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250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l3370623 手机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9 鲜花 x10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重伤风连哈啾?《流行性感冒》的中医治疗及药膳!
本文摘自:长庚医讯第二十六卷第十期(中医报导)

本文作者【中医内一科陈柏全医师】

2005-10-25

文/长庚医院桃园分院中医内一科 陈柏全医师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可分为A、B、C三型病毒,其中以A型病毒较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病人的症状也较为严重。C型病毒则较少见,症状也较轻微。流行性感冒最常发生于秋冬季节,具高度传染性。在严重的流行季节,可高达两成以上的人会遭受侵袭。

流行性感冒发病急骤且严重,症状以发烧、头痛、全身酸痛、疲倦、喉咙痛及咳嗽为主且较一般感冒严重很多,发烧、头痛、全身酸痛通常持续三至五天,急性呼吸道症状持续五至七天,而咳嗽及疲倦会持续约二至三周之久。免疫力差的病人较易有并发症,常见的有肺炎、中耳炎、鼻窦炎、哮吼、心肌炎、脑炎等。

在治疗方面,西医以症状治疗为主,缓解病人的不适,无法缩短病程,现有新一代的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药-zanamivir(商品名为Relenza)及oseltamivir(商品名为Tamiflu)为神经胺酸瓷抑制剂(neuraminidase inhibitor),可治疗或预防A型及B型流行性感冒。但此类药物对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脑炎、神经病变或并发的细菌感染则完全无效。

流行性感冒在中医称「时行感冒」或「重伤风」。时行感冒的最早描述见于二千多年前《内经》一书,在其《素问‧刺法论》篇中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另在隋朝《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提出:「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说明四时不正之气侵袭人体,是本病发病的主因。

在中医内科治疗方面,将本病分为轻症、重症、危症三类。轻症病人,可用银翘散、荆防败毒散、普济消毒饮、防风通圣散、柴葛解肌汤、大柴胡汤或达原饮等加减方治疗。若出现高烧不退,神智不清等严重症状可以清瘟败毒散、神犀丹、清营汤或化斑汤等加减方治疗。若出现气喘心悸、心率不整、无尿或少尿、四肢冰冷等危候,可用急救回阳汤合参附汤及西医支持疗法积极抢救病人。另本病早期可使用鹅不食草研粉吹鼻、刮痧疗法及针刺疗法,以三棱针分别选少商、合谷、曲池、大椎、风池等穴,点刺放血,来缓解病情。

辅助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方及药膳:

1.银花薄荷饮

 材料:金银花1两、芦根1两、薄荷2钱。
 做法:先将金银花、芦根加水600c.c.,煮沸15分钟,
    起锅前3分钟加入薄荷煎煮,滤去渣,加适量冰糖。
    用法:每日分3至4次温热服。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尤其适用于发烧较重的感冒。

2.爽喉茶

 材料:胖大海4至8枚、罗汉果1粒、甘草1钱。
 做法:将上述药材置茶壶内,冲入1,200c.c.开水,
    闷盖半小时左右,徐徐服完,间隔4小时,
    原药可再泡服一次。
 功效:清肺化痰、生津止渴。可缓解咽喉肿痛、声音沙哑的症状。

3.地瓜葛根汤

 材料:鲜地瓜100公克、葛根50公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加入适量水煎,去渣服用。
 功效:清热生津、解肌。缓解发烧及全身酸痛。

预防流行性感冒的药膳:

1.健脾粥

 材料:党参、白术、茯苓各3钱、甘草1钱、
    大枣3粒、胚芽米(或薏苡仁) 适量。
 做法:将上述中药加入4碗水,以慢火煎成2碗,
    取出药汁,加入胚芽米或薏苡仁熬煮成粥。
 功效:补气健脾。适用于时常感冒的体质,可增强免疫能力。

2.四神汤

 材料:莲子1两、薏苡仁1两5钱、
    山药1两5钱、芡实5钱、茯苓5钱。
 做法:将莲子、薏苡仁、芡实洗净后先泡水2小时,
    然后加入山药及茯苓煮至熟烂。
 功效:健脾胃、促消化、增强免疫能力。
    适用于有过敏性体质及常感冒者。

流行性感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平常应注重均衡的营养,保持适度的运动,在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勤洗手、多喝水,也可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膳,或是请教中医师调配预防流行性感冒的中药处方,以减轻流行性感冒的威胁。

体质与食补

中医药的食补以预防疾病为主﹝包括无病防病及有病防变双重意义﹞,根据不同病情,配合病人的体质﹝阴证、阳证﹞、精神及环境﹝地域、天时﹞等因素来调整用药。

中医将体质分为阳证﹝脸红、胸闷、脖子紧、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小便黄、大便硬、情绪浮躁、舌苔黄、舌质红、脉洪大﹞与阴证,而阴证体质可再细分为四类:

1.气虚体质:
容易疲倦、面色淡白、胃口不佳、大便较稀、小便清长、不爱喝水、易流汗、常感冒者。

2.血虚体质:
此种体质较常发生于女性,即所谓的贫血,这种人的经量较少、精神不佳、容易疲累、头晕、心悸、手脚麻木、头发干枯。

3.阴虚体质:
容易口干舌燥、便秘、小便较黄、容易火气大、潮热盗汗、易怒、舌质较红、睡眠品质不佳。

4.阳虚体质:
手脚冰冷、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遗尿、遗精、夜尿频、大便稀,阳萎、早泄等症状。

通常气虚、血虚、阳虚体质的人较适合平常市面上常见的温补食疗药膳,另外要注意的是,凡有感冒、发炎性疾病、阳证体质及阴虚体质者,则不宜吃平常温补的药膳,而孕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者,建议应经专业中医师辨明体质后,再调配药膳使用。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 | Posted:2005-10-25 09:2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095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