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283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beyond1024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 赤壁用兵的損益評估
說到赤壁鏖兵,曹操兵敗的因素很多,眾家各有解讀,但有一派認為,命也運也,非戰之罪。例如注《三國志》的裴松之在<賈詡傳>的注裡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因為天降疾疫,折損曹軍戰力;天助凱風(東南風),焚毀了曹軍船艦。因此裴先生嘆說「天實為之,豈人事哉?」

  既然天不我與,曹操急於東下伐吳,也就不能說是失算了。裴松之接著用「非算失也」為曹操解套。果真如此,周瑜、諸葛亮對於退敵之自信,也就變得浮誇不實,對於敵情的研判,也變得誤差失準。然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曹軍來攻,聲勢雖然浩大,卻不盡然必勝。在周瑜眼中,曹軍不但贏不了,甚且將大敗。為什麼?

周瑜、孔明的看法

周瑜認為,曹操有幾點致命傷:

1.腹背受敵:北方尚未平定,馬超、韓遂駐兵於函谷關以西,成為曹操後患。

2.捨長就短:北方的曹操捨棄擅長的騎兵,改用船艦,和生長在水鄉的江東人作戰,這叫捨長就短。

3.後勤不足:當時天候嚴寒,戰馬缺乏草料。

4.水土不服:來自中原的北方大軍,乍來到江南這江湖地區,不服水土,必生疾疫。

  然而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輸人不輸陣,光是聲勢就夠嚇人了。

  只有周瑜看穿曹操紙老虎的面目,他分析說:「諸位只聽曹操信中說有水、陸八十萬大軍,就驚恐萬分,卻不去探究其中虛實,而主張投降,太不像話。實際計算,曹操軍隊頂多十五六萬,而且長期征戰,疲憊不堪。而新接收的劉表部隊,至多七八萬人,但心懷猜疑,不盡然支持曹操。」

  換句話說,曹操的大軍人數是灌水過的,頂多打個三折,二十多萬。就算加起來有二十餘萬,比孫、劉聯軍要多,但士卒疲憊,人心未附,周瑜頗為自負的說:「我只要五萬精兵,就足以制服敵軍。」

  周瑜的說辭獲得孫權的認同,事後也證明周瑜的研判正確。疫病決非從天而降,而是水土不服必然的副作用,如1895年日軍攻打台灣之初,也飽受瘧疾之苦,何來天意之說?

  周瑜的意見,孫權應該不陌生,稍早之前,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向孫權提出策略聯盟的要求時,也如是說。諸葛亮並引用《孫子兵法》一句「必蹶上將軍」說,據傳曹操追擊劉備時,輕騎兵日夜奔馳三百餘里,來到江南已如強弩之末,犯了兵法大忌。

  「必蹶上將軍」是什麼意思呢?兵聖孫武固然強調速度的重要,但古代作戰以一日三十里為常態,強行軍的結果,只會疲憊不堪,耗損戰力。行軍百里,全軍覆沒,行軍五十里,前軍潰敗。

  速度,有時是利基,有時利空。從正面來說,是乘勝追擊,一股作氣;從負面來看,卻是兵乏馬困,欲速不達。曹軍發動快攻,會是哪種結果,端視於孫權的戰力,以及孫、劉是否聯盟。曹軍內部大都判定,孫權必然殺了來奔的劉備,孫權兵力單薄,將在短時間內瓦解。沒想到諸葛亮的三寸不爛之舌,和魯肅的戰略眼光,竟促成孫、劉的兵力二合一。

程昱、賈詡的看法

  曹營不是每個人都如此樂觀。例如程昱,就研判孫權勢單力溥,一定會引進劉備的力量,化敵我矛盾為合作連橫;策士賈詡更持緊急剎車的論調,建議曹操善用荊州的富饒,安撫百姓,加緊生產,屆時不必動兵,孫權自己會來歸附。

  清朝學者顧千里認為,賈詡不便直接潑曹操冷水,所以只提出建設荊州的論點,而未直言曹軍無法併吞孫、劉。但這麼儒家,這麼穩紮穩打,這麼長遠的計畫,豈是當時意氣風發的曹操所能接受的?

  破袁紹,奪荊州,曹操威名遠揚,也許被勝利沖昏了頭,很難想到失敗的後果,損益評估,過度樂觀,不料火燒赤壁,大敗而逃。從此天下三分,曹操一統大業,益加困難。

  成功,是失敗之母。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1-11 01:5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827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