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蛇传奇-「带状泡疹」
文 廖桂声
民间传说,「皮蛇」一旦在身上绕一圈,这个人就会面临死亡。由于「皮蛇」在身体躯干依皮节而生,皮节相对于表皮神经,呈二个半圆的对称分布而非环状,因此本病身上绕一圈表示侵犯了二个以上且正好是对称的神经节,说明其免疫力非常差。「皮蛇缠身会死」的误信?事实上并不正确,患者死亡主因是免疫系统耗尽或…,因此只要及早发现适当治疗,预防并发症、避免病灶细菌二次感染即可痊愈,民众大可放心。
带状 疹俗称「飞蛇」或「皮蛇」。如今生活步调加快、压力备增,此种病例慢慢增加趋势。由于其潜伏在神经节内,不易根治,且痛起来有时当真会「咬牙切齿」、「痛不欲生」,因此医学上对其治疗及感染途径和潜伏之机转,便特别感兴趣。早在西方尤里西斯有此一疾病折磨,当时是称之为「Zona」,现则称为带状泡疹。
带状泡疹是一种神经和皮肤同时受累的皮肤病。它和水痘一样是由水痘─带状 疹病毒(一种DNA病毒)。初次感染病毒,在儿童期临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稍,并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损,受外伤、劳累、熬夜、感染等影响时,病毒被激活而沿神经轴索到达相应神经所支配的皮肤,而产生皮肤损害,使受侵犯的神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皮疹沿身体一侧某周围神经支配区域分布,好发部位为:肋间、颈部神经、三叉神经及腰 神经。发疹前常有神经痛或皮肤灼热感。在一定神经区域发生红斑,继而出现群集的丘泡疹、水泡,有时可变为脓泡和血泡等,不同病期的皮疹同时存在。约2~4周后,皮损干燥、结痂而愈,高龄患者易遗留后遗神经痛。
带状泡疹早在清吴谦所编—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当时是称之为「火赤疮」,文献中又如缠腰火丹、蛇串疮、甑带疮、蜘蛛疮、火带疮、串腰龙、缠腰龙、腰丹…。火赤疮由时气生,燎浆水疱编身成。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疮,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未破不坚,疱破毒水津烂不臭,上体多生者属风热盛,下体多生者属湿热盛。关于「火赤疮」(带状 疹)之治疗,此证治分上下风湿、热泻心清脾自此宁。上体约生者属风热盛,宜服荆防败毒散,下体多生者属湿热感,宜服茵陈五苓散,未破者俱宜雄黄散敷之,已破者俱宜三黄散撒之,清其湿热,破烂自干甚效。整个带状 疹所产生皮肤病变、神经痛病程的缩短,有显着效果,可能与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关。
带状泡疹─「飞蛇」在现今有增加之趋势,但祇要治疗得当、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约七到十四天病灶即可逐渐痊愈,最怕的是乱涂抹不明的偏方及抓破水泡而引起次发性感染。因此寻找正确治疗,是斩此「飞蛇」最佳之方法。
(本文作者为廖桂声中医诊所院长)
http://www.sunten.com.tw/mdw.phtml?c=...s_id=2448&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