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n
|
分享:
▼
x4
|
[登山][其他] 野外求生 蜂的探讨
近来报纸常常刊载,某地又有登山客被蜂螫死之新闻;尤以台北县登山会纵走南3段在最后一日,群体被蜂攻击,更造成1死6重伤之惨剧;6重伤中有3位被叮了100多处,己连换了3次的血,却仍无法脱离险境,后果真无法想像。藉此机会,搜集探讨蜂的资料;期能让登山的山友,平时应加注意并了解蜂的习性,能运用在登山之时,降低被蜂螫所造成的任何伤害。
根据台北荣民总医院毒药谘询中心的统计,所有动物园咬伤中发生最频繁者,即为蜂螫伤。在台湾,曾发生多起虎头蜂(胡蜂)螫伤致死的事件,经过媒体的报导,格外引人注意。但事实上,蜜蜂和胡蜂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及中毒反应,绝大多数蜂螫致死者,都是因发生严重过敏休克而致死。多数蜂螫伤只产生局部反应,少数会出现严重中毒及过敏反应。少数会出现严重中毒及过敏反应。而早期致死者多半因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而死,其中大多数发生于前15分钟之内,由于蜂螫致过敏性休克死亡,多在送达医院前即发生。因此,在美国建议一般养蜂及郊游、登山者,最好随身带有治疗过敏性休克的特别装备,如Ana-Kit或Epi-Pen(内含治疗过敏性休克最重要的药物—肾上腺素,只要用手轻轻一按,药物很快即可进入体内)以备不时之需。
蜂藉着尾部的螫针将毒液注入攻击的动物,胡蜂螫人时螫针不会被拉出,可连续叮人;而蜜蜂螫人时螫针会被拉出留在病人伤口上,同时毒液囊也会被一并拉出。螫针及毒液囊在离开蜜蜂尾部后,仍可继续抽动30-60分钟,不断地放出毒液。因此,如发现伤口上有刺针,应将其除去,以防止毒液继续进入体内。除去的方法,可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轻轻的将刺及毒液囊刮除,不要用手去压挤,以免注入更多的毒液。
《蜂的特性》 1.每年-9-11月为虎头蜂幼蜂成蛹的时节,警戒性及攻击性最强。 2.每年5-8月虽为花季采花季节,但因属台风与雨季,气候因素及食物不稳定,故攻击性较性。
《事前防范》 1.听到或看到巡逻蜂后尽速静静 远离。 2.避穿虎头蜂喜欢的鲜明颜色。 3.不可以擦香水。 4.穿长袖长裤的衣服上山。 5.水果剩余物应以塑胶袋包装。 6.养成登山带帽子的习惯。 7.登山时请带上手套。
《遇到蜂时》 1.如遇蜂攻击时,请速告知队友。 2.遇蜂攻击时,请速顺风逃离现场。 3.请优先保护头部。 4.尽可能四处分散。 5.请就近躲入草丛掩护。 6.待蜂离开后,速离现场。
蜂螫后,大多数只产生局部反应,少数会出现严重中毒及过敏反应,一般可将其症状分为: 一、局部反应:局部红、肿、热、痛或有轻度搔痒。
二、毒性症状:一般超过十个以上的蜂螫比较会产生毒性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肠骨道症状,吞咽困难、抽搐、神智不清等神经症状,以及发烧、全身水肿、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
三、过敏反应:只要一只叮咬,不管大蜂、小蜂螫伤,都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一般有过敏体质的人,更容易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主要症状包括干咳、喉咙或胸部有紧缩的感觉、眼及浮肿、发痒、全身荨麻疹、呼吸困难、脸色发白或发青、有快死掉的感觉,血压下降、昏迷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症状,经常在蜂螫后2-3分钟就产生,而致死多半于前15分钟之内发生。若先前有被蜂螫的记录,下次如再被螯到,有35-60%的机会会造成过敏性休克。
四、延迟性过敏反应:一般在蜂螫后10-14天产生,可单独出现,也可先经过一段较轻的急行性过敏反应之后再发生。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烧、淋巴结肿大、关节痛、皮肤起疹、头痛及全身无力等。
预防胜于治疗,对蜂螫过的症状,通常一次比一次严重,因此对蜂螫过敏的人,应特别小心避免被蜂螯到。
请各位登山的山友,平时养成登山之好习惯。如穿长衣裤、带帽子、小背包、内带矿泉水、零食、御寒衣物、手电筒、手套、雨衣(是防雨淋湿外,亦是防寒风、防蜂螫最好物品)、个人医药等。使能快快乐乐出门,平平安安回家。祝福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