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479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chenche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32 鮮花 x90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其他] 中暑與熱病的預防及處置

中暑與熱病的預防及處置
海島慣有的潮溼與悶熱,使得人體藉由排汗蒸發來散熱的功能減低,惟有機警地早期診斷和積極處理,才有可能在野外救活一個中暑的患者。

不容輕忽的潛在威脅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夏季常會出現攝氏三十四、五度以上的高溫,此時,不論是在平地、郊山、或因水源限制而不得不減少水分攝取的縱走活動時,〝熱病〞是不容輕忽的潛在威脅。

三種常見的熱病與特徵

熱抽筋( heat cramps)

患者的排汗功能正常,但體液中的鹽分失衡,造成肌肉痙攣(抽筋)的現象,稱為熱抽筋。患者的肌肉會抽筋疼痛,可能會覺得虛弱,但意識很清楚,中心體溫不會升高。

熱暈厥( heat syncope)

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所發生的暈厥現象稱之。可能的原因有:過度流汗、 久站、皮表微血管因炎熱擴張等因素,使得腦部血液灌流不足,因而發生暈厥現象。

熱痙攣與熱暈厥,雖然並未包含有體溫調節中樞障礙,但是因為和中暑的促發環境因子相近,仍應對其保持警覺、妥善處置,以免中暑隨之發生。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與中暑(heatstroke)

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過度地產熱及發汗,最後因超過體溫調節中樞代償機制的負荷,使體溫急劇上升,而引發多重器官的衰竭和死亡;熱衰竭和中暑分別代表了這個病程中較早期和較晚期的變化。早期的症狀包括疲憊、虛弱、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步態不穩及失去方向感、然後是肌張力喪失,有時會有痙攣( convulsion )現象及昏迷;如果中心體溫超過攝氏四十一度,則死亡率非常高。

預防熱病四大要訣

一、登山活動前的調適( acclimatization)

在夏季登山活動前至少 10 天,離開冷氣房做一些戶外的體能訓練,幫助身體調適。

二、攝取足夠的水份和鹽份

脫水是促發熱病的危險因子,可用尿液的排放量和顏色做為指標。大量飲水時,可加入食鹽、酸梅或運動飲料。

三、穿著淡色、寬鬆且吸汗的衣服

淡色衣物可反射陽光、減少吸收紅外線為熱能,寬鬆則利於讓溼熱的空氣流走。

四、減少熱暴露,增加熱排除

試著將暴露於高溫或缺水的路線排在清早或傍晚通行,而中午時則尋找蔭涼處暫歇;如果遇到山泉溪澗,不要忘了洗把臉。

中暑與熱病的三個處置步驟

第一步、初步反應

如果患者意識清楚,即刻尋找蔭涼處予以冰涼飲水;如果患者意識不清或生命徵象不穩(不要忘了 ABC ),應立即開始急救,並著手準備降低體溫。

第二步、降低體溫

將患者移到蔭涼通風處,如果一旁有溪流或湖泊,立即讓患者泡在冷水中;如果不可得,則使用冰敷袋或沾溼的毛巾置於頸部、胸口、腋下或腹股溝,並輔以搧風;同時監測體溫,一旦中心體溫降到攝氏三十九度以下,應同時按摩四肢,使末稍血液流到中樞去和較熱的血液交換。

第三步、對外求援與後送

中暑的病人常合併腦神經系統、心臟、腎臟、肝臟等多重器官的損傷,如果患者發生意識障礙或生命徵象不穩時,不論急救結果如何,應同時對外求援。

以上文章轉自 http://trail.forest.gov.tw/eClass/medecine_03.ht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6-06-11 09:48 |
Ivon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個人商品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驗證會員
級別: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38 鮮花 x1423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攝取足夠的水份和鹽份

脫水是促發熱病的危險因子,可用尿液的排放量和顏色做為指標。大量飲水時,可加入食鹽、酸梅或運動飲料。


為什麼要增加水份及鹽份
因為會流汗會有鹽份
但是如果沒有增加水及鹽份
會變成拖水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政府網際 | Posted:2006-06-12 10:5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816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