是非、善恶、多少的分别。所以,直观是很有用的。 当我们的眼睛遇到「眼花撩乱、琳琅满目」的境界, 或耳朵听到非常嘲杂的各种声音时,如果能用直观来对应, 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不受左右。天下的一切事情本来就是没有一定的,这就是直观。觉观是超越于自我. 另外一个观念,叫做「觉观」。这也是佛法的专有名词,这个境界比「直观」更超越。 觉观并不是没有观照的对象,而是超越于客观和主观,叫做觉观。 直观还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对象, 所以,这不是智慧;否则照片也有智慧,照相机也是智慧。直观只是一个过程,不是智慧。 它还有很明显的对立,是客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的自我中心都还存在, 只是没有另外转一个念头说出对象是什么东西,或没有转一个念头,用自己过去的常识、 记忆来判断对象是什么东西。 举例而言,当我们看到两只花样、图案不一样的鞋子, 用直观的时候,这两只鞋子是有的, 但是两只的图案、花样是不是一样,则不会也不需要说出,就是看到了有这样东西在那里。 而觉观并不是没有对象,并不是没有自我,而是它不是有我,也不是有环境。 在同样的例子里,觉观和直观就不一样, 用觉观的时候,头脑里一样有判断, 有可以说出这两只鞋子不一样。但是两只鞋子不一样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和你也没有关系! 只是两只鞋子不一样,很清楚也可以说明两只鞋子是不一样。 那怎么办?就把它们换了便成一样的。 换成一样的是不是有必要呢?有必要!因为为了更圆满的处理这件事; 但是果没有办法换成一样,也不需要烦恼。 所以,觉观是有对象、有自我,也可以有说明;但是没有把自己放进去, 也没有把旁人和对象放到自己的心里面,却仍然处理所有的事; 面对事情的时候,能处理则处理, 不能处理则不处理;应该处理则处理,不应该处理就不处理。 更清楚的说,所谓觉观就是超越于自我, 超越于自我的利害、得失,亦即虽然知道有利害、得失,但是自己可以不受利害、 得失影响而起烦恼的反应,这就是觉观。 自自在在不起烦恼 所以,直观不容易,觉观更不容易。觉观是智慧,直观不是智慧。 直观只是一个观照,可是常常用直观,用久了,习惯了,渐渐的也能变成觉观。 我把三个名词介绍了,诸位可能有人对觉观仍不清楚,再举一例加以解释。 例如,我是一个需要戴眼镜的人,如果眼镜打掉了,我还是需要买一副眼镜。 如果怎么找都不可能再买到眼镜,这时候,我也知道我需要眼镜,可是没有眼镜了, 我要不要烦恼?不需要烦恼!这就是觉观。同样的情况,如果老是在后悔、 嘀咕:「唉!我那副眼镜当时不打掉多好!」 「唉!那时候怎么搞的,我不小心把眼镜打掉了!」 如果有人问他:「你难过吗?」他说:「我不难过,已经打掉就算了。」 可是心里面还是念着如果不打掉多好。 像这种已经没有办法补救的事情,如果还在嘀咕, 心里老是放不下,就不是觉观。 觉观应该是将已经没有办法的事情放下;还有办法的事情要去做, 而且做的时候,心理抱着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不得了的事情。 诸位都是社会菁英,都是有事业的人,常常会遇到公司股票行情上上下下的情形, 如果你老是在事后懊悔因自己的错估而少赚多赔,这不是觉观, 而是烦脑。若能做到不管股票涨跌, 认为钱乃身外之物,不去管它,这才能解脱自在,不起烦脑。 很多人认为佛教徒应是如此,钱不要没有关系,果真如此吗?不!钱还是要的, 问题只是在于你的心是牵牵挂挂,还是自自在在。心里牵牵挂挂的,则不是觉观,而是烦脑。 (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第十二次社会菁英禅修营联谊会开示,周文进整理)
释圣严(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江苏南通人,俗姓张,乳名保康、 私塾学名志德,曾服兵役十年,更名采薇,以准尉退伍。圣严是台湾佛教宗派法鼓山之创办人, 也是禅宗曹洞宗的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五十七代传人,为一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 日本立正大学博士,是台湾第一位获得硕博士学位的比丘,法鼓山的弟子信众多尊称为「师父」。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1-06-17 09:21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