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客只能看到部份内容,免费 加入会员 或由脸书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内容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 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到1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 2005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全村还建有塔群、隧道、龙西湖、桥文化、天安门、山海关、世界公园、农民公园、以及百米金塔、千米长龙、万米长廊、万米长城等80多个旅游景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接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考察、访问。现在,每年游客接待量在100万人以上。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富了,坚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 2001年6月份以来,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目前,一个面积超30平方公里;人口超3万人的大华西,人心所向,一呼就应,文明富裕,稳定和谐。今后五年内,华西还要投入资金5.2亿元,搬迁村民2700户,在“山北”建设一个“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这样,既可以通过“拆老厂房建新厂房,拆老屋基建新公寓房(别墅‘修修补补’)”的方式,节约土地2500亩,又能建成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生态旅游观光园。 新的2006年,村党委老书记吴仁宝同志,又被中央确定为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个全国重大典型后,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巨大的影响。现在,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华西村又制订了新的“十一五规划”。也就是“十一五规划”内,要实现“五个五”(到2010年,实现年销售500亿,幸福、富裕5万人,花5个亿到外省、市合作搞5个旅游景点,建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新目标,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协调和谐的“天下第一村”! 千百年来,从中国农村里只走出去过零星的暴发户,一个区域的整体富裕则是从未有过的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绝大多当数农民终于告别了饥寒的威胁,日益走上了小康之路。更有些地区,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坚持集体经济,实现了共同富裕。典型的如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村、河南的南街村等等。这类明星村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一个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团结有效率的党支部和村委会,都有一个目光长远且有威望的领头人,都抛弃了单一的农业经营,有一个或几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龙头产业。在物质方面得到较好满足的同时,这些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我参加了北京大学研究生赴华西村学习考察团,用一周的时间,对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了解。华西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组建的,现有380户人家、1500多人。 70年代,华西村开了间小五金厂,从此冲破单一农业经济,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之路。 1995年,该村为中国乡镇企业最大经营规模第三名,最高利税总额第一名。目前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了工业生产。村民收入来源有基本工资、超产增效奖金和公共福利。村里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党支部和村委会是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者,村里保持着"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组织结构,下属"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负责具体策划实施。华西村党支部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由来已久。华西村是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典型,当年的不少模范人物,今天仍在村领导班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今起着精神文明宣传教育作用的设施多是在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陆续建造的。这些设施主要包括:展现创业历程的华西之路农民公园;贯通全村、彩绘画栋的万米长廊;作为华西村象征建筑的华西金塔;功能齐全的体育,天下第一村"的气势,又兼顾了教育与实用的功能。如华西之路农民公园既是村史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休憩场所;多少年来在农民心目中视为神圣之物的宝塔,现在成了华西人接待亲朋、饮食购物娱乐的宾馆;而汇集了各国代表性建筑的世界公园,则不仅是只供观赏的建筑模型,还是可以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华西人讲求实际、不务浮华的农民的智慧。 总结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概括地说,是体现在他们重实质不重模式,较好地做到了四个方面的结合: 1.新与旧的结合。塔的形式是旧的,但华西人在旧形式下建造的却是高达98米、7级17层的中国独有的金顶宾馆,它不但是为华西村年产数百万元利润的聚宝盆,同时还表达出华西人步步向上、欣欣向荣的豪迈精神。华西村地处华东,数百年来,锡剧、沪剧、评弹、黄梅戏在华西大行其道。华西村艺术团利用这些旧形式改编创作了《华西的桥》、《唱华西》等曲目,歌唱华西的好人好事,赞美艰苦奋斗带来的巨大变化,增添着华西人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华西村重视对有贡献者的物质鼓励,并以优惠待遇欢迎外地人才到华西创业。为鼓励华西人养成孝敬晚辈、尊老爱幼的美德,华西村对每一户出现老寿星的家庭都给以重奖。 2000年,一次性为一家百岁老人户奖励30余万元。华西村还重视从精神上提高村民积极向上的风貌。华西村每周有一次村民大会,每次参加的人都有80%以上,通过村民大会向村民介绍村里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华西村重视利用现代媒体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并反过来以这种影响教育村民。两年前香港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名为《龙情三地》的电视片,介绍了中国台湾、香港、大陆三地的农村状况,华西村在片中被作为大陆的代表。通过比较,使华西人认识到,还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的路是走对了。华西村还把自己的村名和吴仁宝的名字作为产品品牌,其目的是自加压力,鞭策华西人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3.宣教内容与村民水平的结合。针对大多数村民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华西村把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与村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旧话新解,赋予其以全新的意义。比如,团结协作精神的意义不大为村民重视,村里则利用西游记的塑像告诉人们,只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克服困难,"早成正果"。又比如,通过八仙过海的生动场景昭示人们,要积极竞赛,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当今中国农村,许多村口的墙壁上刷着搞好计划生育,禁止偷盗、砍伐山林的标语口号。在华西村,则是巨幅语录牌代替了墙上的标语。华西村的领头人----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语录与总书记江泽民的语录并排矗立。语录告诫干部们既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又要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劝说人们"家有黄金万两,一日不过三餐,住房独占鳌头,也只睡一个人的位置"。这是不是有点个人崇拜的嫌疑呢?曾几何时,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成灾的语录成了个人崇拜的象征。那时的个人崇拜,是崇拜者以被崇拜者的思想为思想,是把语录作为了任何时空均可适用的“锐利武”。应该说,富于哲理、给人启迪的语录是相沿已久的劝诫方式,它符合农民群众非常重视有威望的个人或机构的言论的实际,只要适度,是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日久见功的作用的。 4.严肃紧张与生动活泼的结合。曾听在华西村做工的外地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两个伙伴从树上偷摘了八个枇杷,被发现后先后被所属工程队和村委会罚款1200元。说到这件往事时,这位工人仍存有不满。巧的是,在村委会介绍情况时,也把这事当作一个案例。他们的看法是,对违反规定的工人而言,痛苦是肯定有的,但效果也是明显的。事实也是这样,在重罚之下,见不到二流子、乞丐这类不三不四的人,华西村展现给人的,是卫生、整洁、安全、有序。但在另一方面,华西村又是轻松的。入夜,华西金塔下音乐悠扬,小吃飘香,许多外地的打工哥、打工妹聚集在这里,说笑,散步,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华西村在提高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在内容上,他们重点抓了理想信念和社会公德教育。在方式方法上,他们采取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步骤。从效果看,他们的经验是较为可行的。这当然不是说华西村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在考察了华西村后说,华西村是"亦土亦洋,亦城亦乡"。这一评价,准确地把握了华西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进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