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vemychat
|
分享:
x0
|
《五经》的用途
问现代人《五经》是那五本经典,答案很快就会出来—《诗》、《书》、《易》、《礼》、《春秋》,可是如果问《五经》是拿来作什么的,或许就不是很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了。有趣的是,即便是中文、历史、哲学等系的学生,说出的答案也是极为割裂的方式,诸如《春秋》为史学、哲学;《诗》为文学、社会学;《书》是政府公文的集成;《礼》是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易》则是「经」属占卜、「传」属哲学等等。这样子的说法,就现代学术的角度而言,绝对没错,可是一落到中国古代官方学术的角度来看,就未免有搔不着痒处的感觉了。
《五经》之学由汉代直到宋代,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作为官方学术的必然成份。如果说,官方对于《五经》的重视来自于某些特定的意义,则这意义必然是来自于全体,绝非来自于片面或割裂。而这整体意义是什么呢?基本上来说,可分为二个方向来谈,一个是统治者对国家组织神圣性的拥护,一个则是知识份子对淑世理念的执着。
对统治者而言,《五经》的存在,是为了标举国家的神圣性。就表象而言,一个国家的组成,来自于军事与经济二种力量的结合,以刚柔并济的方式遂行统治者权力的展现。但过于依靠此二种力量,只会造成中央政府的暴起暴落,这也就是秦帝国与隋帝国享国短暂的根本原因。《五经》,便是在军事、经济掌控了现实生活之外,进一步操作人民意识的作法,套句现代的说法,即是「思想教育」。帝王对《五经》有多少认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五经》透显出来对统治者倚重的思考倾向。
对知识份子而言,《五经》的存在,与其说是一门深刻的哲学,不如说是一个「超重量级的图腾」。对知识份子来说,帝王对《五经》的「操作」,适足以开放出一个能够自由陈述理念的空间,作为重新诠释的对象,才是《五经》迄立于学术文化圈中最大的原因。因而,在《五经》系统中,「经」反而成为配角,真正的主角在「传」、「序」上头。诸如《春秋》三传的历史批判理念(褒、贬)、〈毛诗序〉的社会批判模式(美、刺)、〈尚书大传〉中令人生惧的神秘体系(阴阳、灾异) 以及《易.十翼》中所建立的天人泛同的格局,这些思想事实上早已超出了原本《五经》中「经」的范围,而是当代知识份子为了发抒自身理想重行诠释而出的国家、社会观。
就古代中国官学的立场而言,《五经》的地位,其实就是一种思想武器,就如同西方民主高喊的「自由、平等、博爱」或是共产主义高举的「无产阶级专政」,在实质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意义,却是统治者与知识份子之间既对抗又合作的重要媒介。所不同的是,当《五经》作为一套帝王与知识份子共同的政治信仰对象时,所衍生的「诠释之学」,正是千年来中国政治思想中的精华,绝非单纯地以「误读」、「扭曲」等负面字眼所能一笔划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