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图 2.
海云法师开示:戒律可盖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佛陀所制的部分,称为「戒」。
第二类是大家同住道场里头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约,称为「律」,
举凡团体中的公约、章程、清规,例如古代的「百丈清规」,
以及现代的组织章程,都属于「律」的范围。
第三类是想要精进的人,想要达到某一目标,
自己所定自我约束的办法,使自己不至于懈惰,
此称为「头陀行」,是个人苦行的办法。
华严四师清凉国师就为自己定了十条头陀行来督促约束自己,
也有人规定自己日中一食或断食。或有人想到某个道场去,
他其实是选择「律」的寺规问题。
第四类是修法上的约束,我们称为「仪轨」,
这要看修的是什么法门?譬如密法的坛城布置,
有的修法面要向水、向火、向东、向西。有人喜欢准提法,
原因是修准提法可以结婚、喝酒、吃肉,修其他法门不行。
想要与佛法相应,
又想那么多世间五欲的东西,贪心在,就与「戒」无关了。
常有人说以「戒」为师,可知「戒」
到底是什么?佛要求我们以「戒」为师,
「戒」是要帮助我们解脱的,
然而「戒」岂只在五戒和八关斋戒、菩萨戒及道场清规?
这些当然是戒律,但这些只是「戒相」或「戒条」而已。
戒律我们可用一个东西来形容,那就是「桶箍」,
大家很少听过,现在都用铁桶、塑胶桶。
古人用的木桶,是用木片组合而成,
在外面要用两个圈圈来固定才能成型,
有的用铁片、有的用竹片。
假如没有外围的那两个圈圈(叫桶箍),
木板就会全部散开来,换句话说,
木桶有了桶箍才不至于散开,
而那桶箍就是佛法中的「戒」律。佛法中若没有戒律,
所修法门也会散开、会放逸、会贪恋五欲,
那所修之法就成「有漏法」,顶多来世有福报,
但不能出三界,不能起教化妙用。
因为我们经常会放逸自己,
所以就要有方法让自己精进不放逸,
最好的办法就是「戒律」。
当能够在道上精进、不懈怠、不放逸,能日日成长,
这时戒律已然不是很重要,因为成熟了。
如果才开始要去克服这些修行上的困难,
要找那个对治的方法,而那些方法就是戒律啦!
很多人怕戒律,不敢受戒,是因为不认识戒律,
才会觉得持戒很痛苦,现在应该来认识戒与律。
原来戒律是要让我们早日成就的,那感恩都来不及了,还会怕吗?
要走出已知的范围并迈向未知,
但是每次念佛、持咒或进禅堂,就提不起兴趣,
最大的原因在于缺少戒律的约束,
戒律能让行法因它而专注,得到一种超越,
得到喜悦的生命能量。佛是大觉者,
他给我们的绝对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