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禅诗欣赏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唐)灵澈上人 ------------------------------------------ 年老心闲无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见一人。 -------------------------------------------
------[赏析]------
灵澈在庐山东林寺时,与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韦丹为忘形之交,经常写诗唱和。韦丹曾寄一诗,表达了归隐山林立意。灵澈就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诗的开头先说了自己的情况,年老心闲,没有身外事来打扰;对生活的要求也非常简单,有麻布衣服和蒲草垫子即可容身;与世无所争,于人无所求,超脱于俗事之外,清闲宁静。这种境界看似平常,实际很难达到。世上有许多老人甘为儿孙作马牛,辛辛苦苦,为后人积攒财富,“白头能有几人闲”?只有修行悟道,着破红尘的人,才能作到“心闲无外事”。 后两句转到韦刺史的诗,就他归隐的话头表示自己的看法,那就是:空说者多,实行者寡。官场上的人,本来迷恋权位,利欲熏心,可在公开场合,故作清高,动辄声言要归隐山林,抱瓮灌园。也有些把归隐当做仕途不顺时的牢骚话或朋友见面时的寒暄语。总之,没有人把这话当真。灵澈在京城与达官贵人有过不少交往,这类话听得多了,也早就看穿了说话者的虚伪。这次又从好朋友口中听到归隐的表示,就毫不客气地嘲戏了一番:你们见面都说休官归隐好,可山林中怎么见不到一个人影呢? 历来由于失意文人造了许多舆论,说隐士多么清高,巢父、许由、严子陵、陶渊明何等了不起,使得当官的人似乎觉得有了实利,却少了清名,总有点遗憾。所以一有机会即表白对隐士的钦佩向往,表示要学范蠡、张良,功成身退,归隐山林。但实际上很难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也不想放弃物质生活的享受,还是继续在宦海中浮沉。 灵澈的这首诗,是给朋友的回答,也是两种人生的对话。韦丹说归隐,也有他的原因:官场的矛盾斗争,人世生活的种种烦恼,均难以摆脱,找不到出路;看到老朋友灵澈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不胜羡慕,遂出此言。可两种人生的巨大差别,他又无法超越,因为这不光是在清静与繁忙中作选择。隐居生活固然清静,却平淡、简陋、艰苦;仕宦生活虽繁忙多事,时有风险,却可得到感官的享受和酸甜苦辣各种刺激及名利、权势、欲望的满足。人多想要宁静而不要清苦,不要繁忙风险却要各种享受,这就处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困惑中。当真正要作出选择时,在当官与归隐二者之间,人们几乎都选择了当官,而把归隐只作为话题留在嘴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