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4907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uckhuck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原創]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談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要先回到當時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在當時,教育是貴族才能享受到的特權,因為孔子之前,奴隸社會的教育機構,是「家有塾,黨有序,術有庫,國有學」,這種塾、序、庠、學都是官辦學校,收教限於貴族子弟,目的是強化統治機器對勞動人民的統治權力。所謂: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

在貴族階級來看來,奴隸不過是會說話的工具,永遠被他們所奴役、支使,當然就不能收教奴隸階級的弟子。 而孔子是第一位提倡平民教育,把教育從貴族帶到平民之中,就是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意思是說,人無論貴賤、貧富、智愚、善惡,都是教育的對象。不要說那時是春秋末的封建時代,即使在今天,仍不能不承認,在教育上是一個十分偉大的觀念,在現實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百分之百做到,孔子也不例外。「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17.20) 。然而「有教無類」運用在教學、講授上,意謂教育應當隨所教者的智慧與性情、運用各類不同的方法,不應以一類方法為限。 也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這種方式的教學方法是十分自然的,學生的素質不盡相同,當然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教育每一位學生。學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和資質,都不一樣,所以「因材施教」就變成了「有教無類」的一種教學實行的原則。

  孔子這種因材施教的主張,可以分為二類:一為對於某類人的因材施教,二為對於某人的因材施教。先說對於某類人的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

從上述第一則所引的言論中,就可以知道,資質在中人以上的人,就可以教一些高深的道理,資質在中人以下的人,就不可以教一些高深的道理,以免事倍功半。至於中人,雖然孔子沒有說明,但是從文意就可以推知,中人應該教一些不過於高深也不過於卑淺的理論。從上述第二則所引的言論中,正好可以與第一則的相呼應,有中人以上的資質,可以談論一些高深的道理,卻沒有,正是「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就埋沒了好的人才,不是「失人」嗎?而沒有中人的資質,卻跟他長篇大論談論高深的道理,正是「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浪費了時間,不正是「失言」嗎?所以,一位好的老師,一定先要瞭解學生的資質,依學生的條件而教授道理。所以,依孔子所言,分為三類而教授道理。有教無類,從字面上的解釋,就是我對人,無分貧富、貴賤等的類別,都加以教育。就是教育的對像是不分類別的,但是不代表對不同類的人,就用同一種教育的方式,這就是因材施教。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一段話可知: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很注意觀察學生的秉性特徵,並重視依據秉性特徵採取不同的教導方法,就是「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是孔子從仁的觀念出發,直接體現了「仁者愛人」、「泛愛眾」的具體實踐。 從孔子的一句話可知: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只要「自行束脩以上」,通常都是來者不拒,無論身分地位、智愚年齡,或是國籍的不同,從來不會後悔。這為平民提供了一個「學而優則仕」的管道。打破了貴族階級的制度,也符合當時時代的潮流。特別是孔子的一些弟子,如顏回、子路、閔子騫、曾參等人,孔子把他們培育成為一流的人才。例如孔子的弟子冉雍(字仲弓)的父親,就是一個身份很卑賤的人,孔子不但照樣教育他,使他成為孔門十哲之一,而且怕一般人因為他的父親的關係瞧不起冉雍,特別替他辯護說:

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

這段話正是在說明冉雍的父親雖然不是很好,但是對於冉雍的前途,確沒有什麼阻礙。所以孔子對於學生的家世高低,是絲毫不加注意了。這正是說明瞭卑賤者的才智,並不會比高貴的人差,也鼓舞了當時的平民或地位低下的人。

  在論語上還有一個故事,更可以顯示孔子這種「有教無類」的偉大精神。當時有一鄉,名叫互鄉。這鄉的風俗,是非常鄙固的,一般人都不屑跟這一鄉的人談話,認為他們不會接受別人意見。有一天,互鄉的一個青年人,來求見孔子,孔子接見了他,一般學人對於孔子肯接見這個青年人,都有點不同意,孔子便對他們說: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絜己以進,與其絜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

這種與人為善的精神,更是一種大教育家所特有的「有教無類」的精神 。所以,後來「布衣鄉相」之局,實際上就是起源於教育的開放。他這種教育觀念,不但是後來學術平民化的開端,同時也是開自由民主共和的先鋒。

引用:
史義軍、張榮慶、孟建華《論語仁者無敵的62個智略》,臺北縣:正展出版公司,民國九十三年三月初版,頁268。
韋政通《孔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十月初版,頁219。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六月初版,頁287。
姚式川著《論語體認》,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初版,頁253
《孔子研究集》: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四十九年九月一日初版,頁407。
東方橋《讀論語的方法學》,臺北市:玄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三年七月二版,頁18。

[huckhuck] 擺了個POSE道:你、你、你沒我酷..
動作

[huckhuck] 擺了個POSE道:你、你、你沒我酷..
動作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2-22 19:0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551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