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son_liu
                         
                      
                    
                            
                      
                     
                       
                      
                    
                   | 
                  
                    
                    分享: 
                     
					 
						  
					 
					 
						  
					 
					 
						  
					 
                    
                    
                    	
                    
                      ▼
                    
                    
                    
                      
                     
                     
                     
                     
                    
                    
                      
                        
                        
                          
                             
                            x0
                            
                            
                           | 
                         
                       
                     
                     
                    
                    
                    
                      
                          [小說][分享] 新時代的溝通
                          
                      
                       
                      
                      
                      
        
 
                          演講人:林信義(中華汽車副董事長) 地點:成功大學
  我想各位都很清楚,民國五十四年以後出生的是新人類,    民國六十五年以後出生的是新新人類,在座各位大概都屬於這個世代。    像我這種三十幾年次的,就是LKK的舊人類了。
  我跟同仁一起去唱KTV,年輕人都會說:   「董事長、總經理,你們這一間,我們在另外一間,」    我的同事還很不識相地問他為什麼。    年輕的同仁就說啦:    「哎唷,你們都唱那些『舊情綿綿』、『雨夜花』什麼!」    妳要是到年輕人的房間,真的沒有一首會唱。    所以我都跟我的小孩借CD,現在我也會唱劉德華跟阿妹的歌啦,    現在我一進KTV就先點個兩三首,唱完那些年輕人都眼睛瞪得大大的:    「咦,你原來不像其他那些外太空人呀!」    於是才開始願意跟我講話,才覺得彼此的國度有一點接近。    發現大部分的年輕人都非常可愛。    年輕人會有很多我做夢都想不到的創意,現在環境變化這麼快,    很多年輕人願意挑戰權威,不再有所謂的「法統」,    認為過去的事情不一定對,敢挑戰傳統的觀念,這都非常合理。    但是各位也不要忘記,你進入工作的崗位之後,    有很多主管仍然停留在「含淚播種、必能收割」、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那個時代。    他沒有辦法跟上你的時代,    你不能期待每一位主管都能夠跟上各位、用你的方式去談事情,    因為許多主管小時候都是接受威權式的教育長大的。    以我自己為例,我父親以前是開木材行的,    他人很兇,我小時候不聽話,他抓起木材就打。    我到大二還被他打過,各位很難想像吧。    他罵我的時候常常就用力一推,「你給我出去!」    我就被他推到外面,門砰一聲關上了。怎麼辦?    只好站在門口等,到黃昏的時候媽媽就會把門開一條縫,    說:「好啦,進來啦,爸爸不生氣了。」    講到這個,就想到現在的父母有個最大的毛病,    就是跟兒女辯論辯輸的時候,常常喜歡把最後一招拿出來,    說:「不然你們離開這個家好了!」藉此強迫兒女接受自己的想法。    我有個朋友,子女都在念國立大學,兩個小孩就是這樣負氣離開家,    到了晚上己躲到公寓頂樓去。    等到十二點半,爸爸媽媽急得要命,滿街找人,他們就在窗口    看著爸媽滿街找。    凌晨兩點半,親戚朋友電話也打遍了、報警也報了,他們才回來按電鈴,    兩個小孩開門第一句話就是:「累了吧?」然後就回去睡覺了。    所以我常常奉勸我的朋友,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兒子女兒趕出去,    因為環境已經不一樣了。    很多人的心裡還是殘留了父權時代的觀念,認同所謂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想法,從來不跟子女道歉。    我有個朋友就很生氣,因為他要跟兒子一起吃飯,    兒子對他說:「你又沒有跟我約!」    我覺得這很對啊,本來大家就都很忙,又不是每天等著跟你吃飯,    所以我後來就跟我小孩說:「怎麼樣,有沒有空,我們約吃飯吧?」    他們都好高興,覺得第一次受到尊重。    我常跟我太太說:    「我們做錯了就要跟小孩說對不起,我們又不是神仙,    難免會做錯嘛,這樣就可以跟小孩做朋友。」    無論如何,世代之間還是有一些觀念的差距。    將來你的主管,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把觀念轉變過來。    七○年代的人是「為生活而工作」,    八○年代的人是「為工作而生活」,    到了九○年代,則是「為快樂而工作」。      所以在七○年代的時候,很多同事會主動來問你:    「今天有沒有加班?」有的話他就很高興,趕快加班,可以多賺點錢。    八○年代的時候,變成你要去跟部屬拜託:    「今天加個班吧!」可是大多數的同仁還是會配合。    到了九○年代,你拜託他加班,他會跟你說:「不行,我今天有事。」    有一次,我們有個廠長跑來抱怨,說他想請一位同仁加班,跟他說:    「加班可以賺錢、又不需要出去花錢;不加班就會出去花錢,    又不能賺錢,你為什麼不加班哩?」    我聽了也覺得這個邏輯說得通啊!    結果那位同仁回答說:「我錢太多,沒有時間花啦!」    害這位廠長氣得要命。    另外一次,我們有位班長也是氣得要命,    因為有位同仁在裝車尾燈、鎖螺絲的時候把燈殼弄破了,    這時候只要換個新的燈殼就可以了,他卻把整組尾燈都拆下來,    「啪」一聲扔到不良品的地方去。    這位班長氣死了,因為每條生產線、每項零件都要統計不良品的比率,    這樣影響很大的。他對那位同仁說:「我小學的時候連鞋子都沒得穿,    在學校看到唯一有鞋穿的同學,把穿破的鞋子扔到垃圾桶,    我跑去撿回來請媽媽縫一縫讓我穿。哪裡像你這樣浪費!」    那位同仁回他一句說:    「你衰呀,誰叫你這麼早出生,晚點出生就有鞋穿啦!    講那麼久以前的事情,聽不懂啦!」    所以我常常勸我們的主管,要調整心態,    學習跟X世代、Y世代的新人類和新新人類相處。    但是在這裡我也要反過來勸各位:    你們要跟「舊人類」相處,也是不容易的喔!    舊人類要了解新新人類的觀念、思想,你們也要了解一下他們的想法,    雙方都給對方一點時間,才能夠融合。    所以現在年輕人的流行語啊、喜歡唱的歌啊、網路上的東西啊,    我都有在學,也覺得很有意思。    像我女兒穿一雙要綁鞋帶的高筒靴,每次出門都在那邊一根一根拉,    綁個半天。    我說:「你怎麼買這種鞋子呢?」    她說:「爸爸,你去外面看看。」    所以禮拜六我們去Sogo,我叫他們先進去逛,我站在外面看,    還怕一百個樣本數不夠,數了兩百雙鞋,結果發現有56%,    也就是112雙是高筒靴,其中還有很多靴筒比我女兒那雙還要高。    於是我自己終於有所覺悟,當她下來的時候我問她說:    「妳一雙夠不夠?要不要再去買一雙?」她嚇了一大跳。    所以我們也再調整,彼此溝通也比較沒有障礙,    能夠互相欣賞彼此的才華,也才有機會去傳承一些經驗。    各位是不是很想從前輩那裡學習很多經驗?    可是當長輩開始說話的時候,你一定會開始想:「啊,又要唸了。」    根本就聽不進去,對不對?    所以各位也要學著跟長輩、跟兄長做朋友,跟他們學經驗。    我也常常跟很多同仁說:    「你們有滿肚子的學問、滿肚子的人生哲學要教給年輕人,    可是你們要先跟他們做朋友,從他們那裡多學點東西,    這樣才有交流,也才有機會傳承經驗。」    這是我特別要強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