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孟祥杰/台北报导】
所有物质都是粒子构成,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有粒子就应有反粒子,但现实世界中尚未发现反粒子,目前全球科学家正透过大型跨国实验,探索物质与反物质的存在是否具有不对称性,以及物质质量的起源。
由国科会与联合报、公共电视、科学人杂志、中广公司、News98 合办、中央大学理学院科学教育中心承办的「2005展望演讲秋季系列—物理光耀世界,纪念1905物理奇迹年的100周年(Ⅱ)」,第五场由台大物理系教授王名儒主讲「至小无内—漫谈基本粒子」。
带负电的粒子 1897年发现
王名儒说,科学界首度发现的基本粒子是电子,这是由汤姆生在1897年所发现,而这电子还是带负电的粒子;拉塞福1911年经由着名的拉塞福散射实验,用α粒子去撞击金箔,发现正电都集中在中间,即为原子核,并在1912年发表这项新发现。
以上这些基本粒子的发现,带动很多物理原理,而在各种原子核中,氢原子核是最早被发现的原子核,并发现原子核中有质子的存在。
查德威克在1932年从原子核中发现了中子,他只写了一页的论文,就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王名儒说,其实最早发现中子的人不是查德威克,而是居礼夫人的女儿伊莲.居里,她发现有个不带电的物质从原子核中跑出来,虽然她把这个现象写在论文中,但她认为这个跑出来的物质,应该只是能量很高的光而已。
王名儒笑说,如果他是伊莲,应该会「捶心肝」,但是伊莲当时的研究,发现另一种元素的衰变现象,也在1935年得到诺贝尔化学奖。
1960年代,美国史丹福加速器中心用电子撞击质子后发现夸克,是目前所发现最小的粒子;综合前述基本粒子的发现,目前科学界对基本粒子的了解,是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在正负电平衡的原子核四周绕行,原子核则由中子与质子组成,而中子与质子则由夸克组成。
王名儒说,就像唐朝无道子画的鬼一样,物质中最基本的粒子夸克也是看不到的东西,换句话说,谈夸克颇有在谈神学的感觉。
反粒子 到现在还没找到
英国科学家狄拉克在1928年,将相对论应用在量子力学上,并导出着名的狄拉克方程式,他预测除了粒子之外,应该还存在反粒子,反粒子的各种性质均与粒子相当,但符号却相反;例如电子带的是负电,但反电子带的则是正电。
依相对论公式,当正粒子碰上反粒子,结合后均消灭并产生能量,这个理论令科学家相当疑惑,宇宙在大霹雳后,应是正反物质数量相当,为何宇宙迄今仍未消灭;科学家经由许多实验发现,在实验室中确实可以成功制造出反粒子,但现实生活中却未发现过这些反物质,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中,正反物质似乎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形。
王名儒说,科学界推断,宇宙中物质的衰变过程可能较慢、反物质的衰变较快,使物质遇上反物质后,将反物质吞噬掉,只剩下物质还存活在宇宙中;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合作,就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两人也在一九五七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名儒表示,星际大战电影中,用反物质做为推进器能源,这种科技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多高难度技术,例如将反物质用极大、极强的电磁场包住,否则当反物质与物质碰触后,就会瞬间消失,目前现实世界中尚未找到反物质,人类也还没有制造这种超极磁场的技术。
数千科学家 探索希格子
王名儒说,科学家对「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来」颇有兴趣,科学界目前的解释是:「在真空场中交互作用产生」,并推测另有一个看不见的粒子「希格子 (Higgs)」,全球约卅国、数千名科学家,已投资一个名为「超大强子对撞机 (LHC)」实验,预计2007年建造完成开始实验,预计最快3到5年应会有初步发现;由此看来,基本粒子的研究也颇有未来学的味道。
【2005/12/11 联合报】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5/12/11/NEW.../30558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