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進修/報導】
中藥不一定得用吃的、喝的才行,透過皮膚的吸收,有時也可收到很好的療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內科醫師楊素卿表示,中醫外治法是將藥物外用於體表,透過皮膚等器官的吸收,藥力進入經絡系統,調和氣血而散布全身,進而達到提高免疫力及治病的效果。一來投藥簡單,二來中藥未經腎臟及肝臟等臟器的吸收,副作用較少,臨床常用在皮膚科、痠痛科及婦科等,對老幼虛弱病患來說,尤為適合。
在治療高血壓方面,可選鉤藤、桑葉、菊花、夏枯草及石決明等藥材,先加水煎石決明20分鐘,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取液,可採先薰再溫泡的方式來治療。一劑藥材可用2~3次。
若常有四肢關節疼痛及骨刺等不適症狀,可選取伸筋草、透骨草、當歸、威靈仙、皂刺及粗鹽等藥材,加適量水煎成湯汁,取湯薰泡患部,可收疏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疼痛。
若有四肢冰涼的毛病,雞血藤、鎖陽、川牛膝及制附片,加適量水煎煮成湯,浸泡手腳四肢,即可改善不適症狀。另在失眠部分,可取川芎、炒棗仁、合歡皮、鉤藤、陳皮、薄荷及磁石等藥材,加適量水煎煮成湯汁,每晚睡前一小時取湯汁泡腳,每次15~30分鐘即可。
如果有皮膚搔癢不適情形,取蛇床子、地膚子、白蒺藜、苦參根及白蘚皮等藥材,加水煎成湯汁後,可薰蒸,也可泡澡,而收清熱燥濕之效,緩解搔癢症狀。
【2006/07/18 民生報】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6/7/18/NE...3409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