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227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ingphoenix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上站
推文 x32 鲜花 x21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测试][CPU] Intel Core i9-11900K 8核竞界 为超而狂 内涵全面 有感升级
在AMD Ryzen 3000/5000系列处理器不俗的效能表现、合理定位及价格组合拳攻击之下,在中高阶装机市场掀起一场风潮之后,AMD明明白白让Intel感受到处理器已不能像以往靠着挤牙膏方式来推出新产品挖玩家的荷包,这点AMD真的干得不错,让个人电脑中高阶处理器市场,不再是惟Intel独尊,让消费者有着更多且更具能效竞争力的产品可以选择。不过这次搭配Intel 11代处理器的500系列晶片组平台,功能相较于AMD平台来说功能更为齐全,除了导入PCIe 4.0技术之外,也原生支援USB 3.2 Gen2x2,对内对外都能提供使用者更高的传输频宽,同时也开放之前Intel仅在Z系列及X系列晶片组支援记忆体超频功能,在新世代H570及B560等晶片组也开始支援的记忆体超频功能,使用者的选择确实更为多元了。


11代处理器高阶产品

Intel在2021年上半年重点产品,就是在之前发表的Rocket Lake系列处理器产品,搭配Z590晶片组,Core i9-11900K/11900一样与相同定位Core i9-10900K/10900桌上型处理器相较,由10C20T的运算核心降为8C16T的桌上型处理器,不过一样采用400系列晶片组开始更换的 LGA1200 脚位。

首发的顶规i9处理器包括Core i9-11900K、Core i9-11900KF、Core i9-11900、Core i9-11900F、次旗舰Core i7-11700K及中阶处理器Core i5-11600K价格分别为美金$539、513、439、422、399及262,建议售价也较上代相同定位产品价格略为提高,但运算核心数却没有相对增加,甚至顶级产品还稍有减少,这点只能说是就实际工艺技术考量,Core i9-11900K一样采用14nm制程(应该确定是最后一款采用的产品了),插槽类型为LGA 1200型,支援双通道DDR4 3200MHz记忆体,TDP为125W,为8核心16线程设计,预设时脉为3.5GHz,All Core Boost技术下加速时脉高达4.7GHz,快取为16MB,拥有20条PCI-E 4.0通道,支援16X+4X、8X+8X+4X或8X+4X+4X+4X配置。


ABT(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加速时脉技术

这代 Intel Core i9-11900K / KF 处理器拥有效能提升大绝招就是 Thermal Velocity Boost(TVB,可在CPU 温度低于 70°C 时,自动将 CPU 的 1-2 个核心超频至 5.3GHz)与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ABT,可在CPU 温度低于 100°C 时,可将 3-8 核心超频至 5.1GHz)加速时脉技术;但由于ABT对散热系统要求较高,主机板厂预设都是「关闭」的状态,使用者需自行在 BIOS 当中将 Intel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 设定为开启,并且所搭配散热器要有足够的压制能力确保 CPU 在低于 100°C 时,透过Adaptive Boost技术将 CPU Turbo 至全核 5.1GHz 的时脉。也就是说 i9-11900K 在开启 ABT 功能且散热器够力的情况下,可达到单双核 5.3GHz、全核 5.1GHz 的超频时脉,i9-11900K 这颗原厂特挑的高规格处理器(价格也是),相当适合懒人无脑超频,轻松享受Core i9 11900K效能快感。


开启ABT加速时脉技术

近期许多主机板也渐渐推出新版本 BIOS 完整支援Intel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


11代Rocket Lake处理器产品特色及Z590平台架构



高效能及专注超频性能产品在市场上也成为2大处理器兵家必争之地,在新一代处理器产品几乎都能看到主打超频性的产品,这次研发代号 Rocket Lake 的第 11 代 Intel Core 桌上型处理器使用最新 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支援 AVX-512 指令、PCIe 4.0 等新功能,在IPC 效能提升也达到19% ,沿用许久的内显 Intel UHD 630 也升级为采用 Intel Xe 绘图核心架构UHD 750,同时更支援新的影音编码 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 与 HDMI 2.0、HBR3 输出功能,原生 USB 3.2 Gen 2×2 20Gbps 连接埠、DMI Gen 3.0 x8 通道升级,以及完整支援第 11 代处理器的 20 条 PCIe 4.0 通道,平台整体功能相当完整且强悍,以下就透过实际测试分享Intel Core i9-11900K的效能表现。


CPU包装及配件
CPU外包装



原厂盒装,Intel Core i9-11900K一样采用LGA1200脚位,下一代据目前消息传出似乎会更改脚位。


Intel Core i9-11900K

验明正身


标准盒装出货版

Intel Core i9-11900K为8C16T处理器,基础时脉为3.5GHz,最大加速时脉为4.7GHz(当然如果在TVB及ABT技术加速之下,单双核可达5.3GHz,多核可达5.1GHz),16MB快取,产地为世界工厂,


外盒背面资讯

原厂3年保固。


联强代理



奥运赞助商



磁扣设计



相当别出心裁的外盒设计







开盒及配件





CPU及说明书等,Intel Core i9-11900K处理器,并未提供原厂散热器,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选用适当的散热器。


Intel Core i9-11900K

Intel Core i9-11900K采用14nm制程,插槽类型为LGA 1200型,支援双通道DDR4 3200MHz记忆体,TDP为125W,不锁倍频,支援HyperThreading,为8核心16线程设计,预设时脉为3.5GHz,All Core Boost最大加速时脉为4.7GHz(当然如果在TVB及ABT技术加速之下,单双核最高可达5.3GHz,多核最高可达5.1GHz),16MB快取,快取为16MB。


背面

LGA 1200脚位。


搭配的主机板-主打超频能力的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



Republic of Gamers(ROG,玩家共和国)系列主机板不管是极限超频、电竞、新世代软硬体扩充功能都想满足的话,选择ROG系列产品通常都不会让使用者失望,ROG主机板之中的Apex系列推出以来,以绝佳的超频性能着称,ASUS赋予它的使命就是打破各种超频记录,除了强化超频功能的软硬体设计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机板呈非标准的矩形外观,历代 Apex 系列主机板都一样是如此独特外型,裁切方式使得整个PCB形状类似一个“X”形,极具个性化。ASUS除了导入许多专为打破纪录而生的设计外,并持续针对之前相当受到好评的等软体加值技术予以强化,如DIMM.2 扩充卡、ROG Water Cooling Zone、X-shaped PCB:等功能,透过软硬体的搭配以期将Intel LGA1200脚位Rocket Lake CPU产品效能完全发挥。


安座大典





CPU散热系统
采用的DIY水冷散热系统



这次测试对象,原厂均未附上散热器,当然也是考量到使用者买这类型的处理器,基本上还是会购买散热能力较好的散热设备,例如风冷高阶热导管散热器或是240mm以上的一体式水冷,这次的散热设备基本上都是同1组,Barrow CPU及PUMP一体式水冷头(Intel及AMD平台皆相同,不同颗而已)、Alphacool NexXxoS Monsta 360mm水冷排及3颗EK-Furious Vardar FF5-120风扇。


巨大的DIY水冷散热系统





提供比一体式水冷更强的解热能力(实测表现也令人满意),安装上比起更进阶的分体式水冷也算简便,只要量好水管长度及安奘水冷头与散热排间的水管,注水排空内部空气即可。


巨兽级水冷散热排





Alphacool NexXxoS Monsta 360mm Radiator,净重2.375Kg,厚达86mm,单面3个,最多支援双面6个的12CM散热风扇安装。


散热风扇



使用高转速、高风量及高静压的EK-Furious Vardar FF5-120 (3000rpm)。


效能测试
这次效能测试比拚,个人搜整身边定位相近及初始官方售价也属同级产品的处理器及平台做对比,让大家来参考评估,让手中有着曾为地表最强消费级Core i9-9900K的使用者可以评估看看是否要升级,另外就是目前相当热门的Ryzen 9 5900X,与采用最新 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Core i9-11900K做综合效能测试来一决胜负,当然以下这些测试软体并不代表大家手边的电脑使用时的工作环境及应用程式,对使用者选用合适的处理器产品最最重要的还是要看重实际使用的需求及表现,平台的差异大概就是处理器及主机板,其他设定差异都在平台备注,以下测试就仅供参考。

测试环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
VGA:EVGA GeForce RTX 3070 XC3 ULTRA GAMING 8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钛极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业系统:WIN10 X64


完整解放Intel Core i9-11900K效能

除了ABT技术之外也启用ASUS Multicore Enhancement 选项,解除所有性能限制,完整解放Intel Core i9-11900K效能。


CPU:AMD Ryzen 9 5900X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ASRock X570 Taichi Razer Edition
VGA:EVGA GeForce RTX 3070 XC3 ULTRA GAMING 8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钛极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业系统:WIN10 X64
PBO:Auto


CPU:Intel Core i9-9900K ES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VGA:EVGA GeForce RTX 3070 XC3 ULTRA GAMING 8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钛极 PT 1200W
COOLING:CPU空冷
作业系统:WIN10 X64
BIOS直接载入原厂最佳化设定


效能测试
CPUmark效能测试

Intel传统强项,Core i9-11900K取得近千分的成绩,胜过Ryzen 9 5900X及Core i9-9900K。


Super PI 1M效能测试

一样是Intel传统强项,Core i9-11900K取得近千分的成绩,胜过Ryzen 9 5900X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Ryzen 9 5900X真的是来势汹汹。


wPrime 32M&1024M效能测试

Ryzen 9 5900X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CPU-Z效能测试

Ryzen 9 5900X多核心表现最佳,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单核心效能表现最佳,Core i9-9900K都敬陪末座,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现不容小觑。


AIDA记忆体频宽

记忆体频宽在DDR4 3600运作时脉及低延迟的CL16-18-18-38 1T参数下,具有相当出色的记忆体频宽,在Z590平台上读取频宽突接近55,000MB/s大关,其余读写频宽也大约在53,000MB/s左右,充分表现出Core i9-11900K 记忆体及双通道记忆体控制器的突破性的效能表现,可惜Latency受限于处理器记忆体控制器架构微调影响,稍稍逊于Core i9-9900K表现,整体而言都胜过Ryzen 9 5900X。


Corona Benchmark

Ryzen 9 5900X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V-Ray Benchmark

Ryzen 9 5900X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WinRAR效能测试

Ryzen 9 5900X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7-Zip效能测试

Ryzen 9 5900X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POV-Ray

Ryzen 9 5900X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PCMARK 7、8、10

Intel 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PCMARK 7、8两个项目表现最佳(PCMARK 10项目也仅些微落后),Ryzen 9 5900X在PCMARK 10项目表现最佳,Core i9-9900K都敬陪末座,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现不容小觑。


X264、X265 FHD BENCHMARK

Ryzen 9 5900X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3DMARK

Ryzen 9 5900X多数项目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3DMARK 11

Ryzen 9 5900X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3DMARK VANTAGE

Core i9-11900K 整体表现最佳,胜过Ryzen 9 5900X(仅在CPU项目表现最佳)及Core i9-9900K,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现不容小觑。


BASEMARK GPU

Core i9-9900K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Ryzen 9 5900X,也许是程式应用设计偏好旧架构之故,成绩反而是越老越好。


Street Fighter V、异形战场 DX11 Benchmark

Street Fighter V项目Ryzen 9 5900X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不过就成绩而言可以看出来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虽同为8C16T处理器,仍有不小的效能提升表现。
异形战场项目测试表现Core i9-9900K表现最佳,胜过Core i9-11900K及Ryzen 9 5900X,也许是程式应用设计偏好旧架构之故,成绩反而是越老越好。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Ryzen 9 5900X整体表现略微胜过Core i9-11900K,Core i9-9900K则是敬陪末座,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现不容小觑。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Ryzen 9 5900X整体表现略微胜过Core i9-9900K ,Core i9-11900K则是敬陪末座,也许是程式应用设计偏好旧架构之故,成绩反而是Core i9-9900K较好。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三者成绩互有胜负,就参考看看。


奇点灰烬(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Escalation)、Deus Ex: Mankind Divided

Core i9-11900K 整体表现最佳,胜过Ryzen 9 5900X及Core i9-9900K,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现不容小觑。


Forza Horizon 4

Ryzen 9 5900X整体表现胜过Core i9-11900K及Core i9-9900K,可以看出Core i9-11900K在Cypress Cove 核心架构加持之下,效能提升表现不容小觑。


功耗及温度测试
AIDA烧机测试CPU温度

待机温度部分Intel平台都差不多,AMD稍高一些些,执行CPU烧机测试时,Ryzen 9 5900X温度表现胜过Core i9-9900K及Core i9-11900K,Core i9-11900K执行Intel大魔王项目FPU烧机测试时(因为会使用AVX指令集,这点对使用者环境来说就是见仁见智,如果应用程式支援AVX指令集,对工作运算速度有相当大的增益),温度更为惊人,最高达94°C。


AIDA烧机测试功耗

待机温度部分Core i9-9900K平台表现最佳,Ryzen 9 5900X及Core i9-11900K稍高一些些,执行CPU烧机测试时,Ryzen 9 5900X平台功耗表现胜过Core i9-9900K及Core i9-11900K,Core i9-9900K及Core i9-11900K执行Intel大魔王项目FPU烧机测试时(因为会使用AVX指令集,这点对使用者环境来说就是见仁见智,如果应用程式支援AVX指令集,对工作运算速度有相当大的增益),功耗更为惊人,其中Core i9-11900K最高更达到370W。


记忆体效能及超频测试
AIDA记忆体频宽测试
DDR4 3600 16-18-18-38-1T
Intel Core i9-9900K



AMD Ryzen 9 5900X



Intel Core i9-11900K



效能对照

3个平台都能稳定运作在DDR4 3600 16-18-18-38-1T。


Intel Core i9-9900K小极限

再往上测试1T就开不太起来,极限约略在 DDR 4300 19-25-25-45-2T,效能表现如图。


剩下两个对手往下一关挑战DDR4 4000 16-18-18-38-1T
AMD Ryzen 9 5900X



Intel Core i9-11900K



效能对照

2个平台都能稳定运作在DDR4 4000 16-18-18-38-1T。


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小极限

再往上测试就开不太起来,极限约略在 DDR 4400 19-25-25-45-1T,效能表现如图。


再往下一关挑战DDR4 4600 19(20)-25-25-45-1T
AMD Ryzen 9 5900X


ASRock X570 Taichi Razer Edition

BIOS设定CL19,不过实际上是跑CL20。


Intel Core i9-11900K(主机板换成ASRock B560 Steel Legend)

关于这点我也有点纳闷,B560都能轻松超上DDR4 4600 19-25-25-45-1T,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个人调整几次都不行,应该是个人问题,总体超频部分,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还是相当令人满意。这个项目效能对照图就不制作了,平台条件不完全一致,不过X570及B560平台都能稳定运作在DDR4 4600 19-25-25-45-1T。


记忆体超频至DDR4 4800效能测试
测试环境换成
MB:MSI MPG Z590 GAMING PLUS
VGA:EVGA GeForce RTX 3080 Ti XC3 ULTRA GAMING 12G


轻松挑战DDR4 4800





IO传输效能测试
PCIe 4.0 NVMe M.2 SSD效能测试
搭配Samsung 三星 980 PRO 500G PCIe 4.0 NVMe M.2 SSD进行测试


CrystalDiskInfo

采用NVMe PCIe Gen 4.0 x 4传输介面,搭配主流主机板强化散热问题,可以让效能表现更为稳定。


HDTUNE
读&写测试

表现不错,读取速度也相当快,平均在5,861MB/s,写入速度平均约在1,432MB/s,搜寻时间约在0.023ms,充分表现出顶级SSD的传输效能。


AS SSD BENCHMARK

IOPS效能表现读取达1,005,100及写入达654,600左右的成绩,读取最高达5,619MB/s,写入效能部分突破3,965MB/s,效能与原标示规格相近,总体成绩也有9,280分以上的表现,可说是效能极佳的SSD产品,搜寻时间也相当快,充分表现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现,读取最高突破6.32GB/s,写入效能部分突破4.88GB/s,基本上读取及写入速度已接近原厂标示规格。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现一样不俗,如果选用其他压缩演算法测试,效能差距并不明显,读取最高达6,652MB/s左右,写入也是高达4,784MB/s,读取及写入速度均接近原厂规格。


AIDA 硬碟测试

读取速度也相当快最高达到5,438MB/s左右,整体搜寻时间约在0.01ms,充分表现出SSD的特性。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读取最高达5,308MB/s左右,写入也有4,146MB/s左右。

Test File Size 16GB

读取最高达5,254MB/s左右,写入则维持在4,179MB/s左右。


PCMARK 7

也获得6,306的高分,Raw Score为26,267。


PCMARK 8

也获得5,078的成绩,频宽为748.06MB/s。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获得23,783的高分。

0fill模式

获得23,693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现一样不俗,读取最高达6,278MB/s左右,写入也有4,813MB/s左右,读取及写入速度均接近原厂最高标示速度。


USB 3.2 Gen2X2传输效能测试
测试环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MSI MPG Z590 GAMING PLUS
VGA:EVGA GeForce RTX 3070 XC3 ULTRA GAMING 8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钛极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业系统:WIN10 X64

搭配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 1TB 及MAIWO PCIe to USB 3.2 Gen2 x2 Type-C外接盒进行测试


传输协定



USB 3.2 Gen 2 x2(20Gbps),采用USB的UASP传输架构。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现一样不俗,如果选用其他压缩演算法测试,效能差距并不明显,读取最高达2,047MB/s左右,写入也是高达1,857MB/s,读取及写入速度均接近USB 3.2 Gen2 x2传输频宽上限。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读取最高达1,781MB/s左右,写入也有1,688MB/s左右。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获得6,016的高分。


TxBENCH

效能表现一样不俗,读取最高达2,002MB/s左右,写入也有1,899MB/s左右,读取及写入速度均接近USB 3.2 Gen2 x2传输频宽上限。


X570平台
传输协定



支援USB 3.2 Gen 2 (10Gbps),采用USB的UASP传输架构。


CrystalDiskMark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TxBENCH



Z390平台
传输协定



支援USB 3.2 Gen 2 (10Gbps),采用USB的UASP传输架构。


CrystalDiskMark



AJA TEST
Test File Size 1GB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TxBENCH



USB介面是使用者传输资料的最重要介面之一,随着影音资料因纪录内容及格式跃升(如4K60P、4K120P、8K30P)使资料巨量化,让使用者越来越需要高速传输的装置及频宽,来传递巨量的影音资料,USB3.0(现为USB 3.2 Gen1)于2008年11月发布,之后陆续推出的USB3.1(SuperSpeed+,现为USB 3.2 Gen2)传输速度提升为10Gbps,比USB3.0(USB 3.1 Gen1)的5Gbps快上一倍,在去年更是统一新的规范,并新增 USB 3.2 Gen2x2 (20Gbps) 及 USB4 (40Gbps) 规格,对于传输大量资料相当有帮助,当然,一般USB周边也少有能将USB 3.2 Gen2 10Gbps传输频宽用满的外接式装置,在USB及Type-C高速桥接IC设计公司陆续推出相关的产品,例如ASMedia ASM2362、Realtek RTL9210等,也让这个市场有相对应的产品可以使用。不过目前主机板大都仅原生提供 USB 3.2 Gen2 连接埠 ,除了Intel 最新推出500系列主机板外,市面产品部分仅在高阶 Intel X299、Z490 及 AMD TR40工作站级主机板才提供 USB 3.2 Gen2x2 (20Gbps) 功能,当然有高速传输需求的使用者也可以购买ASMedia ASM3242扩充卡来扩充USB 3.2 Gen2x2 连接埠,不过在Intel 最新推出500系列主机板之后使用者要打造读写均能破2GB/s的外接式大容量随身储存装置及平台,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可见Z590晶片组内建的USB3.2 Gen2 x2功能效能十分优越,整体存取效能部分,测试读取最高达到2,047MB/s,写入效能部分多数测试也能突破1,899MB/s,读取及写入速度已接近USB 3.2 Gen2 x2(20Gbps)频宽上限,整体传输效能也比仅仅支援USB 3.2 Gen2的X570及Z390平台效能表现亮眼。


UHD750 效能测试
测试环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MB:ASRock B560 Steel Legend
VGA:UHD750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CPU直连)
POWER:FSP 皇钛极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业系统:WIN10 X64


3DMARK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Fire Strike Extreme


Fire Strike


Wild Life


Night Raid



3DMARK 11



3DMARK VANTAGE



BaseMark GPU



异形战场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080P

11代处理器在IPC 效能提升达到19% ,沿用许久的内显 Intel UHD 630 也升级为采用 Intel Xe 绘图核心架构UHD 750,在这个独立显示卡市售价格严重偏离建议售价之时,内建显示的功能越显重要,UHD 750实测效能确实比起沿用多年的UHD 630有不小的进步幅度,在没有多余经费购置独立显卡的时候,作为应急之用,也是相对实用的选择。


编解码及HDMI 2.0输出测试
11代处理器内建Intel Xe 绘图核心架构UHD 750,同时更支援新的影音编码 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 与 HDMI 2.0、HBR3 输出功能。

测试环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MSI MPG Z590 GAMING PLUS
VGA:UHD 750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钛极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业系统:WIN10 X64


DXVA解码能力



支援HEVC及AV1解码到8K。

HDMI 2.0

确实能支援HDMI 2.0,输出4K60P画面,实际测试也支持HEVC解码,可以看到CPU使用率相当低,轻松享受4K60P高画质画面飨宴。


根据网路资料AOMedia Video 1(AV1)是一个开放、免专利的影片编码格式,专为透过网路进行串流传输而设计,目前微软公布可支援硬体加速 AV1 的 GPU 有以下几款:Intel Xe 绘图核心架构的 11 代 Intel Core 处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产品及AMD Radeon RX 6000 系列产品,可以发现也是UHD 750也是目前内建显示率先支援,对于观看网路串流影片确实有助益。

启用AV1

其实现在Youtube也已经支援AV1 硬体加速功能,到设定页面,AV1设定项目内选用一律选择AV1格式即可。


实战AV1影片-4K60P

实际测试也支持AV1解码,可以看到CPU使用率相当低,轻松享受4K60P高画质画面飨宴。


实战AV1影片-8K30P

实际测试也支持AV1解码,可以看到CPU使用率稍微增加,但画面仍然相当流畅,轻松享受8K30P高画质画面飨宴。


实战AV1影片-8K60P

实际测试也支持AV1解码,可以看到CPU使用率暴增,画面相当不流畅,内显大概还无福享受8K60P高画质画面飨宴。


超频效能测试
测试环境
CPU:Intel Core i9-11900K OC 5.3GHz
RAM: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 3600 16-18-18-38 1T
MB:ASUS ROG MAXIMUS XIII APEX
VGA:EVGA GeForce RTX 3080Ti XC3 ULTRA GAMING 12G
HD:Crucial P5 3D NAND NVMe M.2 SSD 500GB
POWER:FSP 皇钛极 PT 1200W
COOLING:CPU使用DIY水冷
作业系统:WIN10 X64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CINEBENCH R23



X264 FHD BENCHMARK



X265 FHD BENCHMARK

透过上面的重度测试可以发现,只要能使用高水准解热能力的散热设备,在高达5.3GHz时脉下,Core i9-11900K一样能稳定使用,多核心运算效能确实更为亮眼(单核在ABT技术下本就可以跑到5.3GHz),只是这时的功耗也相当吓人,在执行X265 FHD BENCHMARK时整机功耗最高可达485W,工作温度也颇高。


挑战一下5.4GHz直开

Super PI 1M效能测试为6.119秒,已经接近5秒出头。


CPU-Z效能测试

一样能跑完,单核不用多说,取得更好成绩,多核则是能干掉10核的i9-10850K,多核心运算效能确实更为亮眼。


结语
11代处理器优势
1、透过DIY水冷(这次使用86mm厚360mm水冷排)压制处理器温度,确实让Intel Core i9-11900K可以有效使用ABT及TVB技术提高总体效能表现。
2、在有效提升单核及多核时脉下,透过测试软体观察Intel Core i9-11900K的效能表现,确实11代处理器的核心改进确实让处理器竞争力提升,且取回主流平台单核心及8核心处理器效能王座。
3、11代晶片组平台改进导入PCIe 4.0技术之外,也原生支援USB 3.2 Gen2x2,对内对外都能提供使用者更高的传输频宽。
4、搭配11代处理器500系列晶片组主机板 DMI 3.0频宽也翻倍,对越来越吃重的内外周边元件(如USB 3.2 Gen2x2、2.5Gbps网路、WiFi 6E、第2颗SSD等)传输效益增进不少。
5、11代记忆体超频能力经过测试确实也改进不少,同1组记忆体模组能较9代处理器Core i9-9900K或是Ryzen 9 5900X更高,另如这次就成功挑战超频至DDR4 4800。
6、导入新世代Intel Xe 绘图核心架构、影音引擎,支援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等编解码能力,也支援HDMI 2.0、HBR3 输出能力,内显就能透过HDMI输出4K 60P的画面。


11代处理器劣势
1、最高仅8C16T,多核效能部分反而稍稍逊于10代处理器,跟AMD 5000系列仍有一些差距。
2、制程尚未提升至10nm或更好的工艺,功耗略显差强人意。


个人小点评
Intel Core i9-11900K独有特色,市面上总揽ABT及TVB技术加成、5.3GHz加速时脉、PCIe 4.0、USB 3.2 Gen2x2、支援 AVX-512 指令、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等编解码能力的产品,就仅仅剩下懒人超14nm制程绝代王者全新第11代Intel Core i9-11900K可供选择,整合这些功能显见Intel的野心,无怪乎定价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也不便宜,功耗也稍微偏高一些,但其他11代处理器除了超频以外技术支援能力不如Core i9-11900K或不支援外,其他功能多数仍部分保有,也是相当值得选用的产品。

总结:
Intel Core i9-11900K功能相当完整且强悍,超频能力也不容小觑,ABT及TVB技术加成轻松将单核心时脉加速至5.3GHz,记忆体时脉也能超频到DDR4 4800以上,同时只要能使用高水准解热能力的散热设备,在高达5.3GHz时脉下,Core i9-11900K一样能稳定使用,甚至能5.4GHz直开跑完简单测试,在新增PCIe 4.0、USB 3.2 Gen2x2支援能力外,也具有Z590的原生M.2、RAID、SATA6G等功能,整体硬体及功能已能基本满足玩家及电竞爱好者的需求,期待Intel推出更具杀手级应用产品,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对于不需要超频功能的进阶玩家来说提供了相对全面的解决方案,拥有不俗的功能设计、高品质的用料水准、保有相对充裕的扩充能力,让使用者组建功能完善的电竞平台可说是绝佳的选择之一,以上简单测试提供给有兴趣的使用者参考。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1-06-18 20:2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152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