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葬前:按照習俗,葬禮在送葬前分居喪、入殯、暖窯三部分。它的首俗是“報喪”,其次為“守喪”。
“報喪”分四部分:其一是逝者一經瞑目,即著眼鄰里數人別向主要親朋通知噩耗,以期奔喪、落炕、瞻仰遺容乃到入殮。
其二是入殮後,即於大門外懸掛事先制做的“招魂幡”。若逝者為男,則由“歸動來兮”、“神赴玉樓”等。若為女,則書“七日歸來”、“瑤池添座”等詞語,以照示鄉里。
其三是“悠套”,即“哭巷”。在亡後第三日,女輩孫女輩們從靈前跪拜、燒化紙錢開始,直至走出大門經主要巷道,直悠至材外頭叫頭禮拜邊走邊訴說,口中念念有詞。其聲有板有眼、有腔有調;其容有聲有淚,既悲又哀,涕淚縱橫,聲情並茂,大有古代“挽歌”的遺風遺韻。
其四是送葬日期定後,即由孝子(一般為長子)向所有親戚逐家挨戶通知送葬時日,俗稱“說門戶”。
“入殮”是將逝者尺體入棺木有習俗,一般經準備棺木、製備壽衣和入殮、放置鎮物等。
在整個送喪前,“暖窯”是重頭戲,決不能出現一絲的馬虎。暖窯伊始,五服之內的孝子先後列隊於院中,當事人大呼“燒婚了”後,由長女婿執祭,以示“半子”。待火盡灰滅,樂人、孝子、幫忙人等離開庭院,魚貫而出,在女孝子一片“悠套”聲中,經主要巷道,徑往墓地,選“三姓人”及孝子攜照明馬燈、木炭火甕等一應物品下入墓穴,於墓窯四角各上一柱,點明燭火,窯中央供獻菜,另給四解各奠酒一盅,口中念念有詞:“不用木石蓋成房,冬暖夏涼,好房!好房!”最後吃完酒菜,爬出墓穴,燃放鞭炮,樂人奏樂,暖窯即告完畢。
送葬:這一天,孝子們黎明即起,在樂人的伴奏下于靈前燒“黃紙”然後進行祭拜。
祭拜,又稱弔喪或弔唁,是親族友鄰對逝者追悼、懷念致哀思的禮儀和習俗,隨到隨吊。男、女孝子均須按輩份磕頭、跪拜還禮。
中午12點準時出殯起靈,主事人宣佈起靈後,十多名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一擁而上,抬起靈柩,妥善放置並綁在喪輿之上。 悲曲一終,主事人喝一聲“起喪”,一支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即前行,此時跪地的孝子孝女按男女左右抱喪輿大杆邊哭邊走直至墓地,即行下葬。
下葬時,用大繩將靈柩捆好纏於一大杆之上,許多人七手八腳將大杆抬至墓穴縱向放於墓地的出口上徐徐下落,放到底,再由兩名下葬者將靈柩推進墓窯,擺放端正,即可封窯、填土,屆時,孝子們跪地而哭之,樂人們吹而奏之,直到墓塚圓起,逝者入土為安了,即宣告整個喪葬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