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79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生命壽命與慧命
文珠法師講述
1991年於香港佛教文化中心

一、生命的組織

世間事物,由無而有謂之生,能令生起的事物不斷生長,得以延續的有機體謂之命。
所以,生命不僅限於動物,一切植物皆能生長,皆有限期的延續,所以,一切植物皆有生命。
人之老死,與值物的枯死,同樣是有生必有死。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值物的生命,
也不涉及其他動物的生命,只限於人類的生命。
人類生命的組織,不外物質與精神兩大元素。人的生命,是否健康正常,
要視乎組織生命的兩大元素能否獲得平衡發展。如果偏於物質,或偏於精神,
人的生命,必然毛病百出,甚至走向死亡邊緣。

佛經將構造人體的物質部份,名為色蘊。精神部份,名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合言之名為蘊。
五蘊中的色蘊,是指人體中的物質元素。例如:人體中的骨骼,是地的元素,屬於堅性;
人體中的水份,是水的元素,屬於濕性;人的體溫,是火的元素,屬於煖性;人體可以俯仰屈伸,
行動進止,是風的元素,屬於動性。地水火風四種元素,能構造萬物,因名四大,有形色可見,
故名色蘊。

五蘊中的受,指人體五官對外界環境的感受,領納於心,引生情緒反應謂之受。因外境有順逆,
人的感受便有苦樂之分,苦則憎,憎則瞋,瞋則煩惱無盡。樂則愛,愛則貪,貪則欲望無窮。
人生於世,生存於順逆二境不斷交替中,憎愛貪瞋的心理亦惡性循環不已。
因而產生種種顛倒妄想謂之癡。人的生命,既充滿貪瞋癡,也就帶來罪惡與苦惱的命運。
五蘊中的想,指人類意識的想像力,人因外境牽心,故心取境,構成概念,安立名言,
分別是非好醜,而產生喜怒哀樂種種意念,謂之想。
五蘊中的行,其定義是遷流造作。人對外界之順逆二境,引生內心的反應,經過思考、判斷,
而策動於語言行為,心理學稱為人的意志,佛學名為思心所。人類精神界,除前之感受及想像外,
一切有關心理活動,皆屬於行蘊。

五蘊中的識,定義是對境明了識別,心理學名為認識,
但認識只限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對外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生起見、聞、嗅、味、覺、知等識別作用。
佛學認為,人除眼等生理器官,對色等物質產生認識,感受、取捨,以及意志活動等作用外,
還有微細的精神活動,及精神的主體。

前者是唯識宗所立的第七末那識,後者是唯識宗所說的第八阿賴耶識。
末那譯名意。因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引生自我的觀念與執著,產生我見,我慢、我愛、
我癡等心理狀態,恆審思量,因名意識。以七識執我,引起眼等六識的心理活動,對色等六塵,
產生感受、領納、佔有等反應。又名意根,是我法二執的根本。

阿賴耶識譯名含藏,可分為能藏,所藏及執藏。因此識是人類生命的主體,亦是宇宙萬法的生因,
以其能接收眼等六識所傳遞的經驗——業種子,妥為儲藏,為儲藏業種子的倉庫,因名所藏;
以其能保持業力種子,令其不失不壞,作為開展未來一切現象的主因,因名能藏;
以其是我執的發源地,第七識依之堅執自我,而產生我見,我愛、我慢、我癡等心理病態,
因名執藏。由精神與物質等五蘊所組成的人類生命,是不斷成長,不停的衰老,而終至於死,
所以說:有生必有死,但死並不等如生命的完結。而是此一生結束時,又開展另一新的生命。
所謂:「此死彼生,彼死此生」,彼此間似乎互不相關,實際上彼此是繼往開來的過程,
人的生命物質部份雖然死亡,但精神部份卻永恆不死,特別是作為精神主體的八識心王,
含藏著人過去所造的業因,引生現世的結果,再由現世行為形成不可磨滅的業種子,
儲藏放入識田中,作為引生未來生命的主因,遂成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命的流傳,
生生不已。
 
楞嚴經說:「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此從不休息,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又因八識田中所含藏的業力種子有善惡好醜的關係,而有六道苦樂天淵的結果。雖然,
一般人僅憑眼見耳聞的官感知識,無法理解此作為人類精神主體、萬物生因的八識心王,
所含藏善惡業種的微妙關係,而不肯信受三世生命延續之說,但三世生命的延續,
及六道因果輪迴之理,並不因一般人的不信受而不存在。正如牛頓未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前,
地心吸引力已經存在一樣,可惜人沒有先知先覺的智慧。雖然先知先覺的佛陀,把生命的原理、
識心的秘奧給人類說明,但人仍然沒有智慧接受。即使中外古今的典籍,
很多記載著有關生死輪迴的道理,及生前死後的事實證明,但人限於智慧,仍然不肯相信,
寧可流浪在失望、痛苦、空虛的人生旅途中,無依無歸。宇宙秘奧固無法揭開,人生意義與理想,
也無法實現,多麼可惜。

事實上,唯有佛教所說生命三世流轉,及六道因果輪迴之理,才符合現實,人類才有希望,
有進步,有前途。因為依據生命三世因果輪迴之理,人的際遇隨時可以改變,而改變的主權,
又操縱在人類自己。雖然,人今生的遭遇多半由過去業因所招感,但現在可從因緣方面尋求補救。
一方面停止壞的助緣,凍結惡的種子,使惡果不生;一方面努力開發精神領域,散播良善的種子。
由於理解業因所感不可避免,則當逆境之來,唯有逆來順受,不怨天,不尤人,才不會憤世嫉俗,
做出越軌行為,自害害人。即使順境當前,亦知世事無常,好景不永,不生貪戀以誤前程。
如是不為物喜,不為己悲,不貪不瞋,超然物外,自然可以跳出物慾陷阱,粉碎煩惱枷鎖。
由於積極開發精神領域,散播良善種子,就可以取消妄想錯覺,駕馭意識野馬,納入真理正軌;
以真理作為日常生活的指南,也以真理作為人生旅途的依歸,使人性恢復清淨光明,
使人的生命更健康,更充實。

所以,佛教的生命觀,是積極的,向上的,不但可以驅除人心的頹喪,還可以扭轉人惡劣的命運。
如果人能學佛,徹底取消八識田中不良的種子,洗刷人性污染的部份,發揮人性光明至善的一面,
保證可以改善充滿苦惱與缺憾的人生。成為究竟圓滿的正覺生命。
 
二、壽命的長短

人的際遇,幸與不幸,皆是阿賴耶識中所含藏善惡業種子引生的結果,而人的壽命長短亦然。
人的肉體——物質部份,由嬰兒誕生開始,接著是由幼年而少年、而青年、而壯年、而老年,
念念不住,剎那生滅。今天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明天之我,又非今天之我。結果,
匆匆數十寒暑,隨其業力因緣,壽命長短,終歸於盡,所以佛說,人的生命無常,四大皆空,
五蘊無我。可惜世人不知五蘊無我,因而執我,著我,愛我,為我。在短暫生命中,
不但求財富積多,還求壽命的延長。講到死字,誰都害怕。其實,死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
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此後生可能比今生更痛苦,萬一不幸投入牛胎馬腹,
或走向地獄之門,才是真正的可怕。即使僥倖,保持人身不失,但一生又一生的作業,
一生又一生的受報,生死無限期相續不斷,於其中間,或苦或樂,或昇或沉,實在太勞累。
所以學佛的人,不但要重視生死,還要了生脫死,因為了脫生死之後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自由與解脫。可惜人不肯追求生命的自由與解悅,反而貪戀有限的生命,自己死了,
還寄望於家族世世代代的延續下去。是以每當嬰兒誕生,恐其夭折,便求神拜佛,
保祐嬰兒長命富貴,青春不老,以達到傳宗接嗣之目的。及其年老,子孫又為之祝壽,
求其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可見一般人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渴望長壽。其實,人有生必有死,
嬰孩會死,青年、壯年亦會死,老年死亡率更高,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少少年人。」人能活到六、七十歲,壽命已是不短,活到八十或九十,已是壽星公,人生百歲,或百歲以上,
該是人瑞了。

昔日秦始皇,遣使出國,尋求長生不死藥,結果難免一死。古代帝王,每學仙練丹,希望長壽,
於今何在?可見壽命,是不可強求。

佛說:人的死有三種:第一種是壽盡該死。人是由宿業所感的果報體,一期壽終,不得不死,
誰也不能逃避。但今生可以積福修德布施戒殺,使來生的壽命延長。
第二種是福盡而死。人的福報,亦是宿業招感,無論貧富,大都可以維持一期壽命,
俗語所謂:「天生天養」,如果不懂得惜福,奢侈放逸,揮霍無度,致使福報享盡,壽又未終,
則在衣食欠缺時,不是凍死、便是餓死。懂得惜福的人,在享福的同時,又能種福,培福,
這種死是可以避免的。

第三種是不該死而死,即是橫死,枉死。例如:水災、火災、風災,以及地震、
海嘯等自然界的災害,暗殺、謀殺、自殺、戰場互相殘殺,以及飛機失事、
車禍喪生等都是人為的禍患。凡在天災人禍中慘死的人,大都是命不該死,
只因生平不肯修福積德,加以心術不正,行為殘暴,或宿業所牽,枉送生命。如果能自求多福,
慈心不殺,自可逢兇化吉,遇禍成祥,得免一死。
古人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此正是佛教慈悲戒殺,提倡素食的主要原因。
美國人雖然不懂佛法,但基於衛生,素食的人甚多。回顧東南亞信佛學佛的人雖多,
但長期素食的人反而很少。特別是有人做生日,拜大壽,每於早上拜佛祈福,拜懺普佛,
祝壽求壽,晚間卻在海鮮館大宴親朋,大開殺戒。一碟蝦仁、一盅魚子醬,多少生命?一席海鮮,殺生多少?結果是否求壽得壽?當事人應該心知肚明,無需本人多講。

佛教認為人生的意義,是在獲得生命的永恆。否則,僅在有限的生命中,渴望長壽,
無異是捨本逐末。因為人生於世,百歲光陰一剎那。何況「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功名富貴,豈能久享?當你床頭金盡,權力喪失時,人又老了,加上體弱多病,兒孫不孝,
貧病交逼,個中淒苦,實不足為外人道,然則,長壽何益?報章時載老翁跳樓慘死,
老婦自縊身亡的消息,這就是有壽無福的收場。

所以學佛的人,目的不是在於今生壽命的延長,而是在於真理永恆的生命。但是為了救度眾生,
不妨再入生死。所謂:「倒駕慈航,隨流九界」,非生而示現生,非死而示現死;
其生也有益於世,其死也有利於後,如是出生入死,隨順眾生,修福修慧,直至福足慧足,
二死水亡,便可證同於佛,與佛同壽。

但佛道遙遠,菩薩道難行,未證不退轉位,欲在生死苦海中救度眾生,談何容易?因此,
當你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以其獨在遙遠的菩提路上,孤苦奮鬥,毋寧走捷徑,修淨土,
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慈悲攝受,命終得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拋棄煩惱,
結束生死,與佛同壽。然後乘願再來娑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以無量的壽命,作無邊的佛事,
廣度無數的眾生,人生至此,夫復何憾?何止求壽得壽,而且能發揮壽命的意義與價值,
不再醉生夢死,浪費生命。


 三、慧命的康復

當我們證同於佛時,已非四大五蘊所組合的生命,而是經已回復本具的慧命。所謂慧命,
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亦是諸佛所說的法身慧命。原本生佛體同,聖凡無二,靈明覺照,
清淨無染,故又名實相般若。實相是真理生命的本體,般若是能康復真理生命的功用。
諸佛以最高的般若智慧,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除煩惱,了生死,使法身慧命康復,
而成為福慧雙足的佛陀。可惜眾生迷而不覺(無明),致使真理生命(本具智慧)蒙塵納垢,
產生幻覺(見分),再因見分的幻覺,攀緣於相對的幻境(相分),產生自我的錯覺(第七識),由於錯覺妄想的執著,分別取捨(前六識)遂是非蜂起,私慾泛濫。在私我統治的世界中,
在私慾操縱的生命裏,人的法身慧命,便披上假我的外衣,扣上煩惱的枷鎖,而人本具的智慧,
也就隱而不現。

楞嚴經說:「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學佛的人,皈依三寶,親近善知識,見聞學習佛的正法;若能更進一步,出家修行,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自然可以使人性本具的法身慧命,得以甦醒。因而萌智慧芽,開智慧花,
結智慧的果實,證得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
戒,能令人離過止非,清淨無染。依佛的正法出家嚴持禁戒的人,能令三業清淨,
成就如來的戒身。定,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分。修習出世間禪定,能使人心遠離妄念,寂靜無垢,
成就如來的定身。慧,是人本具覺性,因人持戒修定,啟發本具覺性,理解諸法緣起性空,
深達實相,真智圓明,謂之慧身。解脫,是由戒定慧力,斷惑證真,解除煩惱生死縛束,
獲得真理生命的自由,名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指二乘聖人,了生死、證涅槃後,確知所作已辦,梵行已立,永斷見思,不再為生死所困,名解脫知見法身。

五分法身中,前三身是因,後二身是果。行宗記言:「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
解脫知見從果受號,由慧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
又王介甫的金陵話錄中說:「五分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者,
皆以超出五陰故。戒超色陰,定超受陰,慧超想陰,解脫超行陰,解脫知見超識陰」。
二乘聖人因修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五分法身,故以五分法身為慧命。

若能迴小向大,既斷分段生死,復截變易生死之流;既滅見思,復破塵沙,更侵無明,為眾生故,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本其慈悲的精神,駕大乘的慈航,來回往返於生死涅槃之間,
置眾生於智慧的彼岸,救人性於苦海沉淪。以六度萬行來孕育眾生的慧命,
也以六度萬行來增長自己的慧命,一定可以揮智慧的寶劍,衝刺無明的迷網,破一分無明,
即證一分法身,如是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直至無明破盡,佛性顯現,本具法身慧命,
將活躍於天地之間,證同於佛,與佛同壽。至此,何止百歲,千歲,萬歲,萬萬歲,
簡直是壽命無量,而且是無量的無量。因為斷盡無明,使法身壽命統一的人,必然證得佛的三身。
佛的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

佛的法身,可分為二,一是法爾天然,不假造作的法身。眾生迷時不失,諸佛悟時不得,
即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此無有高下,上等十方諸佛,下等法界眾生的法身,
正是人人本具的真理生命。二是諸佛因中修行,積功累德,果上獲得離塵去垢,
與無量功德相應的莊嚴法身。前者如金在礦,雜諸沙石,未能成器;後者如金出礦,去沙石,
存精英,經過千錘百煉的純正真金。

大乘義章云:「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法本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
二以一切諸法功德而成身,故名法身。」讀此可知,法身雖然生佛同體,聖凡無二,
但有在纏及離垢之分。
無論是眾生在纏本具的法身,抑或是諸佛惑盡智圓,以無量功德莊嚴的法身,皆無去來,無始終,
不增不減,不得不失,壽命無可限量。

佛的報身,即是果報之身。眾生由業力所感的果報體,因各人業力因緣不同,
所感的果報色身相貌,壽命,貧富貴賤皆不同。諸佛由純善業,積聚無量功德,所感的報身,
當然相好莊嚴,壽命無量。佛的報身亦有二。一是自受用報身,根據自受內證法樂而言;
二是他受用報身,是對地上菩薩之機所現的報身,即是勝應身。

佛的應身,是佛為應菩薩大機而現佛身,與真如理體相應,名應身。
佛對地前菩薩及二乘或凡夫之機,所現的佛身,或現其他五趣身,皆名化身。前者屬勝應身,
後者是劣應身。

大乘起信論言:「凡夫二乘心所見名應身」。又:「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
名為報身」。此中報身,指他受用報身,亦即勝應身。佛的應身既為他受用而現,
則視其所應之機而定其壽命的長短,緣聚則生,緣盡還滅。例如阿彌陀佛,雖然壽命無量,
但其應身終必入滅,故於無量壽後,當取涅槃;極樂世界將由觀音菩薩補其缺。
至於阿彌陀佛所證的法身及報身,壽命當是無量之無量,不可窮盡。

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名毗盧遮那佛,譯名遍一切處;報身名盧舍那佛,譯名淨滿;
應身名釋迦牟尼佛,譯名能仁寂默。其中法報二身,通一切時處,清淨圓滿,壽命無量。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佛告彌勒:「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又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
導利眾生。」然則,在二千多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羅維國,八相成道,十九歲出家、卅歲成佛,
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入滅的釋迦牟尼佛,僅是釋尊無量千萬億化身中之一而已。
釋尊自從成佛以來,不曾捨離眾生,於十方國土中,有機則應,無感不通,大機現勝應身,
小機現劣應身。特別是於娑婆世界,為減劫中福薄障重,根性闇鈍的苦惱眾生,非生示生,
非滅示滅。以種種因緣、譬喻,說種種法門,無非欲令眾生增長善根,孕育慧命,開佛知見,
漸次進修,共成佛道。

法華經佛言:「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
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
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斯眾生等,聞如是語,
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必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 而言滅度。」
讀此,可知釋尊為度眾生,用心之良苦,悲願的深切。
 
四、生命的啟示

今天,我們站在佛教立場,研究人的生命,壽命與慧命,結果,應該獲得以下的啟示。
 
1、真理生命的認識

佛教對人生命的看法,雖然說:人生苦短,四大皆空,五蘊無我;但就在五蘊無我的幻妄色身中,
含藏著永恆的真我,這真我就是八識田中精神主體,也就是真理生命。只要我們能揭開假我,
認識真我,轉移人生目標,朝向真理生命之途邁進,以真理來修改不良的行為,淨化不淨的身心,
自可驅除人心的邪念,洗刷人間的罪惡,展現生命的光輝,獲得真理生命的歸宿。
 
2、法身慧命的康復

其次,是佛教的重心不在人世間壽命的長短,而是在於人生法身慧命的康復。所謂法身慧命,
就在吾人四大五蘊所組合的生命中,朝夕與共,形影不離。可惜一般人,過於傾向物質享受,
忽視法身慧命的存在,致使人性本具的法身慧命長久以來,欠缺營養,何止精神不振,
簡直被物慾洪流所淹沒。如果我們在吸取飲食營養的同時,肯兼顧內在慧命的需要,
以佛的正法來作為精神食糧,便可滋養法身,增長慧命,成就如來五分法身香。若能迴小向大,
繼承佛的遺志,荷擔如來的家業,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則日久功深,必然破塵沙,斷無明,
證法身與佛同壽,不再受生死無常的威脅。
 
3、人間佛教的實現

最後,我們應該明白,佛教是人間的,而且是人生的,不是人死的。雖然,佛的慈悲,不分人畜,
佛的精神是平等救濟,四生九有十二類生,無不悲愍同情;但佛教化眾生切主要對象,還是人間。
因為六道眾生中,天道太樂,忙於享福,不肯修行;地獄太苦,無法修行;畜道太蠢,不懂修行;
唯有人道苦樂交參,容易激發道心;況人的德性、智力、毅力,都特別強,
在佛陀慈悲方便引導之下,一定可以啟發靈性,引生智慧,悟解真理,如法修行。結果,
必然突破煩惱,轉凡入聖,覺悟成佛。所以,十方諸佛,皆選擇人間,成等正覺。
特別是釋迦如來,自從久遠劫成佛已來,一直在娑婆世界,
深入人間,教化眾生,不但降生於人間,長大於人間,出家修行,覺悟成佛,轉法*,入涅槃,
都在人間。還有,佛的教法,雖有三乘、五乘之別,卻以人乘為根本。學佛的人,
先從人乘的五戒十善法修起,保持人身不失,然後乘上品十善業上生天界,
乘四諦十二因緣的無漏業,超越三界,證阿羅漢道。
乘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大乘業因,入菩薩地,證菩提果,圓成佛道。故佛道的成功,
是基於人道的發心與修證。

太虛大師說:「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實義。」我等何幸,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誠應把握現實的生命,承受佛陀的啟示,鑽研人生的真諦,
發展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以佛法來淨化身心,淨化世界,建立人間淨土,成就真理生命。
然後,負起人生的責任與使命,為眾生、為社會、為世界人類而努力。否則,
捨佛法之門而不由,長期飄泊生死苦海,生生不已,苦惱無盡,何止辜負佛陀降生人間的初衷,
同時浪費自己的生命,枉來人間跑一躺。未悉各位以為然否?最後恭祝各位,福壽無量。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09-07-29 00:52 |
wclxxx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3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我好喜歡這段話---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誠應把握現實的生命,承受佛陀的啟示,鑽研人生的真諦,
發展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以佛法來淨化身心,淨化世界,建立人間淨土,成就真理生命。
然後,負起人生的責任與使命,為眾生、為社會、為世界人類而努力。否則,
捨佛法之門而不由,長期飄泊生死苦海,生生不已,苦惱無盡,何止辜負佛陀降生人間的初衷,
同時浪費自己的生命,枉來人間跑一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9-07-30 09:4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0148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