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自 http://www.nownews.com/201...2585184.htm日本业余天文爱好者K. Nishiyama和F. Kabashima在2011年3月11日发出快讯,指出他们在天鹅座新发现一颗7.4等的新星(nova)。但后续观测发现,这颗新星其实是天文学家早就已知的变星—天鹅座V407(V407 Cygni);然而天鹅V407的亮度一般在12~14等之间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它这次突然暴亮到原本的40~250倍?
天鹅V407是个共生变星(symbiotic variable),即密近双星造成的亮度变化。共生变星的其中一颗子星通常是M型红巨星,另一颗则是温度比较高但比较小的白矮星,红巨星的物质会随其发出的恒星风而逐渐转移到白矮星上,被白矮星加温游离后,在双星周围形成共生星云(symbiotic nebula)。
造成这种共生变星系统产生变化的原因相当复杂,有因双星运动而造成的周期性变化,有因红巨星脉动而造成的变化,有因拱星尘云(circumstellar dust)遮蔽恒星而引起的变化,或是因红巨星表面有黑子活动而引起的变化 ,或是红巨星物质落往白矮星过程中所造成的变化。物质以一定速率在白矮星周围累积形成吸积盘的过程中,若累积速率突然增快,或是物质累积达到稳定点上限而突然落向白矮星表面,便会引起类似新星的爆发现象(nova-like eruption)。
约有20%的共生变星子星中的巨星是米拉型变星(Mira-type variable,即鲸鱼座omicron型变星或芻藁增二型变星), 即会因体积涨缩而造成亮度变化的长周期或半规则脉动变星;这种双星通常周围有含尘量很高的包层(envelopes),天鹅V407便属于其中之一。
此外,共生米拉变星的亮度通常增加得很慢,通常要花上几个月才会达到最大亮度,且没有明显的物质喷出现象。天鹅V407约几个星等的典型变化主要是因为米拉型变星的脉动所造成,天文学家从未观测到这个变星系统有类似新星的爆发现象。因此这次日本业余天文爱好者报告的暴亮事件,才会震惊了许多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快讯发出2天后的3月13日首度观测这个系统的光谱,结果发现与这个系统之前的光谱特征,甚至是其他米拉型共生变星爆发时的光谱特征都不相同。一般米拉变星吸收光谱会被更明亮的白矮星蓝连续光谱掩盖掉,然而天鹅V407此次却明显有2种不同活动造成的发射光谱特征,其中一种是米拉变星发出、由游离粒子组成的慢速恒星风,另一种则是新星爆发而造成向外快速膨胀的喷射物质(ejecta)。
事实上,这个光谱看起来与另一个共生再发新星(symbiotic recurrent novae)蛇夫座RS(RS Ophiuchi)或北冕座T星(T CrB)非常类似,因此天鹅V407可能步上星途的另一阶段,加入了非常罕见的共生再发新星家族。
故事到此尚未结束。费米伽玛射线太空望远镜(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上的大面积望远镜(Large Area Telescope,LAT)侦测到来自天鹅V407的伽玛射线,但是天文学家从未在共生系统中观测到伽玛射线过。天文学家推测这些伽玛射线很可能来自使向外抛射的物质加速的震波,或因被双星系统内的强磁场限制而导致的,但还无法确定真正的原因。
最新的官观测结果,天鹅V407的亮度已经降到9.6等左右,天鹅V407座标为赤经21h2m10s、赤纬+45º46.6',大约位在天鹅座主星天津四(Deneb)以东3度之处、北美洲星云(NGC 7000)的北缘。
由于巨星正在逐渐流失质量中,周围的拱星物质愈来愈多,因此像许多新星或再发新星爆发时一样,天鹅V407爆发后的数周或数个月内,爆发的抛出物质撞击到周围的拱星物质时,两者间的交互作用会使这个系统的亮度变化显得复杂而有趣,有兴趣者不妨持续观测。(文/引用自台北天文馆网路天文馆网站)
【心得感想】V407 不知道在天鹅座的那里,等一下来找看看,另外一提的是这次暴发,其实是几万年或几十万年前的,因为 V407 离地球应该有几万光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