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是我國固有文化中最精密的瑰寶,自古以來,一直受到知識份子的重視。從《禮記》以下,歷代有關禮學的著述中,都是以喪禮、喪服所占的篇卷為最多。近些年來,由於經濟繁榮,工商發達,一般人生活的節奏變得緊張而快速,對於過去的許多舊禮俗,往往會產生步伐緩慢,而不合時代的感覺。特別是喪禮,一則是由於繁瑣費時,再則是許多人不瞭解這些儀式的意義,完全聽人擺佈去做,自會因那些似乎不必要的形式而感到無奈。在這樣不耐又無奈的情形下,很容易產生排斥抗拒的心理,進而提出簡化改革的要求。
所以,問題的關鍵出在現代人對‘禮’的不瞭解。所謂‘禮’並不是指那些儀節的形式,而是寄託於這些形式之上,最初設計的用意。任何一種禮制的形成,一定有其設計的構想;而這種禮制之得以流傳,也必然有其確實適合生活的功能。
我國傳統喪禮淵源流長,現存最早的資料當是《儀禮》裏的〈士喪禮〉、〈既夕禮〉和〈士虞禮〉三篇,這是周代的禮制;後世有如唐有〈顯慶禮〉和〈開元禮〉的制定,宋有朱熹〈文公家禮〉的流傳,但是大家都是相互沿襲,略作更改而已,這足以說明古代的禮,必然具有其合理的適用性,所以才會經歷千百年而仍通行無礙。
目前臺灣民間通行的傳統喪禮,還是從〈文公家禮〉流傳下來的,可惜的是如今所保存的只是一些儀式而已,大家只知盲目跟從贊禮人的指揮去遵禮行儀,至於這些儀式背後所蘊含的用意,恐怕很少有人去關心。
壹、招魂的‘複禮’—魂兮歸來
貳、襲與飯含—對亡者的尊重與掛念
參、五等喪服—親疏關係的確定
肆、三日而殮—一絲渺茫的企盼
伍、殯—調適身心的緩衝期
陸、葬—遺蛻的珍惜掩藏
柒、虞—安頓浮游漂泊的精魂
捌、代哭的原意—喪家哭聲相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