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三转的*法*,佛教术语,有几种说法:
《转法*经》中,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为五比丘,
说四圣谛,以示转(初转),教转(二转),证转(三转),
三次宣说。称为三转法*,
又称三转四谛,或三转十二行相。
《解深密经》将释迦牟尼说法,分为三个阶段:
初转法*,转阿含经等四谛法*;
二转法*,转般若经等一切法空法*,为不了义经;
三转法*,为瑜伽行教了义经法*,
《千臂千钵曼殊室利经》等经也有类似说法。
真谛、玄奘依本经及金光明经,以初时之有教为转法*,
第二时之空教为照法*,第三时之中道教为持法*,
以中道教(唯识)最为了义。
藏传佛教接受此「三转法*」说,
但对二转还是三转了义,各派有不同判准。
持中观应成见的格鲁派以二转法*为最了义,
持他空见的觉囊派摄第三转为如来藏,判为最了义。
《华严经搜玄记》记载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
中引《苏若那摩诃衍经》说: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
第二时,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瑜伽行教),
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
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中观),
辩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
《究竟一乘宝性论》引用《陀罗尼自在王经》认为,
释迦牟尼先说「无常、苦、无我、不净」等声闻法,
次说「空、无相、无愿」(三三昧)等大乘空相应教,
再说「不退转轮语」。
令众生依自性清净如来藏入佛境界。
《法华游意》中,吉藏引用《法华经》立根本、枝末、
摄末归本三法*,认为释迦牟尼初成道时,属根本法*,
为菩萨说《华严》一因一果法门。
福薄钝根者不堪闻华严一乘教,
故于四十余年中别说三乘,此即枝末之教。待机缘已熟,
又为彼等三乘之人说《法华》《涅槃》,
使其摄归「一佛乘」,为摄末归本教。
视各经在教化功用上为彼此互补。
转法*的意义
《瑜伽师地论》解释,佛陀转所解法,
置于阿若憍陈如身中,他又随转置余身中,
从「展转」、「随转」的意义,称为「轮」。
八正道所成,称为「法*」。
《大毗婆沙论》解释,「轮」的意义包括「动转不住」;
「舍此趣彼」;「能伏怨敌」。
《解深密经》的说法
初转法*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证道成佛之后的第一阶段说法,
又称阿含期,主要的内容为二乘解脱道的修证,
以现观蕴、处、界无常而断我见与我执的法门,
即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总名二乘菩提,
以弘演出离三界生死之解脱道为主,所度部众为声闻部;
声闻所证果位共有四果,也就是初果须陀洹、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罗汉;
而阿罗汉在舍寿灭尽五蕴、十二处、
十八界之后就可以入无余涅槃,
不受后有-永远不再于三界中受生出现,
永离三界生死的轮回。精进而且慧力好的人,
若是因缘具足时,只要一世就可以完成解脱果的修证。
这个阶段主要是讲四圣谛、八正道、十因缘、
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
主要的代表经典为《四阿含经》,
也就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
《杂阿含经》及《增壹阿含经》。
二转法*
佛在第二转法*阶段宣说般若,又称般若期。
此阶段的代表经典为《心经》、《金刚经》、
《小品般若经》及《大品般若经》等般若经。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心经》,
在此经中讲到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相对于初转法*所宣说的世间一切法是生灭无常、
染污、有增有减,无有自性,般若空性是不生不灭、
非变易,不属于六尘、六根、
六识十八界境界的世间任何一法。
在《般若经》中多处更明白的说明,
为了通达种种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
所以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
表示二转法*的佛法的般若范畴,
不仅仅只有世间无自性的一切法,还包括了实际、
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
如所有性等不属于世间一切法的部分。
并说明世间一切法虚妄,但「唯『心』」方能「所现」,
所以本身并没有能出生自己或出生其它法的的自性,
所以说无自性,故说其体性与行相都是空。
而能「现」世间一切法的「唯心」,
便是般若经中一贯所说法界「真实心如来藏」,
因为包含了前五识、第六意识及第七意跟都是虚妄识,
皆无有能现一切法的体性。
第三转法*
第三转法*佛所讲述内容是如来藏的更深细功能差别,
又称唯识期,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为主,
即是方广诸经所说诸地菩萨所应修证之
一切种智究竟了义妙法,是唯识增上慧学-无生法忍,
是诸地菩萨乃至等觉菩萨应该要学的修证内涵。
一切种智是宣说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
若离开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亲证,
则无法成就诸地果证及成佛。
此阶段所讲述的为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
的功能差别更深细之智慧,
也就是道种智和成佛的一切种智。
依此自心如来藏识而一一现前观察与证验,
出生般若慧的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实证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华严法界实相,
方能圆满成就究竟佛果。
此阶段主要的代表经典为方广唯识诸经,
如《楞伽经》、《楞严经》、《解深密经》、
《大般涅槃经》、《胜鬘经》等。
参考文献
^ 杂阿含379经 转法*经.
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
^ 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5:
「转法*者,说四圣谛义,三转十二相。是苦谛,
是苦集,是苦灭,是至苦灭道,是名一转四相。
是苦谛应知,是苦集应断,是苦灭应证,是至苦灭道应修,
是名第二转四相。是苦谛知已,是苦集断已,是苦灭证已,
是至苦灭道修已。是名第三转四相。四相者,
四谛中生眼、智、明、觉。有人言:声闻乘、辟支佛乘、
大乘,是名法*解说。是三乘义,名为转法*。」
^ 大正藏《解深密经》卷第二: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虽是甚奇、
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
而于彼时所转法*,有上、有容,是未了义,
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
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虽更甚奇、
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亦是有上、有所容受,
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
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
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无上无容,
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 周贵华. 《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 (PDF).
玄奘佛学研究. 2013.
^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
「是时,释迦牟尼如来即于当世之时,说三时之教。
是故,第一时中,说有教,声闻律仪初有小乘,
度五俱轮及一切众生,四圣成就四果人等。
第二时中,如来说空教,破执有相有情众生遍计所执,
度声闻弟子四部众等,及一切地前三贤之人,
修行菩提者令归空无相,不执不着中乘行故。
是故名为归依空教。第三时中,
如来演说不空不有秘密法教,破执有执空,
大乘小乘之中迷惑法教。破执有执无,
破执有者勿令着有,破菩萨执无勿令着空。
所以者何?菩萨修证,
令归大乘瑜伽大教三密三十支金刚三摩地真如法藏
性海法界圣性观者,无为无相不有不无,
名为不空秘密解脱菩提故」。^ 6.0 6.1 佛光大辞典.
^ 廖明活. 地论师、摄论师的判教学说. 中华佛学学报.
^ 班班多杰.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
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 哲学研究. 1995.
^ 索南才让.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
^ 法藏《华严经搜玄记》:「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
近禀提婆、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
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明心境俱有;
第二时中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
以根犹劣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
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辩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
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具引《苏若那摩诃衍经》说。
此云大乘妙智经,此昔所未闻也」
^ 《究竟一乘宝性论》:「善男子!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善知不净诸众生性。知已乃为说无常苦无我不净,
为惊怖彼乐世众生,令厌世间入声闻法中。
而佛如来不以为足,勤未休息,次为说空、无相、无愿,
令彼众生少解如来所说法*。而佛如来不以为足,
勤未休息,次复为说不退法*,次说清净波罗蜜行谓不见三事,
令众生入如来境界。如是依种种因、依种种性入佛法中。
入法中已,故名无上最大福田。
又复依此自性清净如来性故,经中偈言:譬如石矿中,
真金不可见,能清净见者,见佛亦如是。」
^ 印顺. 如来藏之研究.
^ 廖明活. 吉藏与大乘《涅槃经》.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 弥勒菩萨说. 卷第九十五. 瑜伽师地论. 玄奘译.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当知世尊转所解法,置于阿若憍陈身中,
此复随转置余身中,彼复随转置余身中,以是展转随转义故,
说名为轮。正见等法所成性故,说名法*。
^ 印顺法师. 转法*经.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
^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182卷.
大正藏第 27 册 No. 1545. 玄奘译.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诸余世间沙门、
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
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法*?齐何当言转法*?
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
故作斯论。云何法*?答八支圣道;
若兼相应随转则五蕴性,此是法*自性。
是我是物是相是性是本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
问何故名法*?答此轮是法所成,法为自性,故名法*。
如世间轮,金等所成,金等为性,名金等轮,此亦如是。
有说:此轮于诸法性,能简择,极简择,能觉悟,
极觉悟,现观作证,故名法*。有说:此轮能净圣慧法眼,
故名法*。有说:此轮能治非法*,故名法*。
非法*者,谓布刺拏等六师所转八邪支轮。
问:何故名轮?轮是何义?
答:「动转不住」义是轮义;
「舍此趣彼」义是轮义;
「能伏怨敌」义是轮义;由斯等义,故名为轮。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001-200卷》卷3〈2 学观品〉: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内空、外空、
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
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
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真如、
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
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
欲通达一切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
增上缘性,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像、
如光影、如阳焰、如空花、如寻香城、如变化事,
唯心所现性相俱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CBETA, T05, no. 220, p. 13, b22-c7)
心,无心,心是明 宗萨仁波切*
为什么佛要说“心,无心,心是明”
(佛三转法*的教授宗旨)
佛说过一句着名有关“心”的话,
被人到处引用,学者们分析这句话,⋯⋯
因为这句话写了好多书。非常粗略的翻译,
这句话的第一个字是:“心”,
第一个字引出了佛初转法*的所有教授。
这也是现今佛教徒与科学家感兴趣的事,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对“心”的定义,
突破此点之后就没问题了。佛说过的话,没有随意说的,
也没有只是为了方便而说的。例如,特别是科学家,
不过,即使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也说:“我的心知道它。
”可是,与此同时,
我们和许多科学家又把“心”视作仅仅是假设,
只不过是在大脑功能,或遗传功能等等上的一个标签。
在古印度的这个时期,
有些让人敬畏的事出现在印度思想中,商羯罗,马哈维亚,
佛陀,是其中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两千五百年前,
有哲学家真的怀疑“心”是否存在!
不过,佛做了被称作“狮子吼”的宣告,
这个狮子吼以“心”这个字开始,表示“心”是真实的。
所以,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作”?答案是:心在做“不作”。
这句话的第二部分是“无心”,他否定了自己第一个字的陈述。
把这个戏剧化一下,
想像,正当人们开始用有心存在这个事实,来包裹自己的心时,
佛说没有心。佛二转法*的所有教授来自这句话的第二部分。
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作”?根据这句话的第二部分,
答案是:没有心在做“不作”,而且,没有什么叫“不作”。
这句名言的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部分是“心是明”。
你看,他又推翻了自己的前一个表述。
整句话是:“心,无心,心是明。”“明”是佛性的另一个名字。
台湾人喜爱佛性,所以,我们就叫它佛性吧。
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作”?根据这句话的第三部分,
答案是:“明”在做这个“不作”。
为什么佛要说“心,无心,心是明”?
为什么佛要在一句简单的话里说三件事?
为什么不只说一件事?这是因为他意在破除三种邪见。
首先,他要破除恶的念头、态度,和行为,所以,佛说,有心,
取决于我们的行为表现,心会入地狱或天堂或饿鬼道。
第二,他要破除心是真实存在的见地。
第三,佛要破除所有的见地,
所以,他不仅是破除心的存在,而且,也破除心的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