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就從徐州的漢文化“三絕”說起。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漢高祖劉邦高唱著悲壯的《大風歌》從這片土地走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自漢至今,彭城歷經滄海桑田之變,歷史文化遺存豐厚。徐州漢畫像石同蘇州明清園林、南京六朝石刻並稱為“江蘇三寶”。徐州漢墓、 漢畫像石、漢兵馬俑被稱為漢代文化“三絕”。
一絕:漢墓
目前在徐州市已被发掘的汉墓主要有三座,这就是龟山汉墓、狮子山楚王陵和北洞山汉墓。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九里区境内的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的夫妻墓。该墓于是1981年被当地群众开山采石首次发现。1985年征集了该墓出土的刘注龟钮银印,从而确定了墓主人的身分。
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其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结构奇特,独树一帜。该墓出土的不少文物是国内考古首次发现,极富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该墓于是1994年12月被发现,1995年发掘时轰动全国,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北洞山汉墓信于徐州北10公里的铜山县茅村镇洞山村,于1986年9月至10月间发掘。根据出土文物分析,初步认定这是西汉初期的一座楚王陵,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漢墓外景
狹窄陰暗的墓道。
墓主夫人的棺槨
龟山汉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墓葬東西長83米,南北最寬處33米,總面積700餘平方米,幾乎將整個山體掏空。共有15間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的墓室,臥室、客廳、馬廄、廚房一應俱全,井然有序,儼然是一座宏偉的地下宮殿。南北兩條平行的甬道各長56米,嚴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有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南北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每條甬道有26塊重6-7噸的塞石封堵。此墓工程之浩大、雕琢之精細、氣勢之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獅子山楚王陵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位于其西側300米遠的漢 兵馬俑則象征著衛戍楚王陵的部隊。這座楚王陵鑿山為葬,結構奇特,工程浩 大,鑿石量高達5100立方米。墓中出土了各類珍貴文物近兩千餘件(套),有 金銀銅鐵玉石漆等質地。該墓的發掘被評為95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手,其 雄渾博大的漢代特色令後人贊嘆不已。
北洞山漢墓系西漢時期某楚王之墓,墓室結構奇特,藝術高超,是我國已挖掘出土石墓中最大的一個。該墓出土文物千餘件其中200餘件彩陶俑,造型美觀,色彩豔麗為國內罕見。它也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第一依照墓主人生前生活方式建造的帝王墓宅,堪稱地下宮殿,1996年11月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絕:漢畫像石
漢畫像石是漢代(BC206-AD220年)人們刻劃在墓室、祠堂上帶有鮮明主題的裝飾石刻畫。它生動地描繪了漢代社會的典章制壓、衣食住行、神話故事;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生活的依戀、死後的傺;展示了兩千年前人們高超的藝術水準;再現了漢代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文明。漢畫像石是漢代文化最有代表的藝術作品,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是收藏、陳列、研究漢畫像石的專題性博物館。佔地1萬平方米,收藏珍品漢畫像石350餘塊,由當代藝術大師李可染先生題寫館牌,于1989年10月1日建成開放。
徐州漢畫像石題材廣博、內容豐富,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有車馬出行、對博比武、舞樂雜技、迎賓待客、庖廚宴飲、建築人物、男耕女織等;反映神話故事的內容有伏羲、女媧、炎帝、黃帝、東王公、西王母、日中金烏、月中玉兔等,表示祥瑞吉祥的圖案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九尾狐、二龍穿璧、十字穿環等。徐州漢畫像石中的牛耕圖、紡織圖、九仕圖、迎賓圖、百戲圖及八米長卷押囚圖,堪稱藝術珍品、鎮館之寶。
徐州漢畫像石雕刻渾身有力、畫風質樸簡潔,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雕刻技法有陰線刻、淺浮雕兩種。線刻細膩真切,有陰柔之麗,浮雕渾雄蒼健,有陽剛之美。陰柔陽剛,體現了中國傳統美的基本要素。徐州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是構圖緊密、誇張得體、以形傳神,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
徐州漢畫像石豐富的內容,真實地再現了漢代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各個方面;精美的雕刻,使它在中國美術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參觀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猶如置身于瑰麗的歷史畫廊之中,能給您帶來知識的啟迪,藝術的享受。
漢畫像石館外景
伏儀女媧
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