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聰明】
隨著醫學發展,西醫在治療心絞痛上雖已居於主導地位,然而,注重整體治療、辨證施治的中醫療法,在治療心絞痛方面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心絞痛主要是冠狀動脈狹窄,氣血循環不暢,導致心血管阻塞及心肌壞死,中醫學屬胸痺,厥心痛,真心痛等範疇。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生胸骨後或心前區絞痛,疼痛上達左肩、臂及頸部,伴有胸悶、頭暈、煩躁、心悸、出冷汗、面色蒼白,甚至暈厥等現象。
中醫認為,心絞痛的原因是心脾腎虧損、過食膏梁厚味、七情內傷、勞累、擾思過度及寒邪侵襲等多種因素,引起心血瘀阻,血液循環不足所致。中醫診斷心絞痛大致分為四類:
「心脈痺阻」型:它是心絞痛或心肌梗塞中最常見的證型,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淤血停滯、心絡阻塞」所致。常因緊張生氣、遭受強大壓力或過度勞動後出現胸悶、心絞痛症狀,尤其容易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採行氣活血,逐瘀通絡中藥。
「痰濁瘀阻」型:往往發生在體型過於肥胖患者,大吃大喝後會發生心絞痛,且常併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現象,跑幾步就氣喘如牛,經常有頸部緊,手足末端麻木感,日後發生心梗塞,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可用「燥濕豁痰」中藥。
「寒凝心脈」型:通常出現在容易畏寒、手足冰冷體質,患者多在冬天寒流來襲或半夜發生心絞痛,中醫認為是「陽氣不足,陰氣過盛」的表現,可用溫陽散寒中藥。
「氣陰兩虛」型:多屬氣虛陰血不足導致,遇勞累病情加重,常見於: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急性病發生後的恢復期及伴有高血壓症狀者,在中醫辨證均屬此一纇型,治療採補氣滋養陰血。
中醫臨床觀察,若心臟供血出問題,就如同水管裡沒有水,或水量不足,即使更換水管或水龍頭都無補於事,需從益氣活血方向著手,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
中醫的補心益氣法,可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活血化瘀法可溶解冠狀動脈血栓,降低血液黏稠度,讓「心氣足,心血通」,心絞痛的症狀就會好轉。
中醫臨床上,施以補氣通血的方劑「通脈飲」為主劑,來打通阻塞或部分淤阻血管,若用藥得宜,中醫是可以有效改善,防止手術後心血管再度阻塞。但是,當心肌梗塞急性發作時,尋求西醫治療較能避免危險;出院後的心絞痛預防或心肌梗塞復原調養,選擇中醫療法較可發揮逐瘀通絡,補氣養血的特長。
病患除了耐心服藥調養,切忌情緒過度激動,避免受寒、少食多餐、少吃高脂肪食物,保持適當運動,才能遠離心肌梗塞的威脅。(作者為台灣醫藥交流協會理事長、執業中醫師)
【2006/07/18 民生報】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6/7/18/N...4089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