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68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文章表情[小說][分享]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詹桂英)

——讀《相約星期二》

  古語云:人有德於我,不可忘;人有負於我,不可不忘。謹以此文,向生命旅程中給予我精神救助的父親和不相識的莫里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與最誠摯的謝意。--作者


作者:集美中學語文組詹桂英

  閱讀《相約星期二》時,父親重病在床。病房在住院部八樓,父親的床鄰著門,對著窗,有充足的光線,也有一片蔚藍的天。父親的情緒始終平靜。不平靜的是我們,自得知父親患了絕症,不久于人世的消息之日起,一家人就沒少掉過眼淚。母親更是夜不成寐,雙眼紅腫,容顏憔悴。我強顏歡笑,故做平靜地陪伴著父親。每當夜深人靜,父親在睡夢中呻吟的時候,心痛不已而又無可奈何的我總會就著走廊的燈光,翻開《相約星期二》。書中的教授,作者米奇的老師,莫里施瓦茨也患了絕症,不久于人世。他與父親年齡相仿,心態相若。每天早晨醒來,教授會用醫生教的方法計算自己一分鐘的呼吸次數,從而判定自己的身體狀況。這樣做的時候,教授心態平靜。他知道大限的日子越來越近。他經常自問的一個問題是:“是今天嗎?我已經準備好了嗎?可以無悔無恨嗎?” 父親也許沒有教授的深刻,但他平和的言語,安詳的眼神,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的沉靜都在暗示著父親並不懼怕死亡,他坦然地接受了這一事實。

  正如米奇曾經難以接受和理解這種坦然一樣,我也一度感到了困惑。父親逝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沉浸在悲傷、焦慮與困惑中。父親住院期間的種種景象總在夢中反復出現。父親病室外的走廊總是坐滿了人,有本地的鄰里鄉親,也有外省的至親好友,人數之多,使病友們訝異。父親的三個侄兒在得知消息後的第二天,分別從雲南、安徽、深圳趕來。父親精神稍好時,就會小坐片刻,與探望者話家常。母親的一位同事,丈夫身體不好,父親總不忘叫母親時不時送一些補品過去。這位同事走後,父親轉身又對母親做了類似的交代。我的一位堂兄,家庭關係一度緊張,但夫妻倆與父親的感情卻極融洽。父親時常與他們夫妻分別通信,勸導他們包容與忍讓。當這位堂兄從雲南千里迢迢前來探視時,父親的第一句話就是:“家裏都好吧?”此時的父親似乎忘了自己是個生命垂危的病人。這些場景每每與教授患病時的場景重疊交叉,在我的腦中攪騰。米奇探望教授的時候,不斷地有電話打進來,他們中有教授的學生,同事,時事討論小組的夥伴,從前的舞伴,還有一些渴望得到教授指點與幫助的人們。不是慰問者缺心少肺,而是他們依舊強烈地從教授那裏感受到了力量與愛。

  “米奇,我可以把患病以來最大的體會告訴你嗎?”教授問。

  “是什麼?”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施愛于人,教授的一生是這樣做的。走訪同事,和朋友散步,與畢業的學生保持聯繫,給遠方的朋友寫信,制定一個叫綠屋的計畫,為貧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療,重病期間,只要有精神,他就口述回復那些來自各地的向他傾述痛苦與不幸的人們的信件。父親的一生也是這樣做的:幫助鄰里,協調同事,關愛幼輩,呵護子女,為電視報紙上不幸的人們傷感噓歎,在生命的末期,仍然不忘詢問和關愛他人。這就是教授與父親。儘管教授聲名遠播,而父親默默無聞,但“愛”使他們同樣高大。

  父親與教授常在我的夢中出現,他們有著同樣瘦削的面龐和有神的雙眸,面容柔和,聲音清晰而親切,他們總是問我:“你做錯事了嗎?”每當這時,我就從夢中驚醒,我沒有面對父親與教授的勇氣。在五年的工作時間裏,對同事,對長輩,我欠缺謙和的態度與應有的尊重。我吝嗇于關愛他人,常以工作忙解釋沒有及時給朋友回信的原因,又常常對別人交托的事情漫不經心,有時還自以為是,出言不遜。個性的利刺刺傷了別人,也刺傷了自己。緊張的人際關係困擾著我,折磨著我,令我焦慮不安。而長久依賴的父親,又匆匆離我而去。很長一段時間,我的情緒在穀底徘徊。我想我需要指引了,迫切的需要。也許父親與教授感知了我的需要。

  “你有沒有知心的朋友?”

  “你為社區貢獻過什麼嗎?”

  “你對自己心安理得嗎?”

  “你想不想做一個富有人情味的人?”

  面對教授的這些問題,我汗顏不已,就如同父親詢問“你多久沒給你的舍友掛電話了?”的時候一樣。

  “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可不幸的活著也同樣令人悲哀。”教授說。

  “如果我一如既往,我的一生將是不幸的。” 我說。

  教授頷首。

  父親與教授沒有離開我,他們以生命為代價挽救了我。

  西塞羅在對話體著作《論老年》中說:“一生像懷著戰鬥中那樣的心情,充滿著欲念、野心、好勝之心和敵對心情,並靠此度日,這樣有什麼價值?如果一個人追求學習和修養就像獲得食物為生一樣,那麼沒有什麼比閒暇的老年更令人快活了。”父親與教授都已步入了老年,愛的感情維繫了他們的一生,施愛於人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充實豐盈。對他們而言,死亡只是如同吃飯、睡覺一樣的必需,就象橄欖果成熟了就會從樹上掉落一樣。

  “怎麼能夠去準備死呢?”米奇問。

  “像佛教徒那樣,每天,放一隻小鳥在你的肩膀上問,‘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能生而無悔,死而無憾了?’”

  父親與教授已經告訴了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什麼是行囊中必備的物品。感謝父親!感謝教授!



  (本文相關資料)

【好書推薦】《相約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

作者﹕孫秀娟
--------------------------------------------------------------------------------

【大紀元10月6日訊】《相約星期二》記錄了著名專欄作家米奇.阿爾博姆(Mitch Albom) 的一段難忘經歷。米奇在離校十六年後﹐意外地得知一位曾經十分愛護他的老師--布蘭戴斯(Brandeis University) 大學社會學教授莫瑞.斯瓦茨(Morrie Schwartz) 身患絕症﹐米奇從底特律飛到波士頓近郊的牛頓市(Newton) 看望莫瑞。從此﹐莫瑞與米奇相約在每個星期二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會﹑寬容﹑人生的意義等話題﹐課程總共上了十四周﹐每個星期二﹐米奇都飛越七百英里來到莫瑞的病床前聆聽他的教導。莫瑞去世後﹐米奇將听課筆記整理出版﹐定名為《相約星期二》。本書一出版﹐立即引起全美的轟動﹐連續40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譯本出版後﹐也引起了中國各界的廣泛關注。

活著的葬禮

  莫瑞對很多問題都有深入的思考﹐例如在參加他同事的葬禮後﹐莫瑞很為他的同事惋惜﹐因為在葬禮上人們談起了那麼多美好的回憶﹐而他的同事卻聽不到。莫瑞別出心裁地選了個時間﹐邀請了很多親朋好友來參加自己的「活葬禮」﹐在葬禮上﹐莫瑞能親耳聽到人們對他說那麼多感人的話﹐莫瑞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笑﹐葬禮舉辦得非常地成功。

談論死亡

  莫瑞對死能坦然面對﹐他認為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境中﹐並沒有真正地在體驗世界﹐一直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而當人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看問題的眼光也就不同了。一旦人學會了怎樣去死﹐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就不會迷於名利之中﹐很多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就不再顯得那麼重要了﹐也許會讓出空間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他認為人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人滿足。

談論感情

  莫瑞不逃避感情﹐他強調要學會超脫。莫瑞所說的「超脫」並不是不投入到生活中去﹐而是要完全投入進去﹐要接受所有的感情﹐包括愛戀﹑疾病的痛苦﹑失去親人的悲傷﹐讓自己去感受這些經歷﹐充分地體驗﹐明白什麼是痛苦﹐什麼是悲傷後﹐然後才能徹底走出來。如果逃避這些感情﹐就永遠超脫不了﹐因為會始終心存恐懼﹐害怕痛苦﹐害怕悲傷﹐害怕愛必須承受的感情傷害﹐這就無法超脫出來。

談論婚姻

  現代很多人對婚姻感到困惑﹐有些年輕人要麼過於自私而無法和別人建立真誠的戀愛關係﹐要麼輕率地走進婚姻殿堂﹐然後幾個月後又匆匆地逃出來﹐似乎想掙脫某種義務的束縛﹐莫瑞對此感到遺憾。他認為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愛的關係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並沒有給予這種東西。莫瑞說﹐愛情和婚姻還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如果彼此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就會有麻煩。

談論衰老

  人們總希望自己變年輕﹐莫瑞強調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輕人﹐但問題是得接受現狀並能自得其樂。在他看來﹐衰老並不就是衰敗﹐而是成熟。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坏事﹐有其積極的一面﹐他說「人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就不會想回到從前去﹐只想往前走。」

談論寬容

  莫瑞對人對己都採取寬容態度﹐他強調要原諒別人﹐也要原諒自己﹐不要陷在遺憾的情緒中無法自拔﹐也不要猶豫﹐因為很多事一旦錯過就沒機會挽回。他說﹐記恨和固執都是毫無意義的﹐這些情緒讓他抱憾終身。

談論金錢

  很多人想擁有新汽車﹑更多財產﹐然後沾沾自喜地炫耀﹐莫瑞對此的解釋是這些人都渴望得到愛﹐但又得不到﹐於是就接受了這些替代品﹐期望通過這些物質上的滿足能得到感情回報﹐但是行不通﹐因為物質的東西永遠無法替代愛﹑善良﹑溫柔或朋友間的親情。

  莫瑞認為社會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它一遍又一遍地向人們灌輸﹕擁有得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我們反复地對別人這麼說﹐別人又反复地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

  莫瑞表示﹐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适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

最後的幽默

  莫瑞這個老人不簡單。即便在病魔纏身的痛苦時候﹐他還能談笑風生。談到死後火化﹐他對家人說:「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談到墓地時﹐學生說:「我會去﹐可再也听不見你說話了。」莫瑞笑答:「到時候﹐你說﹐我听。」

師生情深

  莫瑞教授所講述的人生哲理深入淺出﹐使人受益﹐而米奇和莫瑞之間的友情在當今社會也是稀有難得。米奇肯每週花錢﹑坐兩個多小時的飛機去探望病重的莫瑞﹐替莫瑞拍痰把尿﹐傾聽莫瑞的人生感悟﹐在當今「時間就是金錢」的年代實屬少有。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被電子郵件﹑電話所取代﹐人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中不知不覺地喪失了彼此親密﹑美好的情感交流﹐而米奇和莫瑞的忘年之交使人們再一次對人間真情產生了美好憧憬。

  莫瑞在生命最後時刻給自己的學生上了最後一課﹐也是最好的一課﹐他的墓誌銘上篆刻著「終身的教師」。

【心得感想】

人都要面對至親先走一步時傷感的心境這也是該學習的課題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1-25 20:19 |
Ivon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個人商品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驗證會員
級別: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38 鮮花 x1423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下面是引用adamlee9於2006-01-25 20:19發表的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詹桂英)

——讀《相約星期二》

  古語云:人有德於我,不可忘;人有負於我,不可不忘。謹以此文,向生命旅程中給予我精神救助的父親和不相識的莫里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與最誠摯的謝意。--作者
.......
我覺得很多東西只要理性
對自己也會比較好一點啦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10-10 14:5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8404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