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78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ylstaringl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特殊貢獻獎-2
頭銜:八宮旋斡天為體八宮旋斡天為體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孔明神數解籤, 手面相
推文 x2613 鮮花 x974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版主評分版主評分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分享] 談談中國那邊的過年習俗
精華文章
表情談談中國那邊的過年習俗 (資料來自中國網聯)
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
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
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乾、桂圓等多種雜糧乾果,寓意“五穀豐登”。
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後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
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
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最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鬆過新年。
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
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醃“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
我這生在北京的“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臘八,嘗到了老北京送的“臘八粥”。濃稠的甜粥,裹著老北京過年的第一縷香味兒。
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過年帷幔的真正拉開,俗稱“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經的“大年”不遠了。
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裡有個“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所謂“糖瓜兒”,就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爺給哄開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帶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說,那糖瓜兒是拿來粘住灶王爺嘴的,以糖封口,見了玉帝乾脆一言不發,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麼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裡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牆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戶”的景象,現在在北京市區怕是很難再現了,所以策劃部的同事建議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兒都是木窗戶,過年前得糊上白淨的新窗紙,窗戶上還要貼上“福”字、窗花、剪紙,掛上“吉祥結”之類的象徵平安如意的手工藝品掛件。
遙想當年家家戶戶紅豔豔的景象,過年的熱鬧不難想像。而這天的最重要環節,就是給自家的各道門上貼上紅紙黑字(金字)的春聯。春聯一出,年的氛圍就頓時濃烈了。
“燉大肉”、“殺公雞”、“發麵”、“蒸饅頭”,一天一項,是這工程浩大的過年倒計時中,香噴噴的環節。在那飲食清淡的年月裡,肉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誘惑。這種讓身心溫暖的追求,是我兒時活色生香的記憶,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減肥為本的年輕人,不知還能否體會。
按照老北京的規矩,這些豐盛的過年飯菜,必須提前做好。因為老北京有個忌諱,在歲月新舊交替之際,是不能動刀的,否則不吉利,會招災惹禍。
除了刀,連剪子針線也一概別動,免生口角,免長針眼。這麼多禁忌,還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準備停當。直到“破五”(過完大年初五)之後,才能動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兒,“熬”一宿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積聚和準備,仿佛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不過在含蓄沉穩的老北京這裡,這“狂歡”因為京味兒的家常質樸,而備添實在。
在這一天,老北京必須將吃剩的藥渣拋到門外,並把自家正用的藥方燒掉,據說,如此可以“丟百病”。
此外,家裡要備酒宴,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娘家“辭歲”,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歲直到天明,可還不能就寢。洗漱順溜,收拾乾淨利索了,還得給長輩作揖拜年,磕頭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歡的,這作揖磕頭,可以換來一個個壓歲錢紅包。我小時候,鄰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見人便磕頭,頗有經濟意識,就算把頭磕破了,那也是經濟頭腦。後來果然當上經濟學家。
新年從這一天開始,孩子們打開那新年的紅包,也打開紅紅火火的一年。
上海的過年習俗
舊時,一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
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於是 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一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杆 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捨,這叫"送菜頭"。
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捨,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一 年裡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 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裡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一些乾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後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 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初一至初五期間各家走親訪友,互祝新春快樂,並互贈禮品。期間, 各寺廟香火遠比平時旺盛,特別年初一早晨,上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特別早,要趕燒頭香,城外的壽安寺和中興鎮的廣福寺是最熱鬧的地方。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事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各種形狀的糕糰,有的形似古代 絹團,銀子,還有的形似小雞、小鴨、鯉魚、棉鈴、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下午人們還將這些食品作為祭品,去墳上拜祖宗,祭田頭, 晚上,人們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狀各異的燈籠,後甩火球,後過三橋,盡心遊玩.在正月半點燈籠的習慣十分盛行。燈籠的形狀有兔子燈、鯉魚燈、五角大樓型燈等, 燈掛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風味,如把眾多紅燈排成字形或者各種圖形,燈內點上蠟燭,用竹杆高高掛起,這叫"拔紅燈",在鄉間沒條泯溝東西之間插一根竹杆,然後 掛上紅燈籠,一到晚間,點上蠟燭,頓時似同白晝,登高望去,熬是好看,這叫掛銚燈,在橋口紮成彩樓,上面掛滿各式奇異的燈籠,晚間這裡又有一番風情。此外 在元宵之夜還有跑馬燈,調獅子,甩田財,請坑三娘娘,元節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動。
俗話說:"吃了兩頭大,各人尋頭路".正月十六後,歡慶的人們各自重歸各行業.至此,春節的活動也就結束了。解放後,鬧元宵,趨於簡化,但吃餛飩,做絹 團,圓子和小孩玩燈的習俗尚存,並賦予新的含義,特別在縣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火更是吸引了眾多男女老少,有的傾家而出,上街觀燈。奇特的煙 火,絢麗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徵著祖國日益繁榮昌盛。
一千多年來,我們的先輩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們長期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凝 聚了先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放映了他們的樸實、勤儉的優良品質。當然在傳統習俗中的另一面也夾雜著一些落後、愚昧的內容。人們的傳統習俗隨生產的發 展、社會的進步也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本文所載的一些舊時習俗隨著文明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有的已被摒棄,有些習俗被注入新的內容,得到了繼 承和發揚。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要致力於建設社會主義新風俗,加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歡度傳統佳節時, 不能忘記樹新風、破陋俗應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為,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陝西的過年習俗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
陝西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為春節。
陝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 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兇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一見熊熊大火, 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 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短幾籠 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 品。
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裡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于於淨淨。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忙碌,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日,過年便正式開始。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乾淨,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 (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臥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 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 同時,闔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 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 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從初一到初十,還有以觀看天氣的好壞預測五穀六畜是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天氣都有預示。即:初一觀雞,初二觀狗,初三觀羊,初四觀豬,初五觀牛, 初六觀馬,初七觀人,初八觀穀(莊稼),初九觀果(果樹),初十觀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谷米貴如金”。
正月正鬧花燈
月裡來鬧花燈,家家戶戶迎新春,形形色色的鬧燈構成了陝西年俗的一大景觀。
西安正月十五“張燈”,可上溯至漢代。正月十五日,古代稱這一天為上元節,這天的晚上稱“元夜”,亦稱“元宵”,漢文帝每到這一天晚上,即令張燈結綵,並 出宮賞燈,與民同樂。從此,西安元宵節張燈的傳統就興起了,它顯示了人們能夠過上“文景之治”那樣的社會安定、豐衣足食的好年景,並一直流傳至今。西安的 城牆、革命公園幾乎年年都要舉辦花燈展。近年來,西安城牆的花燈展一年比一年規模大,從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棄惡從善,尊老愛幼,祝年景“風調雨順”,社會 “吉祥如意”,人民“福祿康壽”,到反映在此建都的十三個王朝的典型故事都有,構成一幅幅賞心悅目的民俗和歷史畫卷,觀眾不僅從花燈裡可以讀一回西安的王 朝史記,而且可以感受到具有濃郁三秦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
在陝北,正月十五要“轉燈”。各村鎮都在空地上搭好九曲方陣,人們都去“轉九曲”,又叫“轉燈”。九曲方陣由361根高粱稈栽成一個方陣圖,稈上掛著 367盞油燈(現已換成彩燈),方陣沒有重複路途,有人把它叫作九曲黃河陣。入夜,鑼鼓嗩呐齊奏,就可以轉九曲了。“轉九曲”從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 連轉三晚。當地有一種說法,“轉九曲”活九十。“打花”也是燈節的一個特色活動。這是一種土制煙花,把銅和鐵溶化成銅水及鐵水,再倒在放有濕沙的木板上, 一齊拋向天空,在向下墜落時,將其打散。這種古老的煙火比之現在的一些煙花更有情趣。
花燈是隴縣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花燈造型奇特,有天燈、龍燈、八卦燈、花籃燈、花鼓燈、蟾蜍燈、白菜燈、紅紗燈、火罐燈、走馬轉燈、串珠彩燈等等。春節期 間,親友互相拜年要互贈花燈。舅舅給外甥送燈,一直要送到十二歲,最後一年的送燈叫“完燈”。正月十五燈節,熱鬧之極,街道上萬家燈火,燈市把縣城裝點得 五光十色、火樹銀花,買燈、觀燈的人流熙來攘往。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內懸天燈,門上掛門燈,連住在樓房裡的人家,也要把燈懸掛在陽臺上。孩子們成群結隊挑燈 走街串巷,叫“遊燈”,而大人們則提上火罐燈、帶上供品到祖墳祭祖,叫“祖塋掛燈”。
臺灣的過年習俗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
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 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 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 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 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裡包的食 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送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
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九天東廚煙 主”。早期臺灣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 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除夕:辭年、避債戲、圍爐、守歲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臺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佈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 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在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粿供奉諸神,然後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 祖先的保佑,並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 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意思即怎麼吃也吃不完,還有剩餘)。桌前還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橘 子到元宵才能拿下來,有句俗話“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後,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避債戲與討債燈,是辭年時為躲避債主上門催債的節日活動。在除夕夜,臺灣各寺廟都要祭神演戲。凡負債過年無法償還的人,便跑到寺廟的戲臺前,躲進人群中看 戲。依照風俗,債主就不能問他討債。若討債者硬間至“避債戲”台下找人要錢,就會引起公憤,遭至群眾圍毆,自討沒趣。這台戲要通宵達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 淩晨大年初一。負債者也就順利地過完年。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著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債追到現在尚未 回家,燈籠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就叫做“討債燈”。但是,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輕易使用“討債燈”。
圍爐、除夕之夜,也叫過年夜,出外謀生的家人,都要趕回老家來團聚,如果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全家一起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 最豐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爐,爐邊置一些銅錢,以示溫暖如春,財氣旺盛。圍爐時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徵意義。如一定要吃“長年菜”(芥菜做的,表示 長壽)、“韭菜”(“韭”與“久”諧音,吃的時候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不橫吃,不咬斷,年壽才能“久久長長”)。此外,還要吃蘿蔔(即菜頭)表示好彩 頭;吃“全雞”,表示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強之意,吃完後蚶殼要放在床下,表示會生蚶子蚶孫;吃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 及第”之意,(丸與元諧音,三元即是狀元、會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細,應以原形煮食。
臺灣有句諺語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臺灣盛行收養異姓女子為“童養媳”。直養到十七八歲時,就與自己的兒子結為夫婦。家境富裕者多在 二十日後設宴招待親友,舉行婚禮。家境一般者,則在除夕闔家團聚,將童養媳與兒子圓房,俗稱“送做堆”、“合房”域“做大人”。通常結婚要選擇黃道吉日, 避免觸動神明,惟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時選擇童養媳和兒子“送做堆”,就不用耽心遭受神譴。
溫州的過年習俗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 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 說法。
曬醬油肉和鰻鯗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曆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曬乾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 屋簷椽上密密麻麻地紮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裡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曬。鰻魚 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鯗”,鰻鯗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里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裡,可壓成如牡丹、蟠桃、 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 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裡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準備乾乾淨淨迎春。
貼春聯
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置一些桃木製作的物品作為 裝飾,稱桃飾,後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除夕那 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 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分歲酒
除夕夜闔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儘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 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 年夜”。
開門炮
正月初一淩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 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來,先在自己家裡,晚輩按順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正月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 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還延至農曆正月十五。上世紀50年代以前,拜年的禮品比較簡單,大多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 上,上面封有紅紙,故稱“紙蓬包”。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舊迎新的意思。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兒童穿著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豔,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如今,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已不局限於紅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款式也變得多種多樣。
過了農曆正月十五即元宵節,年也算過完了。
近年來,市民的生活變得愈加豐富多彩,過年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有的家庭正月選擇外出旅遊,部分年輕人對過年也越來越淡漠,他們對過年的熱情還不及某些西方節日。對此,潘一鋼仍舊認為:“春節是任何節日都代表不了的,觀念的改變只是證明文明程度的提高。”
重慶過年習俗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裡過春節,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報導稱,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你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 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裡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在街上,你經常能碰到手持蠟梅花的市民,它的價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幣兩元。
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更喜歡用鮮花來裝飾房間。重慶港務局宣傳部長李學勤表示,她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一大束紅玫瑰,紅色給人熱烈和紅火的感覺,與春節氣氛很相襯。
報導還寫到,提到春節,不能不提年夜飯。中國北方年夜晚最後一道一定吃餃子,重慶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徵團團圓圓。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團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通常是一邊打牌,一邊看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打牌主要玩鬥地主(誰先出完牌誰就是贏家)或者是麻將,也有的一家人一邊做湯圓一邊看晚會。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點以後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點,一家人會將提前準備好的小氣球踩破,發出類似鞭炮的響聲,以示辭舊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開車到郊區,在劃定的地方盡情大放一番。那些在農村有親戚的重慶人會乘機到鄉下放鞭炮,過過癮。
大年初一,重慶人不出門守在家裡。重慶晚報記者陳雪蓮說,大年初一家裡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裡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為“黴睡”,是一年倒楣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開始拜年,當地人稱為“走人戶”,意思就是到親朋好友家裡拜訪。重慶人還喜歡初二之後吃“轉轉飯”,就是到親戚之間輪流吃飯,一家負責一天的飯菜。通常吃飯後打牌,大家一邊打牌,一邊聊天。
當地人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也就是中國的燈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所有房間的燈都要亮著,家家戶戶吃湯圓。而且這時候經常是搞燈展的時候,大街小巷,燈火通明。各種民間慶祝從十三就開始了,有表演魚翁和蚌仙,踩高蹺,耍獅子等。
元宵節一過,也就意味著春節結束了,人們又開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東北的過年習俗
東北人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就特別多。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 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 梨能解酒、解油膩。
正月不剪頭
東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農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頭,如果剪頭會克(死)舅舅,所以東北人很忌諱這點,沒有人會在正月裡剪頭。“二月二,龍抬頭”這表示著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利,所以在這一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利。
初一初二不掃地
在東北,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有這樣一個說法,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不掃地,就是不願將好運氣、財氣掃走。所以只有等著到了初三才可以掃地。

此文章被評分,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300 (by 是泰) | 理由: 新年快樂



地理之法實與命、氣數相符蓋地有。
獻花 x2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11-02-03 02:24 |
h119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44 鮮花 x543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中國人過年前後習俗太多了.台灣人也有很多習俗.
但好像是一年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


此文章被評分,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30 (by 是泰) | 理由: 新年快樂


獻花 x2 回到頂端 [1 樓] From:沒有資料 | Posted:2011-02-03 23:06 |
ylstaringl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特殊貢獻獎-2
頭銜:八宮旋斡天為體八宮旋斡天為體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孔明神數解籤, 手面相
推文 x2613 鮮花 x974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下面是引用 h119 於 2011-02-03 23:06 發表的 : 1,6576572
中國人過年前後習俗太多了.台灣人也有很多習俗.
但好像是一年比一年更不像過年.很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地理之法實與命、氣數相符蓋地有。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11-02-04 12:4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767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