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於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絕齊從秦,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代價。楚懷王貪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國拒不交付。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而回。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向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鬥,後與齊國爭鬥。公元28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佔七十餘城。齊湣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齊國的強國地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向大發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從此,中國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採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鍊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
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係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層層控制的統治體系,並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的統一,為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