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999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三自解脱

图 1.



“三自解脱”和“如来藏”/谈锡永居士
最近看过一部电影,The Green Mile,香港的译名很坏,
叫做《绿里奇迹》,加上“奇迹”二字,立刻破坏了整个电影的风格。
电影中有一位黑人被冤枉判死,狱长知道他冤枉,
而且受过他恩惠,受不住良心责备,打算放了他。
那狱长说:“我受审判时,如果神问我,为什么杀死一个圣徒,
我怎样回答呢?难不成对神说,那是我的职务,因为我的职务……”
那黑人死囚接着便说出一大段荡气回肠的对白:“你可以答神,
是为了慈悲。我受够了,我也想完结,
这个世界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件冤枉事,我都感觉到,
我的头颅像插满了玻璃。你理解吗?”
他不期然双眼润湿,继续说道:“ 我没有知己,路走得很孤寂,
有如一只雨中的麻雀。没有人告诉我,往哪里去、
从何而来、为何如此! ”
所以那黑人圣徒宁愿坦然接受冤枉的死。
看到在行刑的一刻,笔者便忽然想到“生与死的禅法”中
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自解脱”。
根据这个理念,我们可以告诉那个黑人死囚:
你由“自显现”而来,亦从“自显现”而去。人间有许多悲剧,
只因为人类不明白“ 自显现,自解脱 ”才是法界的真实,
才会执着于幻惑而作恶多端,满足一己的私欲。
他们精神愈空虚,便愈执着于幻惑,心计便愈多,恩仇便愈重。
所以你实在不必步入“绿里”走上电刑椅去牺牲,
该辩白就应该辩白,这才是“自解脱”的正路。
然则,什么叫做“自解脱”呢?
要明白这个名相,需要先明白几个概念,
这可以藉唐代终南山禅师圭峰宗密的一篇序文来说明。
这篇序文,叫做《禅源诸诠集都序》,
在禅宗,这是一篇公认重要的文献。
圭峰宗密编辑其前代禅师的文字,加以诠释,
因为这些文字多论“禅理”,少说“禅行”,是故名之为“禅源”。
他在序文中说道:
况此真性非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
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
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
在这里,圭峰宗密从不同的层次来说明这个跟
“自解脱”大有关系的“真性”——
(1) 若从现象界的层次来说,真性即是“法性”。
法界中的一切显现,无不依此真性作为基础。也可以这样说,
“真性”就是像一面镜子,法界万象则是镜面上显现的影。
假如我们把镜影看成是万般实物,
甚至把万象的显现看成是永恒,那么,我们便自己缚自己了,
所以我们才需要“解脱”。
(2) 若从众生界的层次来说,真性即是“如来藏藏识”。
这是《入楞伽经》所用的名词。
当众生把幻惑的镜影看成真实时,佛家称之为“迷乱”;
这时候,主宰他心理的是“藏识”,也即是受污染的心识;
若众生能证悟一切显现的幻惑,恰如舞台上魔术师的表演,
这时候,便可以说他“开悟”了。这开悟了的心识,
有一个特别名词,叫做“如来藏”。
就这层意义而言,便可以说“如来藏藏识”即是众生“迷悟之源”。
在这里还需要明白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
“如来藏藏识”并不是指两个独立的状态。可以举一例:
水中的月影平静(我们比喻为如来藏状态),可是,
有一个顽童朝着月影投下一块石头,于是月影纷乱了,
这纷乱的月影,便是藏识状态。但我们却不能说,
纷乱的月影是本然的存在,我们只能说:
“ 我见到的是由平静变为纷乱的月影。”那即是说,
我们见到的是虽然纷乱,但本来即是平静的月影。
所以在《入楞伽经》中,就这样来定义“如来藏藏识”——
“名为藏识的如来藏” (tathagatagarbha alayavijnana samsbdito),
这即等如说,见为纷乱的本来平静月影。
这就是众生界的真性。
(3) 若从佛的层次来说,佛具有无数功德,这一切功德,
无非都只是这“真性”的功能。宁玛派喜欢用太阳来作比喻。
这“真性”可譬喻为太阳,佛的无数功德则可譬喻为太阳的光和热。
只要有太阳,光和热就必定自行生起,这即是太阳的功能。
这个自生起的功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
(4) 若从菩萨的层次来说,他们因为尚未成佛,
所以仍然需要修道。然而纵有万般修行,根本只有一个,
那就是要经历次第而证不受污染的心识境界。
这次第不同的心识境界,也就名为“心地”。然而,
心地其实即是“真性”,
因为菩萨要依着一地一地的次第来证悟自己一地一地的心,
由是才有初地菩萨以至十地菩萨之名。
然而,我们既属于迷乱的众生,
又如何能转舍具有杂染的“藏识”,而转得“如来藏”呢?
圭峰宗密说:
“ 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
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
那就是说,虽有诸多修行的法门,唯修禅最为重要,
这即是“禅行”,即使修净土念佛,最低限度亦必须依
《观无量寿佛经》修十六种观法,这些观法,也就是禅法。
所以对于“自解脱”这个名相,我们便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用“藏识”来缚自己,由是生起迷乱,
不知一切法的自显现都是诸佛功德,唯执虚妄显现为真实,
因此,就必须修习禅法,
依次第“心地”而证本来清净无有杂染的“如来藏”。
当证得的一刻,也即是“自解脱”,因为除自证以外,
更不须有任何他力来作帮助。
这样的理解,也就统摄了圭峰宗密所说的“真性”、“法性”、
“如来藏藏识”、“佛性”、“菩萨心地”等名相的含义。
宁玛派的祖师龙钦巴尊者
(Klong chen rab byams pa,1308-1363)
在他的《三自解脱论》中,
将整个“大圆满”教法归纳为“三自解脱”,即是:
( 1 )心性自解脱;( 2 )法性自解脱;( 3 )平等性自解脱。
—— 这里所说的“心性”,也即是众生迷乱的根本;
所谓“藏识”;这里所说的“法性”,即是清净与污染两界
“自显现”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平等性”,也即是经历菩萨
“心地”而证的“佛性”,也可以说即是本来清净的“如来藏”。
因此,整个三自解脱,其实无非也即是《入楞伽经》
中所说的“如来藏藏识”。
当日菩提达摩传法给慧可,便是将“四卷楞伽”付与。
后来慧可讲授《楞伽》,每于讲后叹息道:
“ 此经于四世之后,变成名相,一何可悲。”
慧可说的“四世之后”,应当即是六祖慧能,
以及神秀两位南北宗大师之后,
他们也即是“楞伽宗”的最后一代。他们以后,
“楞伽宗”一变而为“禅宗”,《入楞伽经》果然渐渐变成名相之学,
即是学者的心神已全被困于经中的众多名相,
然后各自根据自己所学的宗义来解释这些名相,
于是学者便不理解本经实全说“如来藏”,
令迷乱众生可以转舍迷乱的根本,即转舍“藏识”以依得“如来藏”。
由于“变成名相”,所以有些学者便宁愿根据近代学者的说法,
否定“如来藏”,而不肯依据菩提达摩的心法,重视“如来藏”。
否定“如来藏”同时轻视《入楞伽经》的人,
一定说这本经内容驳杂,虽说“唯识”与“法相”,
可是又说得不彻底,因此便说,
本经无非是将“法相”与“如来藏”两种思想调和,
他们甚至私底下还将经中的“如来藏”思想看成是对“法相”的污染,
恨不得将之从经中清除,还“法相”以清净。
但假如他们知道宁玛派的教法,便当知道,《入楞伽经》
其实全部都说“如来藏”,不过由浅入深,分三部分来说——
( 1 )总说“如来藏”; ( 2 )说修离垢证“如来藏”;
( 3 )说证“如来藏”心识,也即是现证“如来藏识”。
所以,《入楞伽经》其实是如来藏思想的总纲,
于第一部分说及“唯识”与“法相”,目的只在说明
“如来藏”具杂染时的境界,也即是“藏识”的建立,
以及建立之后的种种心识与外境,并非想作任何调和。
我们还不妨整理一下本文上来所述。
“如来藏”是本来清净的境界。说是“本来”,
即是说它本就不须加以清洗。
当它发挥功能时(这有如太阳发挥光和热的功能),
若仍在本然的清净状态,那就是涅槃界的“自显现”,
一切虽自显现,却依然清净,并不因为有了自显现便变成污染。
可是“如来藏”却会随着因缘,在受到杂染的情形下作自显现。
这时候,依人类而言,“如来藏”便终于变为“藏识”,
那就叫做轮回界的“自显现”了。
轮回界的自显现并不局限于时空,它周遍一切时空而作遍显现,
不过所有的显现都适应于它所处的时空。因此,
假如一个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的人,
到了N维空间M维时间作自显现,他所显现的形态,
也一定与N维空间M维时间相适应,用我们人类的语言来形容,
最容易理解是把他说为“光晕”。
一如我们与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相适应的自显现身,
低层次的生命若能感觉我们的存在,亦一定是感觉到一团光晕,
因为热也即是光,只不过因波长不同,成为我们不可见的光。
因此,轮回界的解脱,一定是“自解脱”,因为他们是自缚。
自缚是故必须自解。
以人类来说,首先束缚他们的,是他们自己的心性。
心先执着自我,同时去认识万象,
由是万象便都烙上了“自我”的烙印。
假如能因修道而心性自解脱,这时候,他便已经证得“如来藏”了,
然而这个“证得”却未彻底,因为在心性自解脱的同时,
行者必已同时住于“法性”,但这时候,
他便亦同时受法性束缚,即是说,他住在一个心识境界当中,
这境界,可以分别生起清净与污染两种自显现。对行者来说,
这是一个很新鲜的经验,因为在心性未自解脱时,
或者说,在未能住法性时,他从来未体验过清净的自显现,
可是,恰恰便是与他住入法性同时,他便亦受到法性的束缚。
因此他们还需要修道,以求法性自解脱。
当证得法性自解脱的同时,行者住在平等性上,
因为他已经能够作出抉择,无论清净与污染,
实际上都是法性的自显现。因此他更深一层证得“如来藏”了,
前一层次(心性自解脱时)的证得,是“如来藏”化身,
这一层次,则是“如来藏”报身。
可是住平等性并不等如已证平等性,
因为他这时又受到平等性的束缚了。所以行者依然要修道,
只不过这时候他已经是住清净地的菩萨,
也即是八地至十地的菩萨。最后能够在平等性中自解脱,
那就完成了佛道,因为他已经证得“如来藏”法身。
这即是本来清净,无变异,而且具足生机的“不空如来藏”。
这生机周遍法界,成为无限时空世界的生命力。
在这里,“不空”的含义,是离四边际,
说之为“不空”依旧是迁就我们的理解与“空”相对而立名。
在这里,我们已经尽量将许多名相融合,
说出了它们的个别含义与互相联糸。
这是要理解“生与死的禅法”所须先理解的事。
此有如赏花,若只图欣赏花的色香,那就根本连“雌蕊”、
“雄蕊”都不必理会,但假如你要培植一株花,由下种到结果,
你就必须先理解许多植物学的专有名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虽然枯燥,我们总要将它弄懂。
也许我们可以举一例子来帮助理解。
电视荧光幕里头的人,依着他们的场景世间观点,
来看荧光幕中的人与事,那便是落在心性的层次来看。
假如在荧光幕以外的人看电视,那便可以譬喻为法性的层次。
然而,这时候还有电视荧光幕内外的分别,所以不平等。
假如看电视的人,因看电视而悟知,其实荧光幕以外的世间,
也跟荧光幕内的世间一样不真实,
它无非也是另外一重荧光幕而已,
这时,他就因无分别而平等了。
这就是三个自显现跟三个自解脱的基本意念。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9-17 07:51 |
h119 手机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44 鲜花 x543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感谢楼主大大分享三自显现三自解脱的基本意念。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凯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9-18 19:3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57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