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583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lljml2005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0 鲜花 x16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1
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是怎样诊断疾病的?
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两部份。学中医得从最基本的阴阳五行学起,循序渐进,方得其法。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变化,都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如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具体的讲,即以阴阳的对立与互根、消长与平衡以及互相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切问题。例如它可以归纳说明人体脏腑组织属性、分析人体的生理功能、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归类疾病的证候属性、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及指导正确使用药物等等。

    五行学说最初是古人对赖以生存的物质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因素的认识,后来逐步发展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来概括说明种种自然现象的种类和起源。古时候,“五行”有时还称为“五运”,“五”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运行之意,用以表示一切事物都是在运行不息的。具体的讲,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并以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原则来说明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经验的理论。例如用五行归类事物属性,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体内在因素的变化规律;以生克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它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用以认识和概括说明人体一切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理论。如离开了阴阳五行学说,整个中医理论就会失去它的完整性,而让很多的实际问题无法来理解。

附注: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周环不休。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
阴阳之间有哪些关系?

阴和阳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是相互对立制约的,而又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阴阳双方的对立是说明两类属性的事物,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寒可以制约热,热可以制约寒。也就是用热药可以祛寒,寒药可以清热。但阴和阳两方面又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为用的,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温热属阳,寒冷属阴,温热和寒冷都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温热无所谓寒冷,没有寒冷无所谓温热。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都是这样,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上称作“阴阳互根”。如以物质与功能一对矛盾来分析,物质属阴,功能属阳,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功能,没有功能也就不存在物质。人体生命所必需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新陈代谢离不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也同样离不开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新陈代谢。可见物质与功能是整个机体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又是相互为用的。如果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则一切都将归于静止息灭,古人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就是这个道理。

(2)阴阳互为消长,不断地运动变化着,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自然现象来看,一年的气候,春天温和,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这种寒热温凉的更替,反映了白然界的阴阳二气的相互消长。如冬至一阳生,即是阴长之极而始消,阳消之极而始长;夏至一阴生,即是阳长之极而始消,阴消之极而始长。以一天来看,也是同样,日中犹如夏至,为阳之极,也为阴之初生,夜半犹如冬至,为阴之极,也为阳之初生,所以说,一年或一天之中,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消长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从人体生理方面来看,都可用兴奋和抑制来概括。兴奋属阳,抑制属阴,二者是既对立制约和互根,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果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被破坏,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必将出现阴阳某一方偏盛或偏衰的阴阳失调,这即是病理状态。 在病理上,阴盛可以导致阳衰,阳虚可以导致阴盛。阴阳的盛衰,往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还可以发生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即古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结合临床实践,多指证候的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为阳证,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也可以转化为寒。

(3)阴阳在消长运动中,保持着相对平衡。事物的阴阳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通过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才能推动事物正常发展和变化。人体也是这样,脏腑的功能活动有阴有阳,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也有阴有阳,它们之间都是处在不断的消长过程中,维持相对平衡,任何一方面的过盛或不及都会为生病态。古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这个意思。

====================
在诊断方面如何运用阴阳学说?为什么阴阳是八纲辩证的总纲?

    正确的诊断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运用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疾病的症结所在,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中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阴阳失调,疾病的性质不外乎阴阳两类,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诊断疾病也就应当从阴阳失调的具体状况去探索病情,才能够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以阴阳的属性来分析疾病的性质,即可分为阳证和阴证两类。所谓阳证,就是急性、进行性、机能亢进的症状,加高热、烦躁、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灼痛、色泽鲜明、声音洪亮,脉多浮、数、大、滑、实等。所谓阴证,就是慢性、退行性、机能衰弱的症状,如畏寒、健忘、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白、色泽晦暗、声音低微,脉多沉、迟、小、涩、虚等。

    八纲辨证中,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所以说阴阳是八纲中纲领的纲领。凡一种症状,只有通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分析,才能准确的认识它的属性和类型。例如,同一发热症,就有虚、实、表、里的不同,必须以阴阳来分析归纳,才能有纲领,有细则,在辨证上可以达到条分缕析,因此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
阴阳在治疗方面如何运用?

    通过正确的诊断,察明了疾病的阴阳属性,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一般地说,阳热盛而损及阴津者(阳盛则阴病),可损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即用寒凉的药物(阴药)来治疗某些阳热证;若因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阴盛则阳病),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方法,即用温热的药物(阳药)来治疗某些阴寒证。

    反之,若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需益阳以消阴;因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则需滋阴以潜阳,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道理。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阴阳盛衰的病理特点,采取不足者补之,有余者泻之,以调整阴阳的失调,促使阴平阳秘,以恢复其新的相对平衡状态。

================
五行学说怎样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脏腑组织在不同的因素影响下,功能失调的病理反映。但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之间既是相互资生,又是相互制约的,因而当某一脏器组织有病时,就会影响其它脏器组织而受病。其变化规律一般都用五行的乘侮规律来解释。

    运用五行乘侮的规律说明脏腑发病的相互影响。如:

1、肝病可以传脾,即,临床上肝气犯脾、肝气犯胃的病证,是木乘土,习惯称“木克土”,即肝有病,肝木太过,往往会影响到脾的功能,可出现腹痛、泄泻等症。

2、肝病也可以影响肺,即“木侮金”,在生理状态下,肺金的清肃可以抑制肝阳上亢,若肝木亢盛,木火上炎,反侮肺金,肺阴灼伤,使其宣降功能失常,而引起肺的病理变化,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临床上常称为“木火刑金”。

3、如肾水亏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阳上亢,则出现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病变,表现为眩晕、耳呜、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临床上常称为“水不涵木”。

4、如火不生土,五行归类中脾属土,心属火,相生关系是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因脾虚而累及心,即“子病及母”,可见心悸、不寐、健忘、饮食减少、大便溏薄、倦怠无力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运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如:

1、金寒水冷。金属肺,水属肾。两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从水液代谢方面谈,肾上连于肺,肺为水之上源,只有肺气不断的肃降,才能促使水液运行下输腑胱,但必须依靠肾的气化作用,则升降开合有度,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泄,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能够保留,这样使体内水液运化输布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果一脏失职,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从病理关系上说,肺气充沛,则精气下输于肾,若肺气虚可导致肾气虚;肾阴亏损,精气不能上滋于肺,也能导致肺阴虚。当肺气虚而累及肾;肾阳虚而影响肺,均可出现肺肾虚寒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咳嗽、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痛、水肿等“金寒水冷”的病变。

2、水亏火旺。火指心火,水指肾水,即肾水不足,引起心火独旺的病变,临床表现为心烦、头晕耳呜、失眠或睡卧不宁、舌尖红、脉细数等症状。

3、火盛刑金。火指心火,金指肺,即心火炽盛耗伤肺金,引起喘咳痰血;如热邪炽盛,热郁于肺或痰热阻肺,临床表现为高热、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甚或咳血、咯血等症状。

====================
五行学说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如何体现?

    中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都可以反映到体表,而在色泽、形态、声音等方面表现出来。因此,在诊断上可用五行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疾病。例如,病人有目赤肿痛、烦躁易怒等表现,便可考虑肝木为病;肺阴虚的病人,出现两颧红色,则是“火乘金”的征象,病情较重;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乘土”的征象;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克火”的征象。所以,《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在辨清了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在治疗时,除了对本脏病变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它有关的脏腑,并调整其关系,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具体运用,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木郁达之。木郁是指肝气郁结而致病,达之是通过治疗使之畅达。也就是说肝气郁结的病人,如果在临床上表现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呕吐酸水、食欲不振、腹痛、腹泄等症状时,需用“疏肝法”治疗。

(2)火郁发之。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之是因势利导而开泄的意思。例如,心火上炎,出现烦躁不安、失眠,或口舌糜烂、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舌质红与绛,此时需用“清心泄火法”。

(3)土郁夺之。土郁是指湿邪郁阻脾胃,夺之是指祛除湿邪不使滞留。也就是说如果湿热之邪郁阻脾胃,临床上出现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需用“苦寒燥湿法”治疗;或寒湿之邪郁阻脾胃,临床上出现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清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需用“苦温化湿法”治疗;或湿热蕴结下焦,临床上出现小腹急胀、小便浑赤、小便时涩痛、淋沥不畅、舌苔黄腻等症状,需用“清热利湿法”治疗。

(4)金郁泄之。金郁是指肺气不宣,泄之是用宣降法使之通畅。例如,因风寒袭肺,导致肺气不宣,临床上出现鼻塞、喉痒、咳嗽、痰多、苔薄白等症状,需用“宣肺化痰法”治疗。

(5)水郁折之。水郁是指水气郁滞于内,折之是指调节、制约的意思。例如慢性肾炎因肾阳衰弱不能化气行水,临床上出现颜面苍白、眩晕、腰酸痛、四肢发冷、小便短少、浮肿自头面部开始延及下半身,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需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此外,“汗法”、 “逐水法”也属于水郁折之的范围。

=============
中医是怎样诊断疾病的?

    中医诊断疾病,主要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习惯上称为“四诊”),就是通过对病人作系统周密的了解病情,并将诊察所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找出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中医的四诊,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疾病的发生,主要表现为气血、脏腑、经络与生理功能失常。由于脏腑与血脉、肌肉、骨骼、皮肤、毛发,以及四肢、五官,是互相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的生理、病理现象,又可以从体表的各个组织器官反映出来。因此,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从各个方面来收集症状和体征,根据这些外在表现,运用从外测内,以常衡变的方法,来诊察和判断疾病。

    四诊是中医辨证施治中的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四诊搜集来的资料是否全面、正确,与诊断疾病能否正确,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运用四诊,必须认真、细心。

===================
望诊包括哪些内容?有何诊断意义?

    望诊为四诊之一,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对患者的精神、色泽、形体、动态以及发、肤、舌质、舌苔、指纹,大小便和其它排泄物、分泌物等进行观察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在的各种病理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体表上来。神,是生命活动的表现,一般来说,身体强壮的,精神必然旺盛,身体虚弱的,精神多不振。面部的色泽,是五脏气血的表现,健康人的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为常色;病人面部的色泽,多呈现晦暗、枯槁不润即为病色。若面部气血充盈,即使患病,其预后多良好;若面部气血衰败,病程迁延,其预后多不良。

    形体壮实,是健康人的象征,形体瘦弱,每每多病而善感外邪。动态矫健灵活,是精神饱满的表现;若四肢关节不利,或半身不遂,则精神多萎靡不振。

    除神、色、形、态以外,如面红、目赤、唇鼻干裂、舌苔黄燥等多属热盛;四肢骚动、烦躁不安等多属阳证;如果表现与以上情况相反,则属寒、属阴。掌握其常,而知其变,然后再与闻、问、切三诊互参,进行全面地综合、分析、归纳,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以此作为论治的依据。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充分说明望诊的重要性。

    中医学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认识到机体外部的异常变化,与内在的脏腑有关,多是脏腑病变的外在反映,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科学的总结。

=====================
望神有什么意义?

    望神的“神”,是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如精神意识活动,以及面部色泽、目光神采等,这些都是属于“神”的范畴,它是判断正气盛衰、病势轻重和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有神,虽病重而易治;无神,虽病轻而难治。古人所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神气,蕴藏于两目,而表现在整体,如果在患病过程中,病人的精神状态尚好,两眼灵活,明亮有神,神志清楚,反应正常,语言清晰等,说明正气未伤,功能未衰,一般预后多良好,这在中医学中称为“得神”或“有神”;反之,如果患者的精神状态差,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进一步出现神昏、循衣摸床,或目闭口开,或抽搐厥逆,表示正气已衰,病情严重,预后多不良,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失神”。

    还有在久病、重病的慢性病消耗中,气血极度衰竭,但患者却由原来的精神萎靡、困倦懒言、表情冷淡而突然变得精神转“佳”,面色亦由晦暗一变而为颧红如妆,这是阴竭于内、阳脱于外的一种危候表现,医学上叫做“假神”,也叫做“回光返照”。在临床诊断时,如遇此征象,应引起高度注意。
    总之,“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临床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对判断患者的正气盛衰、疾病的轻重缓急及其预后转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
望色泽和形态为什么能判断病情的吉凶?

    中医的望色,主要是观察“色”和“泽”两个方面的异常变化。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色,反映着不同性质的病证;泽,反映着机体精气的盛衰。在临床时注意观察病人色泽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病人面部的异常气色叫做病色,根据病色的表现,便可获知某一脏腑有病,这叫做“察其外,知其内”。例如,“肝病色青,心病色赤,脾病色黄,肺病色白,肾病色黑”等。

    从面部青、红、黄、白、黑五色的鲜明与晦暗、润泽与枯槁,可以推断疾病的预后。比如,病人面色黄如黄土、赤如赭石、白如枯骨,多主预后不良。如果面色红如鸡冠、白如猪油,预后多良好。总之,无论哪一种气色,都以“藏而不露”为好的象征;过份鲜艳润泽的,亦属病态;气色晦暗、枯槁的,即为凶险之象。

    在临床上,黄色主湿症、虚症;赤色主热证;白色主虚寒、失血、贫血或体质衰弱;青紫色多为气血瘀滞;青白色多主寒痛;黑色多主水饮证、女劳疸;萎黄色主体质虚弱;两颧色红、夜间盗汗,多为肺痨象征;目现青紫、肌肤甲错,多属于血痨的表现。察色必须先了解患者平时的面色,才比较全面。

    望形态是医生对患者全身的观察。人体外形强弱与内脏功能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是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病人姿态和体位的异常,也是疾病的一种反映,不同的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和体位。在临床时,观察病人形体上的强弱、肥瘦,可以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和抗病能力的强弱,可以推测病情的进退。如形体肥胖,多属阳气不足或为痰湿之体;形体消瘦,多属阴血不足;形肉大脱,多属精气衰竭;鸡胸、龟背,多属先天不足;面向外卧,自能转侧,多为阳热实证;面向里卧,难以转侧,多为阴寒实证;卧时仰面伸足,揭被去衣,多属热证的表现;蜷卧成团,取被覆体,多属寒证的象征;面目和四肢的不时颤动,多为风证;四肢软弱,行动失灵,多为痿证;一侧手足不遂,多为偏瘫;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是为痉症;口眼歪斜,一目不闭,多属风中经络;眉头紧皱,以手抱头,则知头痛;以手按脘,则知其胃痛;以手按腹的为腹痛;以手叉腰的为腰痛;若低头遮目,羞明畏光的,则知其目痛;咀嚼食物困难的,则知其齿痛;伏坐而呼吸的知为气短;呼吸肩动的是为虚喘。这是由形体的表现而推知病变的一种方法,可见望形态对诊断疾病和掌握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
闻诊包括哪些内容?辨别病人的语声有何诊断意义?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前者是凭藉医者的听觉器官,从病人的语言、呼吸,以及咳嗽等声音中进行辨别;后者是凭藉医者的嗅觉器官,来分辨从病人的体肤、口鼻气息及大小便等各种排泄物中所散发的气味。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诊察,了解病情的寒热虚实及病邪所在部位,并结合其它三诊所取得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即可得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诊断。

    如症见寒热并作,语声重浊不清,或前轻后重,高亢而有力的,多为外感有余之病;若症见寒热兼作,口鼻呼吸气短,少气不足以息,或气微无力,语言先重而后轻,或气怯弱而声音低下的,多为内伤不足之证。如说话声音粗壮、话多、有时怒骂叫嚎,奔走登高的叫做“狂言”;如症见神志昏迷,语言重复,前后颠倒而没有次序,或声音粗壮的是为“谵语”。二者多为痰郁中焦,扰乱神明,或为温热之邪入于心包所致。但若阳明热盛,烁灼神明,亦可出现谵语妄言,以上均属实证、热证。如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微的叫做“郑声”,多属于气脱阳虚的虚证。所以,古人有“实则狂言、谵语,虚则郑声”的说法。说话多出差错,乱无条理,过后自知,但再说又错,这叫“错语”,无人时自言自语,但人来即止,讲话无对象而喃喃自语,谓之“独语”,常见于?病或老年性精神病等;语声低小,但断断续续地反覆重说,好像气不够用的一样,这叫做“夺气”,多属虚证、寒证。上述情况,多在患者神识清醒状态下出现,均属心气不足,精不养神所致。

    另外,通过患者语声变异,如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以了解病变的部位。如病人语声安静,但不时发出惊呼的,多属骨节间病;如病人失音不能言语的,或言不清澈的,多属心膈间病;如病人语声细小而长的,多为头脑中病。这是从病人语声中辨别疾病所在部位的几个简单例子。

====================
何谓问诊?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问诊时应注意什么?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及自觉症状等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家属病史、既往病史和现病史等方面。

    (1)问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籍贯及住址等。了解一般情况,可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因年龄、职业、籍贯等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多发病。如青壮年以实证为多,老年人以虚证为多;麻疹、百日咳、水痘等多见于小儿。某些疾病,如铅中毒、汞中毒、矽肺等,则与职业有关;血吸虫病、钩虫病、大骨节病、瘿瘤病等,则每与居住的地区有关。

    (2)问病人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嗜好、生活起居等,往往与疾病有关。若偏嗜五味,可引起脏气偏盛或偏衰而致病。饮食不节,则多致肠胃病;嗜好酒、茶者痰湿偏盛;平日喜热恶凉的,多阴气偏盛;平日喜凉恶热的,多阳气偏盛。

    (3)问家属病史与既往病史由于某些疾病有遗传性或传染性,因此,询问家属病史和既往病史,对诊断病人目前所患疾病有很大帮助。如结核病,常与家属的传染有关。某些疾病,如癫痫、疟疾、喘证等,经过治疗后,症状虽然消失,但病根未除,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复发,说明既往病史往往与现在病证有因果关系。所以,问明过去病史,对诊断现在病证有一定帮助。

    (4)问起病与现在症状在询问现在症状时,首先要问明起病的时间、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等。因为一个病人,不一定从发病就是一个医生诊治到底,某些急性病往往早晚变化很大;一些慢性疾病经过较长时间,病情也会更加复杂等等。因此,详细询问起病经过,有利于对当前病变的分析。问现在症状更是问诊中的要点,对了解病情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为了便于记忆,前人曾写成《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医生在进行问诊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要有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病人,态度既要严肃又要和蔼可亲,要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2)问话要通俗,不要使用病人不易听懂的医学术语。如问肝郁气滞的病人“胁痛吗?”问感冒的病人“恶寒吗?”这里所问的“胁痛”,“恶寒”都是医学术语,没有中医专业知识的患者是不容易听懂的。所以,医生问诊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在需要询问时可分别变成“两肋叉痛不痛?”、 “怕冷不怕冷?”等通俗易懂的语言。

    (3)要重视主诉。因为主诉常是病人自觉最痛苦的病情。根据主诉,再进行深入地询问,有助于医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病情和辨证。

    (4)要善于抓住重点询问,启发诱导,但不能依主观意愿套问病人,这样才能抓住要领,获得可靠资料。

    (5)对危急病人,要扼要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便于迅速进行必要的诊察,及时抢救治疗,以免失去抢救时机。

====================
如何正确应用脉诊?

    脉诊是一种简便而细致的诊断方法,要想摸得准确,除须掌握各种脉象特点,反覆实践,认真分辨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诊脉方法。

    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不致影响真实脉象。

    对成年人诊脉,应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医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上定关脉,然后食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前定寸脉,用无名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后定尺脉。三指隆起呈为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肚按触脉体。三指平布,疏密要适宜,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高相适应,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

    小儿寸口脉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关、尺,可采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不再细分三部。

    按脉时指力要适当,分浮、中、沉三层进行,轻微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 名叫“举”,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名叫“按”,不轻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为中取,名叫“寻”。这样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在诊脉过程中,三指平布同时使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叫做“总按”,是诊脉常法。也可单按其中某一部,如诊寸部脉时,微微提中指和无名指;诊关部脉时,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脉时,则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单按”或“单诊”。临床上,总按与单按常配合使用,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此外,诊脉时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患者诊脉前要避免较大的活动或精神刺激,以使气血和调,才能反映出真实脉象。古人曾强调选择“平旦” (即清晨)诊脉,即是此意。医生在诊脉之时,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体察脉象。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现在一般不应少于一分钟,必要时诊脉时间还可长些。时问过短不仅不能精确地体察脉象,而且也容易漏诊促、结、代等脉象。



您觉得不错的话~可不要忘了右下角的【献花】呦~
真的喜欢!您可以送给我ㄧ朵小花的~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2-27 04:44 |
richkcl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这资讯对于研究八字五行的另一种层面获益良多.谢谢版主的提供! 表情 表情 表情


What u see is what u get!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6-03-06 14:3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71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