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菩薩(無邊的願行-普賢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六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普通衆生的願行
二、出家修行的願行
三、普賢菩薩的願行—普賢菩薩的故事
三、普賢菩薩的願行—普賢行願的德目
三、普賢菩薩的願行—普賢行願的功德
無邊的願行—普賢菩薩
今天講的題目,是無邊的願行。願是願望,志願;行是行爲,作爲。由個人的志願,策動個人的行爲;由個人行爲造作的實踐,去完成個人的願望,名之爲願行。
沒有實踐的願望,類於空談,沒有理解的實踐,變爲盲從。盲從與空談,皆是偏差,無法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因此,昨晚勸導各位勤求佛的智慧,目的在理解佛所說的真理;今晚講無邊的願行,是希望各位,由願行的實踐,親證佛所說的真理。如是以智慧的理解力,策動願行的實踐;以願行的實踐,親證智慧的理解。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始可完成學佛的志願,達到成佛的願望。否則,說甚麽即生成佛,一生解脫,皆是欺世妄語,魔鬼技倆,除了急功好利愚癡的人,盲從附和外,智者誠應審察谛觀,洞悉真僞,免墮魔眷。現在,將一般人的願行,出家人的願行,及普賢菩薩的願行分三點說明。同時介紹普賢菩薩的故事及其功德。
一、普通衆生的願行
人生於世,各有各的意志與願望,所以各有各的行業與職位。一般人,無不用實際行動,從事其志趣的行業,謀求應得的利潤,解決日常生活所需,以組織個人家庭,以盡人生的責任,以遂一生的願望。由於人的志願不同,展現於社會各行各業,遂有差異。所謂士、農、工、商、科學、哲學、醫學、各展其志,各從其業、各享其努力所得的成果,這是必然的定律。
可惜,衆生因貪欲爲患,大都不肯守規則,尚正義,每因貪求滿足個人私欲的占有,而互相攻擊,互相侵犯,努力搏鬥。致使美好的人生,變成戰場;何止人與人爭,而且國與國爭,遂而形成世界的戰爭混亂,這都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由於人的志願有大小之分,行爲有善惡之別,所以社會上,有人願意造福社會,兼善天下;有人立志唯求自利,獨善其身;有人行爲光明磊落,俯仰無愧;有人行爲卑鄙無恥,自甘下流。有人樂與天下,憂與天下;有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爲,……。由於人有種種不同的志願,發展種種不同的行業,呈現種種不同的行爲;有的令人敬佩贊美,有的令人痛心疾首。
當今之世,道德淪亡,人心不古,足可令人敬佩贊美的少,令人痛心疾首的多。若不急速運佛的智慧輔導,佛的願行輔助,長此以往,一般人的願望與行爲,將如水之就下,一瀉萬丈,不可收拾。
二、出家修行的願行
出家人的願望是甚麽呢?出家的志願與行爲又如何?今天,我準備坦白告訴各位,以排除世人一向對出家人的曲解與誤會。
在佛教言:願是志願,誓願,能自制心,專於一境,志求滿足謂之願。本其心願,策動於身口的造作謂之行。僅有願無行,願成虛發;只有行無願,行無目的。必須以行達願,以願持行,願行相應,願行相扶,方砥於成。
成甚麽?成佛呀!既然願意出家學佛,當然志在成佛。但成佛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佛道更非小功小德可以成就。所以出家人立志要廣,誓願要深,行爲既要清淨,又要壯麗。在空間言是無邊,在時間言是無盡,在數學言是無量,在階位言是無上。誓願爲群衆無止境的服務,是‘衆生無邊誓願度’;誓願爲自己克制煩惱,改善行爲,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誓必充實自己的知識,開拓內在的智慧,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願求自利究竟,以展開純爲利他的工作,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出家人雖然知道衆生無邊,煩惱無盡,但誓願要度、要斷:明知法門無量,佛道無上,誓願必學、必成。如是本著弘大的誓願,策勵深廣的行爲,利益無邊衆生,服務廣大社會,朝夕以弘法爲家務,終生以利生爲事業。從積極利益衆生,服務社會的利他行爲中,完成自利的功德。經曆無量時空,修福修慧,直至福慧圓滿具足,然後覺悟成佛。
成佛後的願行又如何?成佛後的願行,則純爲利益衆生而出發,再不涉及個人的自利。由是可知,出家人,絕非意志消沈,行爲悲觀的避世者:更非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寄生蟲。而是克制自我,舍己爲人,志願深廣弘大,行爲光明磊落的救世者。至於學佛,成佛,更非消極或與社會脫節的落伍行爲,該是積極展開覺世慵民的工作,準備擔當人間苦難的勇敢行爲。
衆生無邊誓願度等四種弘願,僅是最初發心學佛的人應有的總願。至於深位菩薩,更各有其壯大莊嚴的別願。例如:觀音菩薩的尋聲救苦,又如地藏菩薩的地獄末空,誓不成佛等。十地經中說菩薩有十大別願,所謂供養願,受持願,轉法錀願,二利行願,成熟衆生願,承事願,淨土願,不離願,利益願,成正覺願等,都是積極進取,自利兼他的弘願。現在限於時間,不能一一詳談。
三、普賢菩薩的願行
在四十卷華嚴經中,最後一品,普賢菩薩廣稱贊佛的功德已,即告訴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若欲成就佛之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此十種廣大行願,是一切願行之王,亦是疾得菩提的捷徑,其功德之大,唯佛能知。是一切學佛人所應該修學的願行。現在,先介紹普賢菩薩的故事,然後介紹十大願王及其功德。
(一)普賢菩薩的故事
梵言:三曼多跋陀羅,譯名普賢,又名遍吉。約等覺位言:‘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名賢。’若約果位言︰‘智圓理極名普,盡未來際,遍利衆生名賢。’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於佛。將來成佛,名智剛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現菩薩身,爲諸佛長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薩智德,證德相對。同輔釋迦牟尼佛於婆婆世界,教化衆生,爲釋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顯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證相應,般若與三昧相即。華嚴海會,由釋尊的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一佛二菩薩,共稱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何獨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爲諸佛座下的法王子。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據說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衆生的道場。峨眉山在中國四川省,峨眉縣之西南,與嶍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華嚴經言:善財童子,站於妙高峰山上,遙見此山光明遍照,故此山又名光明山。山之最高處名金頂,建有金頂寺,威鎮全山,因山頂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據說:每至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山,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群山升起,象征一盞盞的明燈,忽上忽下,人稱之爲‘萬盞明燈朝普賢’,是峨眉勝境之一。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刹,隨緣教化衆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幹禅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幹禅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焦芽敗種。事被知庫靈熠禅師看見,責其對聖像不恭,可能頭腦有毛病,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余飯菜,盛於竹筒,贈其摯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琢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禅師至山神像前視察,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迹,始知拾得來曆不凡。
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诮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後拾得掌牧牛之職,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薩,律師正爲僧衆在堂中說戒。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並撫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說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瘋狂,破我說戒。’拾得見其嗔心起,即說偈曰:‘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氣得下堂來打拾得,要他驅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它們出來。’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最後,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衆始知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後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幹禅師,對丘太守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聖迹顯露,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後不知所終。
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爲諸佛母,一爲諸佛長子,公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共作佛事,遊戲人間,常在一起。淳熙年間,文殊菩薩應身爲兜率寺戒阇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爲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生時便有種種神異,長大後不肯嫁人,每天行乞於市,晚常宿於普濟橋下,常與戒阇黎在一起,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笑爲瘋婆。後有聖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後人始知是菩薩應世。
(二)普賢行願的德目
普賢菩薩所說的十種廣大行願,其德目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錀,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1)禮敬諸佛
禮是身禮,敬是心敬。以清淨恭敬的身心,禮盡十方三世諸佛。普賢行願品說:‘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人能遍禮十方過去,以及現在一切諸佛,當然是信仰佛的智慧,景仰佛的德行,對諸佛的教化,歡喜奉行,自然可改變身心,止惡行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人能敬禮未來諸佛,無異是對自己及一切衆生的人格尊重,因爲自己及衆生,皆是末來之佛。
人能對自己尊重,自然不敢懈怠放逸,自甘墮落;人能對他人尊重,自當不敢輕慢他人,陷害衆生。然則敬禮三世諸佛的結果,既令人淨化身心,發奮向上;還可以促進人間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協助。使人際關係,充滿和諧與歡樂;使國際關係,取消戰爭,共存共榮!
禮敬有種種不同方式,華嚴疏鈔清涼國師,依寶意三藏法師所說七種禮,再加三種,合爲十種禮。
一是我慢禮:禮佛人,我慢貢高,身如硾之上下,心不莊重。
二是唱和禮:如修禮忏法時,口隨衆唱和,身隨衆頂禮,但高聲喧雜,辭句渾亂,心打妄想,意不專一。這二種禮佛,徒具形式,皆不如法。
三恭敬禮:心生恭敬,五體投地,頭面接足皈命禮。
四無相禮:身在禮佛,心入法性,無能禮之我,亦無所禮之佛,能所空寂,名無相禮。
五起用禮:雖無能禮所禮,但能普運身心,遍禮諸佛。如華嚴經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六內觀禮:向內觀照,但禮內在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七實相禮:能禮所禮,內佛外佛,同一實相,理性平等,本無差別,禮無可禮。
八大悲禮:因物我同體,故我遍禮諸佛,即等如一切衆生遍禮諸佛。以自己禮佛功德,回向法界衆生,因名大悲禮。
九總攝禮:總攝前六種淺深之禮爲一觀,一禮一拜,皆具足前之六種禮,而進入事事無礙,及事理無礙的境界。
十無盡禮:如入帝珠網,無窮無盡,又如一簍孤燈,處於四隅,四維上下,十方明鏡中,即此一燈,便變成無窮無盡之燈,禮佛亦然,行者以清淨身心,現於十方諸佛智慧光中,則能禮所禮,亦無窮無盡。如普賢菩薩言:‘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因名無盡禮。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禮敬諸佛,非不如法的我慢禮及唱和禮,而是以清淨三業,五體投地,捧足殷重,恭敬至誠,深入法性,離能所相,普運身心,禮諸佛已,不見能禮所禮。於深達實相,理性平等時,本乎大悲心,觀想自己禮佛,等如一切衆生禮佛,遍代一切衆生,禮無盡諸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倦。果能如此,才是普賢無邊願行的第一種:禮敬諸佛願。
(2)稱贊如來
稱謂稱揚,歌頌,贊謂贊歎。如來,是佛十種通號之一。普賢菩薩於十方三世諸佛前:‘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亦教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甚至十方一切衆生,皆應以無盡美妙的言辭,稱揚贊歎,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
因爲稱贊佛的功德,能啓發人的心智,能激發人的菩提心,能鼓勵人向佛學習。至於稱贊未來諸佛功德,無異是對自己及一切人的贊美。何止給人鼓舞,更能使人化敵爲友,化幹戈爲玉帛。何況人能以善言代替惡口,以稱贊代替怒罵,以真實語言,代替妄言绮語,現世即得口業清淨之益,來生更獲辯才無礙之報,何樂而不爲?
所以,稱贊如來的結果,直接便可以啓發人的心智,使人口業清淨,辯才無礙;間接可以取消人間的毀謗怒罵,口舌之爭,甚或止息世界戰爭,導人類於和平與安甯。
(3)廣修供養
廣是廣大、衆多,修是如法進行,供是供給。但能供養諸佛不名廣,但能以四事等聚寶財物布施不名大。未能三輪體空,則不如法。今此十大願王中的廣修供養,不但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且包括十方法界一切衆生;不謹以內外財寶布施,還能以法布施。同時,深入法性,稱性而修。如普賢行願品雲:‘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以燈燭,一一皆如炒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同時能‘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無論財施、法施、皆盡空遍法界;無論能供所供,皆廣大無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因名廣修供養。
學佛人能學普賢菩薩,以財法二施,廣修供養,既然供養十方過去與現在佛,更能供養十方末來佛的一切衆生,然則,財供養必能供給一切衆生資身之具,解決民生艱苦,物質困乏;法供養必能充實人類精神空虛,解除人精神饑渴。結果,將使貧者富,愚者智,迷者悟,邪者正。由是可知,出家人廣修供養的行爲,確能利益衆生,覺悟群迷,造福社會。
(4)忏悔業障
梵文忏摩,意譯乞諒,寬恕。華文悔過,是悔悟既往的過失,誓必策進將來。梵華合言,名爲忏悔。業是業力,人之身口意三業,所作一切犯罪行爲,能障礙聖道,謂之業障。業障有三種:
一是煩惱障:指人心中貪嗔癡等煩惱,能惱亂人心,能阻礙人進修聖道,名煩惱障。二是業障:人的身口意三業,所作不善之業,能阻礙人進德修業,名爲業障。三是報障:由三業所作惡因,將招感三塗苦果,謂之報障。今雲忏悔業障,似偏於第二種業障,實則三障皆忏,如普賢行願品言:‘我昔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意語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此外,修道有五障:一煩惱障,謂貪嗔癡等根本煩惱,障礙淨心,妨害道業,使人不得進入佛的正法。二業障,由過去所作五逆十惡,或誹謗三寶的惡業,障礙生逢佛世,見佛聞法。三生障,謂生於三塗八難之處,障礙聽聞學習佛法。四法障,雖生無障之處,又有悟道的機會,但因先世障法因緣,不逢善友,不聞佛法。五所知障,雖逢善友,得聞佛法,又因世智辯聰,固執己見,不肯信受佛法,不肯接受善言勸谏,妨礙進修般若,名所知障。古之讀書人,及現代的知識份子,多有此障。又大智度論言:‘欺爲信障,怠爲進障,嗔爲念障,恨爲定障,怨爲慧障。’總之,一切犯罪心理,犯罪行爲,皆能障聖道,妨礙善業,皆是業障,皆當忏悔。
忏悔的方法有三:
一作法忏,先興起七種心,一慚愧心、二恐怖心、三厭離心、四發菩提心、五怨親平等心、六念報佛恩心、七觀罪性空。於佛前緣想,十方諸佛菩薩及聖賢僧,合掌敬禮,披陳過失,求哀忏悔。或於衆僧前求忏悔,揭露身心所犯過失,誓不再造。至於忏法,古德依經作有法華忏、方等忏、大悲忏、淨土忏、地藏忏、梁皇忏及慈悲三昧水忏等課本,依之修禮,至誠忏悔,可滅身口意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謂於修定時作觀,或於念佛修行時,念念悔過,感佛來應,摩頂授記,或放光現瑞,名取相忏,可滅煩惱性罪。
三無生忏:又名無相忏,或實相忏。即是正心端坐,念無生理,觀罪性空;或止息身心,正念真如,契入實相。可滅障礙中道無明。古人言:‘罪由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皆空,是則名爲真忏悔。’就是無相忏。
觀普賢經言:‘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當知人非聖賢,熟能無過?何況衆生,一向不明佛法,不信因果,不識善惡,不知邪正,只憑主觀妄想分別,胡作非爲。即使今生奉公守法,宅心仁慈,又焉知宿世未種惡因,當感惡果。是以忏悔,非唯出家人自救之法,亦是一般人改往修來的良方。若能誠心忏悔,痛改前非,既可滅罪,還可生福。
佛弟子中的提婆達多,曾犯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以醉象踏佛,及害蓮華色比丘尼等極重之罪。直至臨終,猶生惡心,以毒塗指,欲想害佛。當時,地生猛火,焚燒其身,被逼産生一念悔意,想向佛求救,僅稱‘南無’二字,便已氣絕身亡,直墜地獄。因其罪孽極重,應墮阿鼻地獄,長期受苦,但因臨終一念悔意,及出家善根功德,故僅受一劫之苦,即可上生天上,於六十劫內不墮三塗。天報命盡,下生人間,出家學道,法名:‘南無。’
又提婆達多的好朋友阿世阇王,曾殺父禁母,枉殺無辜。由於宿生善業因緣,突然省悟,自責不已,因往佛前求哀忏悔,從佛修學,積極向善。以此忏悔修善功德,雖仍然難免地獄果報,但得重罪輕受,縮短地獄受苦時間,僅入拍球地獄,即轉生天,二十劫不再墮三塗,最後報生人道,出家修行,證辟支佛果。
佛滅度後一百年間,印度有王名阿育,個性凶殘好殺,設人間地獄,命劊子手耆厲,濫殺無辜。人間地獄室中,陳列各種殺人刑具,作爲殺人武器,凡誤入者必死無赦。時有一名爲海比丘,遙見此人間地獄,樓房高廣,外表富麗堂煌,以爲是富豪之家,進入化緣,及見各種刑具陳列,恐怖欲出,已爲耆厲所擒,欲行死刑,爲海比丘,並不怕死,只恨出家多年,道業未成,就此斷送性命,實在不值。因求援刑一月,以便精進辦道,然後就死。耆厲不肯,因爲海比丘苦苦懇求,僅允寬限七日。由於七天時間有限,爲海比丘端坐一旁,忘餐廢寢,精進修觀。直至最後一天,限期已到,仍末開悟,焦急萬分。傍晚,人間地獄,處決一名失節婦女,爲海比丘,親見行刑,頓感人命無常,四大無我,五陰虛僞無主,而入空觀,得須陀洹果,繼續深入禅定,終證阿羅漢果。
耆厲處決婦女後,繼而將爲海比丘,抛入大鍋汙水中,加薪燒煮,可是其火滅息,水變清涼,長出蓮華,爲海比丘,端坐華中,光明照耀,耆厲無法張目,急報阿育王。王聞報趕赴刑場,被爲海比丘威德攝伏,慚愧心生,求哀忏悔,即毀人間地獄,請爲海比丘,回宮中供養。自此,敬信三寶,廣造塔寺,大興佛教,爲佛教護法功臣,福報無盡。
可知忏悔,確能使人改過自新,反迷爲悟,滅罪生福,離苦得樂。若然人皆學佛,實行忏悔,改往修來,必然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減少社會層出不窮的罪惡,挽救人類的墮落,阻止人間不幸的事情發生。
(5)隨喜功德
隨是隨順,喜是歡喜,惡盡言功,善滿言德。在世間言,一切慈善救濟的福利設施,有扶危濟困之功,有增長福祿之德,名有漏功德。據出世間言:二乘聖人,進修四谛十二因緣等法門,有斷煩惱了生死之功,有證我空真知之德。大乘菩薩廣修六度萬行,諸波羅密法門,有自利利他之功,有成就菩提道法之德。二皆名無漏功德。十方諸佛,從初發心,至成菩提,於其中間,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有圓滿諸波羅密之功,有五住淨盡,二死水亡,圓證三德秘藏之德。
佛之功德,微妙難思,是世出世間功德之最,我等佛子,既要隨喜世間有漏功德,更應隨喜出世間無漏功德,特別是微妙難思無窮無盡的佛功德。如普賢菩薩所說:‘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十方一切諸衆生,包括四聖六凡。或問:四聖功德,當然應該隨喜。六道凡夫,有何功德可言?如何隨喜?當知凡夫衆生,雖然各有所短,但亦有所長;所長之處,就是功德。
例如:地獄衆生,雖罪大惡極,但當其受苦之時,能悔過思善,便是功德。鬼道衆生,有主命鬼王,有堅牢地神,有護法金剛,亦有宅心良善的鬼魂,便是鬼道衆生的功德。至於畜生,犬能守夜,雞能司晨,鴉有反哺之孝,雁有不二配之貞,螞蟻有團結力量,蜜蜂有合作精神,以及一切有利有助於人類的動物,都是畜生道衆生的功德。天道能修四禅八定是功德,阿修羅能造生天之福亦是功德,人道有禮義廉恥,孝弟忠信等善法,就是功德。總之,於六道衆生中,擇其善者而從之,見其惡者而改之,就是隨喜功德。何況六道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所以皆應隨喜。
隨喜功德,可消除妒忌障礙,令人共襄善事。可惜世人不知隨喜功德,反而妒忌心生,不喜他善,不耐人榮,往往己不修而惡人之修,對他人的成就,不惜運用毒辣手段,破壞中傷,無所不用其極。致使世間:‘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忌賢害能之事,層出不窮,佛法不興,妒忌障礙,實是主因之一。
在佛教言:嫉妒之爲患,僅亞於悭貪與嗔恨。貪與嗔固是啓發社會爭端的罪魁,導致人類互相殘殺的禍首,而嫉妒忌害,卻是破壞人之善根,障礙人合作的大敵。普賢菩薩,爲興佛教,爲饒益衆生,教人以隨喜功德,代替妒忌障礙。無論是凡是聖,不管有漏無漏,世出世間,一切功德,悉皆隨喜。對於利他善事,皆以身業協助,以口業贊美,以意業隨喜。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廣種福田,廣積陰德,自然善因善果,利樂無窮。
(6)請轉法錀
請是請求,轉是轉動,輪是譬喻。因爲輪有轉動之功,有摧碎障礙之德。用以譬喻佛說法,有令人轉惡向善,轉凡成聖之功,有摧毀煩惱,粉碎生死之德。所以凡佛弟子,皆應殷勤勸請,諸佛菩薩,以及一切善知識,轉大囧琺錀,以利己利人。
普賢菩薩言:‘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錀。’世間燈,是佛的代名詞,因爲諸佛皆以始覺智,照本覺理,證得實相般若智光,能照破衆生心中無明煩惱闇,猶如世間之燈光,能除幽室暗,因名世間燈。普賢菩薩,秉其威德神力,於十方諸佛前:‘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錀。’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目的無非爲利益衆生,爲令正法久住。
我等生不逢時,佛在世時我沈淪,今得人身佛滅度,雖然,但請轉法錀,非限於一佛二佛,更不限於釋迦牟尼佛。在空間言:十方法界,現在皆有佛住世,即此婆婆世界,釋尊又何曾入滅?只因我等貧窮無福慧,沒在煩惱深淵,不能見佛而已。若能依智轉識,心清智明,自然可以見佛。
在時間言:一切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甚至一切出家人:一切善知識,皆是未來之佛,皆應勸請其轉法錀。是以,但能發願請轉法錀,隨時隨地皆可依願起行,或請佛說法,或請菩薩再來,弘法利生;或請法師講經說法,令末世衆生得聞佛的正法,以摧邪顯正,覺世牖民。
此外,亦可從聞思修,體證力行,以證明三寶功德,固然是弘揚佛法;然而造寺建塔,供佛安僧,使三寶住世;或著書立說,闡釋佛經,使佛的正法,弘傳於將來,亦等於請轉法錀。當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興衰,四衆弟子,責無旁貸。誠應殷勤勸請,一切善知識,恒轉法錀,以弘傳佛法,續佛慧命。但切忌利用弘法,販賣如來,從中取利。
(7)請佛住世
佛有三身,佛的法身,法爾天然,本來具足無量真淨功德,但離相寂然,絕諸戲論,無染淨增減,無生滅去來,更無住與不住。佛的報身,經無量劫修集善根,積聚無量福慧,因行圓滿,報得極淨常滿,周遍法界的自受用身,亦無住與不住。唯佛應身,依平等理,本甚深智,起廣大淨妙功德身,應地上菩薩根機,轉大囧琺錀,決衆疑難,令他受用大乘妙法樂,名他受用身。若應地前衆生機,有機則應,機盡還滅,生死去來,住與不住,皆隨衆生機情而定,因緣聚會時,佛非生而生,非住而住;若化緣已盡,佛住世無益,即示現入滅。
法華經雲:‘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又雲:‘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因此,佛爲令衆生:‘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當佛的應身,將示現涅槃時,普賢菩薩即懇切至誠,勸請諸佛常住世間,如普賢行願品言:‘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同時‘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普賢菩薩悉皆勸請,莫入涅槃。因爲二乘聖衆,能支持佛法大廈,普蔭衆生。
至於善知識,亦能自行化他,令人離惡生善;是以不但勸請諸佛,及三乘聖人住世,亦勸請一切善知識住世。雖然,十方諸佛,二乘聖衆,及一切善知識,無不各本大慈大悲,大願大行,恒住世間,常轉法錀,利樂衆生。但我等若無請轉法錀之心,請恒住世之願,將無法與諸佛菩薩,及諸善知識的願行相應。又如現在,十方諸佛菩薩,雖住世間,我等不見,等如入滅;雖轉法錀,我等不聞,等如不說。若然我等能發願請佛住世,請轉法錀,自當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長養善根,速證菩提。還能使正法住世,真理之光照耀世間,作爲人天眼目,黑夜明燈。
(8)常隨佛學
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常隨佛學,不致誤入歧途,枉受生死。佛是幽室明燈,苦海慈航,常隨佛學,可破無明暗,度生死海。佛是迷途指碑,人天眼目;常隨佛學,可轉迷成悟,共證菩提。雖然,當今婆婆世界,釋尊已滅,彌勒當生,芸芸衆生,失所依估,但十方世界微塵數佛,今正住世,轉大囧琺錀,欲隨佛學,可發願往生十方佛國,承事供養。何況釋尊雖曾示現涅槃,其實不滅。
中國隋朝智者大師,入法華三昧,見釋尊仍在靈鹫山爲衆說法。我等若能憶佛念佛,學佛之行,作佛之事,何異常隨佛學?更何況當年釋尊,曾敕令六十二億恒河沙法王子,於末法時,深入婆婆,教化衆生?我等若能親近善知識,供養侍奉,聞法思惟,如說修行,亦等如常隨佛學。問題在於我等,是否肯尊重承受善知識的教導?能否依照善知識的指示如說修行?
華嚴經普賢菩薩言:‘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是說明能常隨佛學之目的,因爲常隨佛學,學佛的智慧,學佛的慈悲,學佛的願行,必然速得成就佛果無上菩提。
(9)恒順衆生
恒是永恒,簡非短暫;順是隨順,簡非違逆。衆生,包括四聖六凡,凡有生命的有情。學佛人欲想速證菩提,唯一辦法,是隨順衆生。因爲隨順衆生,是成佛基礎,度生秘訣;亦是建立人間友善,促進社會和諧,導致世界大同的主要力量。否則,你與衆生,意見相左,互逆互違,勢成水火,將如何建立友誼?怎能和諧共處?將如何教度衆生,完成六度萬行的因花,成就無上菩提的結果?
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衆生,是菩提樹根,諸佛菩薩,是菩提華果,諸佛菩薩,無不‘因於衆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學佛人必須恒順衆生。不但恒順人道衆生,甚至恒順六道四生一切衆生,如普賢菩薩一樣:‘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痛苦,作爲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爲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如是實行財法二施,以解除一切衆生物質與精神上的困苦,以滿足一切衆生生活及心靈上的需要,甚至爲防止殺害衆生,而嚴持禁戒;爲停止惱亂衆生,而修忍辱行;爲廣度衆生,而精進辦道;爲覺悟衆生,而勤修禅定;爲教化衆生,而廣學般若。令一切衆生,徹底解除身心苦惱,獲得真理光輝的照耀,走向佛道,共證菩提。
常隨佛學,是正確的自利;恒順衆生,是純正的利他。學佛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常隨佛學正確的自利中,策動恒順衆生純正利他的行爲;再從利他的行爲中,完成自利的功德。如是自利兼他,自濟濟人,以達到學佛之目的,完成救世救人的願望。這是出家人最高的志願,亦是出家人應有清淨偉大的行爲。
(10)普皆回向
回是回轉,向是趨向,將自己積劫所修自利利他功德,回轉趨向所期望之目的,名爲回向。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廣修六度諸波羅密,目的非爲個人利益,反而將個人所修的功德利益,回向衆生,願與法界有情,共同分享個人的成就,名回自向他,亦即回向衆生。菩薩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積功德,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小果,但求佛果菩提,是回因向果,即回向菩提。菩薩廣作利生事業,目的趨向真理,惟求涅槃,是回事向理,亦即回向實際。
回因向果,回自向他,是隨相回向;回事向理,是離相回向。若但離相回向,將墮二乘,不肯回小向大,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若但隨相回向,將同凡夫,執事廢理,處處著相。是以菩薩回向,必須離相,而離相的同時,又能隨相。離相是空,隨相是有,空有皆不著,二邊俱遠離,會歸中道,事理圓融,空有不二,才是普皆回向。
又常隨佛學,是上求,是回因向果;恒順衆生,是下化,是回自向他;上求下化皆不執著,是回事向理。但能以上求下化功德,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回向實際不名爲普;必須以修前九種大願所積功德,悉皆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回向實際,方名爲普。如普賢行願品言:‘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錀,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才是普皆回向。
(三)普賢行願的功德
前文所說十種行願,是佛教一切行願中最廣大,最殊勝,功德最不可思議的行願,因名十大願王。若人能於此願王,恭敬尊重,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必得以下的利益:
(1)菩薩現身冥中加被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自行化他,得三昧自在,掌諸佛行德,爲諸佛長子。對凡能修學十大願王的衆生,常乘六牙白象,至行者前,現身說法,安慰鼓勵,令其速得圓滿成就;即使善根淺薄,無緣得見,亦於冥中摩頂加被,令業障消除,得不退轉,速得成就普賢殊勝行。如楞嚴經中,普賢菩薩對釋尊言:‘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2)降魔滅罪鬼不能害
修學十大願王的人,不獨獲得普賢菩薩現身冥中加被,消除業障,除諸病苦,遠離惡道。還能降諸魔怨,諸如煩惱魔,五陰魔,生死魔,心魔,業魔,天魔,善根魔,三昧魔,善知識魔,以及菩提法智魔,悉皆降伏。令修學普賢行願的人,於菩提覺道,得以順利趣入。如普賢行願品言:‘或複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3)增長福慧速成佛道
修學十大願王的人,在普賢菩薩冥中加被擁護中,能消業障,能斷煩惱,能降魔怨,諸惡鬼神,不能侵犯,反而發心,親近擁護。令諸行人,在菩提覺道上,無諸障礙,所向無敵,‘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天人,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同時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其福德之大,遠勝無量七寶布施;其智慧之深,誠非三乘聖人所及。其所生之處,常居勝族,能破一切惡道,能遠離一切惡友,能制伏外道,能解脫一切煩惱,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能隨順趣入佛果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4)願王相隨導歸極樂
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十大願王的人,未成佛前,若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其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行願品)到達極樂世界之後,不特即可面見阿彌陀佛,同時見到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諸大菩薩,色相莊嚴,功德具足,還見自己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得授記已,立即展開廣度衆生的工作:‘經於無數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錀,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修學佛法,最忌魔障牽纏,退失道心,不能進趣佛果菩提。修持淨土法門的人,最怕臨命終時,神識昏迷,不能把持正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今受持修學十大願王的人,憑其受持願王功德,及普賢菩薩加被之力,生前能消業除障,降魔制外,離惡斷惑,增長福慧,疾趣菩提。臨終又得願王相隨,導歸極樂。一刹那間,即得往生極樂國土,見佛授記,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可見願王功德殊勝無比,唯佛證知。所以普賢菩薩,諄諄善誘,勸導衆生,‘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見普賢行願品)
綜上所說,無論是四弘誓願的總願,抑或是十大願王的別願,各位皆可以理解出家人的志願是超越時空,出家人的行爲,是突破人我界限,願與行,皆廣大深遠,壯闊無限。雖然,有些出家人,末能發願立行,違反學佛原則。但站在公理與正義立場,不應因小數出家人的懈怠放逸,而否認出家人應有的弘願責任與偉行。等如社會上不能因一小撮人作奸犯科,而否定國家法律的存在一樣。
至於學佛人,勤求智慧,策勵願行之後,應該以何種心態來實踐願行?表達智慧?深入社會,利益群衆呢?留待明晚在‘無限的慈悲’一題中,再與各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