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029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妻夫聪凯 手机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8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经验讨论] 各驱动方式的好处与坏处
FF 车的好处与坏处

FF (Front Engine , Front Drive),意即「前置引擎,前轮驱动」,驱动方式是把引擎设置在前轮轴的前方,并且以前轮作为驱动轮。FF在现代都被大部份的大众化汽车使用。FF 通常是初学者、房车跑车双用、或者喜欢拥有豪华大座位的房车的人士所选用。

FF 的好处
由于驱动轮、引擎、变速箱、差速器等主要零件都集中于车身的前半部,因此车身后半部份便能拥有大量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大部份汽车都选用FF作驱动方式的原因;
由于引擎与波箱的位置十分接近,因此动力输送可变得更为直接及更有效率,在排气管制严厉和提倡珍惜资源的现代,FF 车更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因引擎与驱动轮也在车头,所以在直路上高速行走会有很好的操控及稳定性。

FF 的坏处
由于60%-70%的负重都集中于前轮,加速、转向、煞车都由前轮负担,因此FF车转弯时会有转向不足的问题(高速入弯时转向不足的情况更见明显),前后相差悬殊的负重(约前65%后35%),也会令车子转弯时重心不稳,前轮的损耗也会比后轮大。(如果不想耗费太多的金钱于更换轮胎,可以作定期的前后轮胎对调,前轮损耗度到达大约60%时,便可以跟同一方的车胎作对调(左前胎与左后胎对调,右前胎与右后胎对调)

(所以每隔5000~10000 或者是更少的公里数就应该做到调轮的动作,减少四颗轮子的负荷,这个是很重要的)


*********************************************
FR 车的好处与坏处

FR (Front Engine , Rear Drive),意即「前置引擎,后轮驱动」,驱动方式是把引擎设置在前轮轴的前方,并且以后轮作为驱动轮。FR 在现代通常用于跑车或部份豪华房车
。FR 通常都是追求汽车的运动性能和喜欢高速转弯的人使用。如果你对自己的技术有相当的自信,可以尝试开FR 的车。

FR 的好处:车身重量分布平均(大约前55%后45%→正常值),高速转弯时前轮不会受到太大的负荷,运动性能较好,方向盘的操控较为精准。

FR 的坏处:在过弯时减速因重心完全移向车头,令驱动轮向上浮起,便会导致甩尾的情况发生。(别以为甩尾很容易修正,有时候会易放难收呢!)→有时候会使后轮抓地大幅减小,却未达到甩尾的程度→俗称摇屁股


*********************************************
4WD 车的好处与坏处

4WD (Four Wheel Drive),意即「四轮驱动」。驱动方式是把引擎设置在前轮轴位置(F4WD)、司机座位后方(M4WD)、或者后轮轴的位置(R4WD),再以前、后轴一起作驱动,但大部份的汽车都是用F4WD作为驱动方式,而后者大都是用于越野四驱车及吉普车。人们通常把4WD用于雪地、沙地或湿地等这些湿滑和较为危险的路面,由于拥有稳定的抓地力,因此世界越野比赛都规定以四轮驱动的车作赛。

4WD 的好处:由于四轮驱动能把引擎的动力完全发挥,所以令汽车拥有非常优越的加速性能及行车稳定性;前后轮也有充足的抓着力,因此就算甩尾的情况出现,只需轻微减速(俗称「和油」)便可把行车线修正过来。
→所以四轮驱动要甩尾,相较FR就必须要有较高的速度。

4WD 的坏处:若以高速来走进弯道,汽车便会出现FF更为严重的转向不足;由于需要用上复杂的机械结构来给动力于前后轮,汽车的重量因此大大增加,推头的情况经常出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的机械渐渐得到轻量化的改善,推头的情况也减少了);由于车上拥有太多先进机械设备,驾驶者变得只懂依赖机械操控车子,当发生意外时(例如大甩尾,推头)才发觉,往往为时已晚。

*********************************************
MR 车的好处与坏处

MR (Midship Engine , Rear Drive),意即「中置引擎,后轮驱动」,驱动方式是把引擎设置在司机座位与后轮轴之间的位置,并以后轮作驱动轮。MR 在现代已经很少车厂会使用,一般都是追求稳定性的车才会使用,例如Toyota的MR2和MRS、Honda的NSX等。一级方程式赛车也是用MR 作驱动方式的。

MR 的好处:由于引擎设置在车身的中央部份,因此车身重量分布方面便能取得很好的平衡,令车辆行车时拥有优异的操控性及稳定性;由于车身重量平均分布,转弯时车子的行车线位变得十分准确,反应也比一般的车子来得敏锐。

MR 的坏处:若以超过车子本身可容许的界限进入弯道时,便会出现严重的转向过度情况(俗称「打白鸽转」),出意外的机会比其他驱动方式的车辆大。

另一种驱动方式是RR (Rear Engine , Rear Drive),即是「后置引擎,后轮驱动」,跟MR是不一样的。好处是重量集中于车尾,令驱动轮可经常抓紧路面,因此加速表现非常出色:减速时车辆的重心可得很好的平衡性,十分有助于行车线位的捕捉。但坏处是由于后轮的动力惯性很强,因此过弯时加速会引致比起FR 及MR 更加严重的转向过度。


*********************************************

Turbo的原理:

涡轮增压原理就是利用引擎运转时所排出来的废气,用废气来转动涡轮增压器中的排气侧转子(Turbine),而排气侧转子与进气侧转子(Compressor)是同轴异室(你可以想成是:两者在同一"棒子"的不同两边),当Turbine转子达到一定转速时(约12000rpm左右)它带动另一侧的Compressor,使Compressor转子引进外来的新鲜空气,经过压缩倒入进气歧管内,所以Turbo车的进气是非自然方式,是经过"吸进来,再压缩"所以空气压力是大于大气压力的。→(正压)而;自然进汽的车种为负压

Supercharge 是较早以前的增压方式-叫机械增压,Supercharge 的转子叶片是直接以皮带经由引擎曲轴驱动,因此引擎只要一发动就有增压效果,所以它也因此而较消耗部分的引擎动力。

以上两种为常见的强制进气的方式(NOS不在此篇幅描述之下)


*********************************************另一种加速方式 - VTEC

VTEC的原理是利用一个感应器,当感应到引擎转速到达一个较快的速度时,电脑会控制其内置液压管道的顶凸轮轴,在一组可以改变凸轮轴长度的阀门顶作出改变,令每次吸气(混合气)量增大,从而增加其燃爆压力,提高它的性能(马力及扭力)输出。以一部1,500c.c.VTEC为例,在原装状态(未改脑前),它的开启VTEC时间是五至六千转,但当改脑后,可以在四至五千转内便开动VTEC系统,即表示可在一个更短时间,达到早一步加速的功能。
并有此一说,同是自排,相同车款,条件相同,有VTEC与没有VTEC相较、有VTEC者多10匹左右的马力

*********************************************
Misfiring System,中文译作"偏时点火系统"。比赛车辆所用的涡轮,由于要增强马力的关由,因此比街车所用的大得多。由于涡轮重量增加的关由,造成引擎加速反应变得迟钝,因为较重的涡轮叶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能量来推动叶片的加速以及增压,这就是所谓的"涡轮迟滞"。

我再补充:
上段有提到,涡轮迟滞,这就是涡轮在低转速并未有足够的排气量可以来驱动涡轮叶片,因此当赛车手再过弯放油门时在到出弯后,这段时间会有一段严重的涡轮迟滞(越大颗者,越明显)
因此才会有偏时点系统的产生,他让点火时间延迟或者是提早。
例如:延迟让他不点火,让尤其透过排气门的开启随之而来到头段;但又因为头段的温度相当高,于是点燃油气,让他在头段爆炸,因而推动涡轮叶脉,让涡轮随时在增压的状态下。
(又爆炸的地点从汽缸内改头段,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排气管会喷火的原因了)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6-07-01 14:38 |
hotstone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2 鲜花 x11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FR....还算好开,而且我是信仰 FR式~....若是RR的...相信 刚开始开多会有种打滑甩屁屁的感觉.(开过老金龟的经验..保时捷听说有电子系统在控制比较没这问题..不过速度太快 连续过弯 还是有一种不是比 FR稳的感觉)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6-07-01 22:1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358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