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458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luecrystal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6 鲜花 x10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健康] 有肥胖基因别怕 生活饮食才是关键
【来源出处】 http://mag.udn.com/mag/life/sto...ART_ID=209273

2009/08/22  【联合报/记者刘惠敏/台北报导】
总有人说天生就胖、连喝水都会胖,真的有肥胖基因吗?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昨天发表有关肥胖基因的研究,证实台湾汉人的病态肥胖与两个基因高度相关。不过,专家提醒,即便天生有基因变异,生活形态、饮食习惯才是致肥关键。
中研院生医所研究员潘文涵、与桃园敏盛医院副院长李威杰、长荣大学保健营养学系助理教授陈信宏等研究团队,搜集接受减肥手术、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9(体重公斤数/身高公尺的平方)的严重肥胖者304人,与BMI小于24的正常体重者对照基因型,另再进行另一批对照、重复验证,最后再统合分析。
研究发现,台湾汉人的病态肥胖,分别与ESR1和PPARγ这2个基因高度相关,其中有3个变异位点,也就是基因上单一碱基发生常见突变,可预测是否容易有病态肥胖,如果基因位点有1处变异,病态肥胖风险性比一般人增加3到4成,有3个位点变异则增为5倍以上。该研究发表于今年8月份的「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
如果有肥胖基因,是否必然走向肥胖?潘文涵说,在过去农业时代,有这些基因变异的家族,因大量从事体力劳动,且吃得不多,并不一定会出现肥嘟嘟家族,因此有病态性肥胖风险的家族,必须及早帮助孩童培养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甚至从断奶开始,提供低脂奶、小块状的蔬菜水果,养成孩子喜爱健康饮食的味觉习惯。
除了病态肥胖的风险评估、防治上,潘文涵表示,未来研究团队也将针对这3个基因变异位点深入研究,了解因不同基因而出现不同的代谢路径、致病机转,提供更个人化的减重方针,或是相关疾病的治疗,例如PPARγ基因是与胰岛素代谢有关,因此如果吃减肥药来抑制食欲,不如减少摄取淀粉类食物来得有效。
潘文涵强调,导致肥胖的关键还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要远离肥胖,就是少吃、多动,成人肥胖者也可寻求专业协助,找出符合自己生活型态的健康减重之道,切勿听信坊间或电台贩售减肥茶的广告。

【心得感想】

造成肥胖的原因跟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有关,要避免肥胖者,就要少吃不健康的饮品、食物,及多运动。


[ 此文章被bluecrystal在2010-09-10 22:01重新编辑 ]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9-12-08 08:12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85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