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737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麒麟子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21 鮮花 x37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健康] 噪音損傷聽覺 當心iPod耳
【來源出處】 轉載自2008年9月22日的世界日報

因長期受噪音侵襲而導致聽力創傷和衰變,是標準的現代文明病,尤其是iPod世代更受威脅。這種噪音聽覺創傷(acoustic trauma)是永久性耳聾最主要的原因,平時採取一些預防措施就顯得格外重要。

噪音聽覺創傷,是由於過度的噪音傷害到內耳的聽覺機能。在現代生活中,各種機器和音響所產生的強大音壓,造成聽力損失。人們普遍產生噪音聽覺創傷始於歐美的產業革命,工人每天在隆隆的機器運轉聲中工作數小時,噪音聽覺創傷很快就成了他們的職業病。如今,工作場所的噪音仍是聽力創傷的主要來源,但娛樂音響正迎頭趕上,成為侵襲聽覺的殺手。據估計美國有2800萬人的聽力受損,其中,噪音聽覺創傷占三分之一。

在產業革命時期,噪音聽覺創傷被稱為「鍋爐匠病」(boilermakers’ disease),因為製造蒸氣鍋爐的工匠大多有這個職業病。哈佛大學出版的「哈佛男性保健觀察」說,目前的噪音聽覺創傷趨勢如果持續下去,有一天可能會稱它為「iPod耳」(iPod Ear),因為iPod的流行,許多人把強大的音壓往耳內直灌,聽覺創傷的病例將直線上升。

耳朵的構造分為三大部分,聲波最先進入外耳的外聽道,然後衝擊鼓膜,使其振動。振波再透過中耳的三個聽覺小骨(槌骨、砧骨和鐙骨),進入內耳的半規管。半規管中佈滿毛細胞,聲音的振波會衝擊毛細胞,轉化成電脈衝,然後由聽覺神經傳達給大腦,而讓人聽到聲音。在這個聽覺過程中,半規管中的毛細胞扮演關鍵角色。毛細胞非常精緻敏感,過響的噪音會受毛細胞受損,形成瘢痕組織,導致聽力喪失。

聽覺受損的問題並不出在耳朵本身的結構,而是出在外來的聲音。聲音強度是以十進位的分貝指數(dB)來表示,分貝數字越高,聲音越響。一般來說,140分貝的爆炸聲,例如槍聲,會立刻使毛細胞明顯受創,但噪音對聽覺的傷害不只決定於分貝強度,而且決定於聲音持續的長度,拿90分貝的割草機噪音來說,如果持續40小時,半規管毛細胞的傷害等於一聲140分貝的槍響。再拿85分貝的噪音為例,如果持續8小時,它對聽覺的衝擊力等於持續4小時的88分貝噪音。根據聯邦職業安全與保健局的標準,75分貝以下的聲音皆屬安全,但持續8 小時的85分貝噪音就會傷害聽覺。

聽覺一旦喪失就無法恢復,而必須戴助聽器,因此,嚴加注意噪音聽覺創傷的早期徵兆,是聽覺保健的關鍵。如果在你受到噪音侵襲,使你產生嗡嗡的耳鳴,這就表示噪音的強度已經到達傷害聽覺的程度。如果噪音使你的聽力產生困難,聲音聽起來悶悶的,覺得聲音很遠,而且,這種情況連續幾小時或幾天,這表示半規管毛細胞已經嚴重受損。沒有人能在強大的噪音侵襲下倖免,如果你跟別人交談,距離只有一臂之遠,但噪音卻使你必須用喊的才能讓對方知道你在說些什麼,這種分貝強度就足以使你的聽覺受傷。

工作場所仍然是噪音聽覺創傷的頭號來源,建築工人、卡車司機、工廠工人、警察、消防員、軍人和農民都是高危險群。運動比賽時觀眾的呼叫聲,易使體育館員工和觀眾的聽覺受害。從事音樂行業的人也要冒聽力受損的風險。有些古典音樂演奏者在演出交響樂時會帶耳塞,但熱門音樂的樂手卻不時興這麼做,而且震天價響的音響設備已經成了搖滾樂的標誌,極其傷耳。

對年輕人而言,個人音響已成為主要的聽覺威脅,電池耐用性的增加,可數小時不斷的用耳機聽音樂。耳機使人可以在公共場合照樣收聽,而公共場合的噪音,又使聽者儘量放大聲量。

【心得感想】

目前,罩蓋式的耳機已不流行,年輕人用的都是插在耳洞裡的耳機,這使情形益發嚴重。許多保健專家預測,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未來因噪音聽覺創傷而失去聽覺的病例,將會大幅增加。



等一份愛需要多久的時間
是一年還是十年更久的還有永遠
等愛的人 需要一份不變質的愛情
等愛的人 需要一份永久的愛情
等愛的人 需要一份夢幻的愛情
等愛的人 需要一份"我愛妳"的愛情
是愛來找妳 並不是妳來找愛你
所以我們都是等愛的人...
愛情的圓滿不在於能長相廝守
長相廝守的愛情未必幸福
幸福存在於你的情感得到啟發,因愛一個人而終獲寬恕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 | Posted:2008-10-23 22:3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878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