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udn.com/NEWS/LIFE...322.shtml把脈問診,向來是中醫治療不可或缺的步驟,但常受限於中醫師個人的經驗,而有主觀認知上的差異,用藥治療時,療效難免有所不同,因此才有脈診儀的出現。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及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聯手研發的新一代中醫脈診儀,以「位」、「數」、「形」、「勢」等四個辨脈綱領為宗,能精準測知患者脈象及健康狀況,及早治療,不讓疾病有可乘之機。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所長吳天賞指出,傳統脈診儀大都只注重脈波的評估,較難和西醫接軌,如今他們研發成功的新一代脈診儀,不僅參酌傳統中醫理論,還把血壓計、心跳血壓分析、自律神經功能分析及陰陽虛實診斷熔於一爐,可輕易和西醫接上線,有助於診斷及治療。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所長郭博昭說,他們採用的位、數、形、勢等辨脈綱領,係由清代中醫大師周學海所提出。所謂的「位」,指的是中醫把脈時,所選取的位置;「數」代表心跳快慢;「形」為脈派形狀;「勢」則代表趨勢。
若深入分析,「形」和中醫理論中的「血」有關,接近西醫的循環系統,動脈硬化的偵測是其特色;「勢」趨近於中醫理論中的「氣」,和西醫的神經系統有關,自律神經功能的偵測為其特色;至於「數」則和西醫的心率分析相仿,可據此測知人體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的平衡,進而進行陰陽實體分析。若再加上「形」的配合,更能掌握健康狀況。
郭博昭將這些測得的數據,化為陰陽兩極,其中心臟交感神經活性屬陽,而心臟副交感神經活性則屬陰。最後,他再透過電腦軟體的精算,將這些數據換算為脈診儀上的陰陽實體面積大小,判斷受檢者的健康情形。
郭博昭說,如果診斷為陰太盛的人,通常整天昏昏欲睡,工作乏力,因而難在職場上有所表現。被診斷為陽太盛者,往往生活在壓力過大的日子裡,久而久之易有高血壓、心肌梗塞及其他慢性病的毛病,也易過勞死。被診斷為陰陽兩虛者,活力很差,且可能合併有多重器官衰竭等疾病,可能不久於人世。相較下,陰陽兩實者的活力充沛,精力旺盛,健康好得很,唯一要注意的是,他們易有煩躁、多話的毛病。
中國人常說「過猶不及」,講的是凡事若能保持中庸之道,即可永保安康,在此前提下,陰陽協調遂成為最受肯定的脈象。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醫師龔彥穎以黃帝內經所言:「飲食有節,運動適調,恬淡虛無,則病從何來?」形容最能達到陰陽協調的生活習慣;他強調,只要飲食及作習正常,百病不侵,當然能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