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励志] 无欲则明 - 陈淑敏
无欲则明就是我们常讲的「格物致知」,是修道与修身的第一步。一个人之所以有烦恼,主要来自贪求无厌与执着不放,此二者称之为欲,也称之为心物,故人要去除烦恼,一定要做到无欲,去除妄心,格去心物。
有欲则心不正,心不正称之为偏心,心不正有五: 一、亲爱之心:爱吃好的、爱受夸赞、爱金钱、爱名利、爱权势、爱面子等等,都会让我们的心有所偏,过份执着这些心物,会造成烦恼,甚至造成悲剧。 二、贱恶之心:讨厌某些东西,嫌东嫌西不能吃苦,不能随遇而安。 三、敬畏之心:害怕、畏惧。 四、哀矜之心:哀伤、可怜、怨天尤人。 五、傲情之心:骄傲、看不起别人。 此五种心称之为「后天之情」。「后天之情」会影响「先天之性」,使我们待人处世不能合乎中庸之道。心不正,心偏了,行为就有差错。心偏了就会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即「不明」,此时看不清事情真相,就会做错事,故言「有欲则不明」。
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欲」乃人堕落的主因。人每天在尘世中打拼,接触很多人、事、物,难免心会动,想得到很多东西,想占为己有。有句话说:「身旁无爱物,心中烦恼稀。」道德经也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当欲望一出来,心就动了,烦恼就来了。有位朋友说,他原本生活安定、家庭和乐、婚姻美满。有一天,去拜访另一位朋友,发现别人住着大房子,生活豪华享受,顿时心动了,欲念起了。回家后,开始怨天尤人,不满现状,夫妻开始吵架埋怨。此时此刻,唯有透过修道,把心拉回来,去除欲念,否则,让欲望牵着走,后果不堪设想。
清静经又云:「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妄心即是欲。看这个也喜欢,看那个也想要。有了妄心,就惊动了元神,当六神无主的时候,就跟着别人走。看别人有钱,我也要有钱。看别人住大房子,我也要住大房子。看别人开好车,代表身份地位,我也跟进。此时已忘记自己是谁,一味地追求外物,当然就烦恼不断。故修道最基本的,就是要找回元神,找回真道,找回我们的真如本性。让我们的元神不被欲望牵着走。要找回元神,以及要能不被欲望牵着走,就一定要去除妄心,要除「欲」,一直到「无欲」则明。
清静经又云:「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常应」是指遇事要应对进退,但不起欲,用本性应对平常一切事物。「常静」是指应对完毕之后,仍能常保一颗清静的心,内心不存在任何的相。动静皆不离中道,即是真静。「无欲」不是无思无欲,没有思想,遇事不去应事。而是要做到「无私欲」、「无我」的境界,在应对进退时,以「公」、「为人服务」、「利他」和「仁心」为主。也就是能抛开「小我」,以「大我」为重。
道德经中有一段:「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做事,不以自己的名利为目的,只要诚心尽力去做,所以不会有失败的感觉。对于所获得的东西,不占为己有,所以不会有失去的感觉。这告诉我们,平时遇事要如何「应对」呢?就是以这种「无为」与「无执」的态度。「无为」就是无一己的私心,凡事利益他人,为公众着想。「无执」就是无得失心,凡事不占有、不执着。当我们渐渐体会到,「无为与无执」的妙用时,三毒六欲就渐渐无法对我们产生作用。此时,清明的本性,自然就显现,此乃「无欲则明」。
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的心在尘世中起浮不定。再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九八。譬如愿望不能实现,与人意见不合,抱负不展,事情没办妥,身体病痛,无妄之灾等等。当我们遇到事情时,会有两种反应:一是满意,一是不满意。当我们满意的时候,我们会高兴,甚至得意忘形,自以为了不起。当我们不满意时,我们会生气、悲伤,甚至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如此就烦恼不断,因为妄心及欲念不断干扰我们的心。相反的,一个懂得修道的人,妙智慧会不断产生,当他感觉满意时,他会知足常乐,感恩惜福,利用自己所有的去服务大众,甚至开荒办道。当他感觉不满意的时候,他会了解此乃是业障所至,他会更精进努力,进而行功了愿。所以说:「无欲则明」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不管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不起「欲念」、「妄心」,使我们的心随时保持平静、中庸、清明。脱离「有欲则不明」,自然就到达「无欲则明」的境界。
心得:要常人不起欲念或者是妄心.实在是很难.但是应该时时自我提醒.自我约束.以求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