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即是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十二经脉:
胆经、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人正常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生理时钟。而人体有12条正经络,依顺序为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经等,气血会依时间游走各经络,这些经络如果出问题会导至气血循环不顺畅,引发身体各病症。气血游走各经络也有一说为
子午流注。
气血依时辰游走经脉如下:
子时(午夜11点~1点)子时是气血进入胆经最旺的时刻,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始。胆的生理功能是内脏胆汁,帮助食物的消化代谢,胆经的盛衰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临场的应变,有重大的影响。如果胆经出问题,就容易出现头晕目眩、耳鸣不聪、皮肤粗糙、胸胁疼痛、失眠多梦、胆怯易惊、忧愁易思、神智痴呆等的症状或黄疸性造成肝炎、胆石症、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等。
丑时(凌晨1点~3点)丑时是肝经气血最旺的时刻。肝脏能贮藏、分配和调节全身的血液、 及疏导全身功能活动,使气血调和,另外和眼睛也有关系。如果肝经出问题就会有两胁肋胀痛、胸闷不舒、胃口不佳、口苦想吐、腹胀腹痛、黑斑、眼袋、黑眼圈、头晕目眩等症状甚至因肝气郁结导致的精神官能症、慢性肝炎、胆囊炎等。
寅时(凌晨3点~5点)寅时气血是肺经的时辰,是气血由阴转而阳的关键时辰,应注意肺经的保养及身体及空气温度的调节。如果有问题就会出现发热怕寒、鼻塞流涕、头痛、气喘胸闷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
卯时(早晨5点~7点)卯时是大肠经气血流注于此的时刻,如果能于此时正常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大肠运送排泄废物,如果饮食失调、误食不净食物,或其他脏腑失调,都会引起大肠疾病。如果大肠经有问题就易出现口干舌燥、腹胀腹痛、便便稀烂、肛门灼热、便浓血等症状,或肠胃炎、盲肠炎、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肠肿瘤等。
辰时(上午7点到9点)当辰时是气血流注胃经,此时吃进的食物最易被消化、吸收、代谢、利用,提供一天所需热量 。胃是消化食物转化全身营养的枢纽,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或是病毒入侵,都会伤害到肠胃而出现胀满疼痛、呕吐反胃、口臭等症状,导至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消化不良等。
巳时(上午9点~11点)巳时是气血流注于脾经时候,也是气血最旺的时期。不论补气补血或补阳补阴,都要顾及脾胃,避免伤胃败脾,此时不宜食用过于燥热的食物。如果脾脏虚若就易出现胃口不佳、四肢倦怠、头晕、面色萎黄、皮下出血、腹胀易打嗝的症状。导至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午时(中午11点到1点)午时是心经气血充盈的时辰,应该调养休息。心主血脉和神志,如果血脉运行有障碍,会引起急躁失眠、口舌糜烂、贫血心律不整、心力衰竭、神志错乱,等心脏疾病。
未时(午后1点到3点)未时是气血流至小肠经的时辰。小肠俱有分别清、浊及吸收的功能。如果饮食习惯不好,损伤脾胃时也会引起小肠疾病。小肠虚弱时容易出现心烦口渴、腹部胀痛、拉肚子、营养紊乱、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肠炎等的症状。
申时(下午3点~5点)申时是气血流注膀胱经的时辰。膀胱是泌尿系统主要的器官,能储存和排泄尿液。膀胱虚弱时容易出现小便不畅或次数多、混浊不清、或有脓血、遗尿、尿痛、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前列腺炎、尿失禁、尿崩症等症状。
酉时(傍晚5点到7点)当酉时是气血流注肾经的时辰。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肺四脏的联系都很密切。如果肾弱则会出现四肢冰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或导至慢性肾炎、性神经衰弱、尿崩症、妇女更年期症状等。
戌时(晚上7点到9点)戌时是心包经气血充沛的时刻。心包经是指心脏外围组织,可以保护心脏不受外物入侵,但如果有病毒侵犯就会发生病变而出现掌心发热、腋窝或胸胁肿胀、心悸不安、面目发黄等的症状。
亥时(晚上9点到11点)亥时是气血流注于三焦经最旺盛的时辰。三焦经主要在于掌管诸气,人体诸气皆通过三焦而输布到各脏腑。如果出现障碍时就容易出现听觉模糊、咽喉肿胀、喉部或眼睛疼痛、耳鸣、肩臂、手肘、前臂的背侧部疼痛等的症状。
参考气血流注图(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