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修行][讨论] 将心灵填满欢喜
修行过程很多人往往是一时诚心与明理,却不知道时时刻刻要护持我们这颗纯真的心。想想我们在佛堂听道时 ,能生出欢喜心,但一离开佛堂,世俗心、世俗情、贪嗔痴等都来了,那就失去中道,有违修行原则。 惠能大师云:「若不思万法,性如本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意指:心不去攀缘、思量一切万有的法界,则本性面对一切尘境才能不染不着。因心念一动有了善恶、对待,才产生变化。 「起菩提心─自心即成菩萨境界;起不平心─自心即成邪魔境界。」此即所谓:相由心生,心亦可变相。心可以让你成就菩萨,亦可变为魔鬼,端看我们如何去掌控这颗心。 ◎故把心放空,心灵才能填满。修行其实就是要「放下心中杂思妄想,使心无念,没有烦恼心。」此即是金刚经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正做到「打破虚幻与执着,才能随缘示现真心。」 1.想想山崩、下雨、台风,所流入大海的水是清是浊?同理:人在生气、无明时,「尽量少开口,少管闲事。」 2.人生难免有挫折、有磨炼,但就是不能让情绪起伏,当负面情绪一起,道就不用修了。 ◎修行常言:「对境无心。」即是面对一切尘境要不染不着。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一切事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也只是听到,在心境不留一丝善恶、分别的执着。要知道,过去古往圣贤所追求的,其实就是这样的平凡。」 1.「对境有心」就会产生善恶、分别,进一步就会执着好与坏,合意的就想占有,不合意的就会排斥,如此患得患失,烦恼自然就来。 2.修行唯有护持你的心、坚固你的心,才能增一分定力、增一分清明,自然就会少一分的烦恼挂碍。
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意指:广发菩提道心,欲坚持到最后,就必须透过自性妙智慧,护持我们这颗心,当妄心起时,用智慧去调伏它。 ◎要知道修行本很平常,千万不要为一些芝麻小事烦心,把心中包袱放下,让心放空,你会发现原来天地是如此的宽广、澄静,同理心境上「一无所有,无牵无挂」,内心世界才能清净自在。 ◎禅宗云:「要照顾脚下。」意指:收起纷乱的思绪,心静了才知修行正确路。 同理金刚经第一分法会因由分有云:「收衣钵,洗足已。」 1.收衣钵─放下万缘,心无挂碍→动时渡化众生,静时回复清净本心。 2.洗足已─去除尘缘,清净身业→暗示「收脚洗手」断除六贼,自性作主。
大学篇─明明德,即是先去除一切烦恼、挂碍、杂思妄想,心地才会放光明。 ◎修道常言:「道:不在言语、文字,仅藏于心的深处。」修行是否开悟,关键在于多用心、多体悟、多付出,想想修道几十年了是「徒增道龄呢?」还是「真有道行?」 ◎要知道: 1.佛法无量无边,但能让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没几个字,即是─护持真心,莫受污染。 2.法门虽多,但能真正契入本心、产生智慧也没几个字,即是─愈清静、愈单纯、愈好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