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龄/国医董延龄诊所院长】
初冬季节,气温阴寒湿冷,又是异位性皮肤炎发作严重的时期。此病是一种相当顽固的体表疾患,常反覆发作,使患者数年或数十年,甚至终生活在奇痒难耐的痛苦深渊中。
异位性皮肤炎,中医以其发作的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名称:生在面部的称「面游风」、生在膝弯、肘弯的称「四弯风」,生在全身的称「风疹」……。虽然名称不同,但治法相似。
传统医学对于本病致病原因的看法有四:
{1}先天禀赋不良:患者的皮肤结构在母体内形成时,因欠缺某种营养,导致皮肤结构薄弱或异常,不耐外界的刺激,造成本病发病的基本因素,具有此种体质的人,一旦受到外界相应因素干扰时,即可导致发病或病情加重。
{2}湿热内蕴:孕妇在怀孕期间,过食海鲜,或牛羊肉等辛辣炙←食品,以致脾运不良,积湿生热,久之造成湿热内蕴,影响胎儿,构成发病基础原因。
{3}饮食不节:有些患儿失天营养偏差,体质素弱,尤其皮肤的结构薄弱,湿热代谢不良,皮起水泡或红肿,又后天饮食偏差,嗜吃海鲜或一些高热量食品,诱发本病。
{4}外邪侵袭:台湾为海岛型气候,冷热无常,一些皮肤结构不良的患者,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气温,使蕴于体内的体温及水湿不能适时的代谢,壅瘀皮肤而发病。
由此可知本病病因复杂,常是几种因素交叉综合而形成。
因此,在临床上必须结合病因、体质、辨症与辨病四个特点,才能获得根治。一般来说,下列三个类型最为多见。
{1}湿热内蕴型:皮肤损伤为边缘不清的红色←块,←块上有密集的小疹,或水泡,水泡破后有鲜红的糜烂伤口,有脂水渗出,脂水干燥后会结黄厚皮痂。皮损多发于头面、颈部或四肢。常伴有剧烈搔痒,若为小儿则哭闹不安,夜睡不宁,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口干、舌质红,六脉洪数。
{2}阴虚血燥型:皮肤损伤为边缘凹凸的淡红或暗红←块,表面粗糙干裂,或覆有灰白色糠←状白屑,多数患者皮损经久难愈,反覆搔抓,伤痕累累,常有血痂,伴有剧烈搔痒,患者心烦难安,口干不欲多饮,舌质红或暗红少津液,六脉沉细。
{3}脾虚湿盛型:皮肤损伤为边缘不清浅红←块,←上散布丘疹或水泡,或仅在皮肤密布水泡,水泡破后不易干,或湿答答地流出汁液,常伴有剧烈搔痒,患者夜难安眠,面色萎黄,精神欠佳,嗜卧,消化不良,或便软或稀溏,舌质淡或淡红,六脉滑或濡。
分型处方施治如下:湿热内蕴型:治疗宜清热、利湿、祛风为主,常用的处方为消风导赤散化裁。阴虚血燥型:治疗宜滋阴、养血、润燥为主,常用的处方为地黄饮子化裁。脾虚湿盛型:治疗宜健脾、祛湿、驱风为主,常用的处方为加减化湿汤。
上列三种类型,若伴发鼻过敏者可配合针灸治疗,取穴上星、印堂、迎香、合谷等穴;若伴发荨痲疹者可取穴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等穴。
另外,在服药期间绝大多数须忌吃鱼、虾、蟹、花枝、墨鱼等海味食品;亦有部分患者不可喝牛奶,吃鸡蛋;若为湿热或阴虚型患者,在服药期间或愈后短时期内勿吃煎烤、油炸等燥热性食品。
【2006/01/03 联合报】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6/1/3/N...0952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