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824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u400 手机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创作大师奖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05 鲜花 x24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晴天][快乐] 极端人格
形成极端人格的原因之一是幼少年阶段一方面接收来自于父母亲对彼此的抱怨甚或仇视心态,另一方面又承受期望将来有所作为之压力。

父母亲由于某些事物的价值观差别或其它不明因素导致彼此的仇恨,最后演变成此生最痛恨的事物。那件事(无论是什么事) 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变成一个特征,一种足以评断道德标准的特征,只要具有这种特征的必定就是个很差劲不受欢迎的人。因此,父母亲认为孩子必须摒除一切他所痛恨的那些特征,不论那是什么,他都不允许在孩子的身上发生,否则将会被视为道德有所缺陷,也就是自己所仇恨的「那个人」的缩影。

典型的例子是父母亲长期地把对配偶的不满全盘告知幼少年 (心理学上所谓的转移作用--把自身的痛苦或仇恨转移至另一人身上) ,虽然孩子总是大人的宝贝,你可以跟你的孩子无所不谈,但这个行为是很危险的,因为它看来只像似父母亲对孩子的谆谆告诫,然而却隐然在幼少年的心理构筑起一堵「形同道德般的底线」,这道底线在于将来必须,且一定要出人头地,以避免被父母亲嘴里所咒骂的「那个人」所看轻(然而在心理层面来说却是期望能藉此补偿他在失败婚姻中所失去的幸福),并且无须仰赖「那个人」(无论实质的经济依赖或心理层面的精神依赖),当然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真正独立自主的生活并不须依靠否决另一个人而获得。父母亲在此同时向幼少年预告一道预言(也就是灌输一种观念),那预言就是幼少年必须去除所有跟「那个人」相同或类似的行为举止,否则将来长大之后必定会是个失败的人。父母亲若抱持这种心理,且渴盼越深,则后续发生在幼少年身上的事件将更严重。

然而幼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还是会出现父母亲所痛恨的那些行为举止(有句话说的很好:孩子是无辜的,错误的是大人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标准)。事实上幼少年成年之后毕竟是无法离群索居的,踏出社会之后势必或多或少地沾染一些习性,也就难以避免地显现出那些被父母亲视为令人痛恨的「特征」(这里所指的并非是任何人都是认为不好的事物,有时候它只是因父母亲的特殊心理历程所导致厌恶的某事物。这部份在下一段文中再说明),而这更加验证了父母亲的「预言」,且那道「形同道德般的底线」经过幼少年出社会后的亲身验证结果却是遥不可及的,因之幼少年在成年后极易否决自我,最后在社会的生活压力下往往选择崩溃或逃避。因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与诸多劣根性使然,想要安份守己地度过一生就已不易,何况在弱肉强食的现代社会里,出人头地的标准又是在哪里?若这孩子往后的人生道路并不顺遂,则演变出极端人格的可能性将更大。

然而问题不止如此,正如前文提及在这其中潜藏着的一个缪误:父母亲所痛恨、不认同的那些「特征」并非是任何人都是认为不好的事物,有时候它只是因父母亲的特殊心理历程所导致厌恶的某事物,但是受此观念灌输而成长的幼少年,长大后一方面必须遵守来自父母亲的告诫,另一方面却又发现这种认知的缪误,因此出现了内心矛盾甚至引发他的反叛与挣扎。父母亲对这种灌输的要求越是频繁及严厉,在孩子心中的矛盾也就越深,反叛与挣扎也就更加剧烈。

结论就是:父母亲藉着孩子转移自身的不满与仇恨的结果,是让孩子继续承担本该在上一代即应结束的问题。那些纠葛的情感本非单纯的孩子能够理解,父母亲更不能强求孩子的慰藉反应,因为那本来就不是他们的问题。

此外,本文尚未提及另一种极易导致的偏差行为:对异性的态度。由于父母亲抱持着仇视对方的态度,因此下意识中会把跟自己同性的孩子教导成同样对异性抱持警诫的心态,而对于跟自己异性的孩子则极易形成否决甚至轻视,如此所形成的问题将更加复杂,欲深入探讨实属不易,故留待日后解析。



~~~人生是寂寞的华尔滋~~~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新世纪资通 | Posted:2010-09-08 14:10 |

首页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063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