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 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礎。 “即心即佛”-簡約直接- 馬祖的“即心即佛”說,顯然是融合了佛教華嚴、唯識等理論, 繼承了禪宗祖師們的思想,而且簡要直捷。這簡約化的命題, 卻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為重要的三個彼此相關的問題:
一是佛性問題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
二是成佛途徑問題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
三是佛陀境界問題即真正解脫的境界究竟如何。
它首先設定人的心靈本來就是清淨無垢的, 人的自性與佛性沒有差別,如惠能所說“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 其次,當人領悟到自心是佛而回歸自己的本性, 就脫胎換骨似地進入超越和解脫的境界, 即如惠能所說“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視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再次,人們一旦覺悟,回歸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 水月朗照,纖塵不生,體驗與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實境界, 即如惠能所說“內外明澈,不異西方”。 這就與傳統佛教禪宗漸悟之法不同。 正因為“即心即佛”簡約而直接地表達了南禪頓悟之說在佛性論、 修行論、境界論三個方面的獨特思想, 所以它成為中國禪宗南禪的著名命題。
馬祖道一的禪法具有獨特的內涵,其邏輯推演與理論闡釋, 層層遞進。針對修行者而言,有三個層面: 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礎,確立自信自立; 二、“非心非佛”是解脫關鍵,破除妄念偏執; 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堅持應世利人。 “平常心”是馬祖道一禪法的突出特點和根本旨趣, 它排除了善惡、染淨等二元對立的區別性, 主張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體現心性、張揚真理。 它繼承並發展了惠能等祖師們的禪法思想, 也深受《華嚴經》“事事無礙法界”等義理的影響。 “平常心”所體現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簡易化等品質, 促進了中國禪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價值趨向。
《三藏法數》云:“遮即止其所非,詮即能詮名字。 謂如諸經所說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無因無果、無相無為、非凡非聖、非性非相等, 皆是遣非盪跡,絕相祛情,是名遮詮。 ”從反面作否定的陳述,以排除事物本身不具有的屬性和意義。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云:“為止小兒啼。 ”僧云:“啼止時如何。 ”師云:“非心非佛。 ” 僧人間馬祖為什麼說此心就是佛, 馬祖回答那是為了讓嬰兒停止啼哭。 僧人又問啼哭止住了又怎麼樣呢?馬主回答說不是心也不是佛。
這裡“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詮的手法。 兩個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是對即心即佛的否定。 心和佛的觀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為了破除學人對“即心即佛” 的執著,強調不能執著此心即是佛的觀念。 非心非佛是超脫即心即佛的觀念, 也即當下直取佛心的一種更高的解脫境界。
百科名片.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6 17:39重新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