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975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milemax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大师奖 创作大师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 鲜花 x2861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文章表情 [转载]年终超薄相机采购特辑(上)
资料来源:   http://udn.com/NE...n.html   联合新闻
文章来源/《AV Choice视听玩家》11月号

2005年是全球第一台数位相机问世的第30周年,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款数位相机有多重吗?答案是,它足足有3.9公斤,需要16颗AA电池才能驱动;30年后,超薄型数位相机约100克重,外观更是迷人的不得了,连镜头都小得能和你躲猫猫。

1974年,服务于Kodak应用电子研究中心服务的工程师Steven Sasson设计出一部「电子手持式静态相机(Handheld Electronic Still Camera)」,隔年他做出第一个可使用的原型,重3.9公斤,使用16颗A3(AA)电池作为电源,可将影像储存在Phillips 300尺卡匣式录音带中,这个原型相机成功拍摄出历史上第一张的数位静态相片,解析度仅1万画素。当年这款电子手持式静态相机完全与「时尚」相关字眼绝缘,只是单纯的「设计」。30年后,科技狂潮几番消长,消费型数位相机已经与时尚、流行紧密结合,这一切想必都是1974年的柯达,以及设计师Steven Sasson无法预见的。

数位相机关键性设计历程
30年间,消费型数位相机历经多次设计与发想的急转弯。1995年,Casio推出第一部具有可旋转镜头、1.8吋彩色液晶萤幕的QV-10,不过很遗憾的,10年前的QV-10看起来又灰又土,活像个小砖块,还不够资格踏入时尚殿堂。

2001年,Fujifilm首度让数位相机有了不一样的功能,FinePix 50i可以当成音乐播放器使用,可惜耗电量相当惊人。数位相机真正迈入「哗众取宠」年代的契机,其实是由Toshiba所引爆,当时的PDR-T10虽是采用工业塑胶外壳,却选用讨喜的珍珠色系,机身正面可换式面板设计在后期还推出Hello Kitty组合,加上萤幕采用触控式设计,虽然没有光学变焦、拍照迟缓且画质略嫌不良,仍吸引了许多女性购买者买下她们的第一台数位相机。

2002年则是消费型数位相机成为流行商品的指标年代。除了可爱系的Toshiba PDR-T10,Casio也推出当时世界上最薄的数位相机Exilim EX-S1/M1,厚度仅11mm,重量只有86克。随后,Sony成功地以网路引爆流行,一封将Sony DSC-U10与寿司并列的e-mail,串连引爆视觉震撼,U10的寿司机封号自此不胫而走。不过当时的迷你小巧机种均无法突破画素与光学变焦的限制,仍无法真正撼动传统相机的影像地位。
Pentax推出三倍光学变焦、厚度仅20mm的Optio S之后,超薄型数位相机又迈入另外一个高度起飞期。Panasonic将以往使用在数位摄影机的防震技术引进消费型数位相机中,领先推出光学防手震的DMC-FX1。2003年还没有结束,Sony推出了厚度21mm、3倍光学变焦、2.5吋大萤幕的革新机种DSC-T1,T1的各项规格均非创新之举,独到之处在于能顺利统合各项最佳零件规格并成功商品化。T1带给Sony极大的收益,并荣登当时台湾数位相机市场的霸主。

潜望影像的本质
在500万画素镜头、2.5吋观景萤幕再加3倍光学变焦等严苛的条件下,T1仍能保持名片型轻盈体态的奥秘,其实得归功于「潜望式镜头(Folded-optics lens system)」的设计概念。一般数位相机的镜头组通常为前后水平式移动,也因此数位相机的镜头通常在开机后会「伸」出机身外,而潜望式镜头就像是潜艇上必备的潜望镜,可以上下伸缩,从水下伸到水面上观察外面的动静,潜望式镜头组就是采用这种上下垂直排列的方式,并且在顶端具有90度的反射镜片,让望远镜成功显像。这款镜头并非Sony所研发,早在2002年便已应用在Minolta的DiMAGE X机种中,并陆续推出多款机种,却因为无法突破300万画素,萤幕也局限在1.5吋,而没有受到太多注意,最后反而让Sony的T1将之发扬光大。

展望超薄型数位相机未来
Sony DSC-T1在超薄数位相机市场打下一方天地之后,后起之秀也随之出笼,下个月Olympus即将推出600万画素,以全新型号SP系列出发的SP700,配备3.0吋液晶萤幕,与Sanyo Xacti XPC-E6是同级新品。Sony旗下,外型如同手机般的M系列也即将推出M2,新的M2外型不再阳刚,变得较流线与女性化,准备与强调录影功能的Sanyo Xacti DMX-C6一别高下。韩国三星集团也不可小觑,以Samsung SDC-K50为例,除了能聆听MP3,还可以收看DMB数位电视,可一机多用!

靓萤幕Fujifilm FinePix Z1
Fujifilm FinePix Z1。(照片提供/AV Choice视听玩家)
FinePix Z1是Fujifilm第一款潜望式数位相机,在时尚优雅的外表下,其实满载高难度的技术设计。

精密设计与优雅时尚的均衡
对薄型机种来说,背板上的大尺寸萤幕与其他按钮群所需的开模孔会使外壳耐撞度变弱,因此Z1使用铝制外壳来提高硬度,并选择强化玻璃作为2.5吋液晶萤幕的材料,强度比Fujifilm旧款消费型数位相机的萤幕玻璃提高约35倍,大幅降低撞击破裂的可能性。

另外,左右两侧与背板采一体成形设计,两侧与背板交界处呈现优雅弧形,这个取法iPod镜面背板的设计,可增加1.7倍的外壳强度。强化机壳硬度的同时,Z1的质感并未稍有逊色,整体均以磨砂处理,触感相当舒适。有别于一般超薄机种采用上下推盖式开机,Z1改用左右推盖的开机法,可避免因外物碰撞而误开机盖的缺点。推开机盖,Z1只需0.6秒即可进入待机状态。

Z1的萤幕解析度为11.5万画素,并非相当突出,但实际使用时发觉,其萤幕预览效果颇为稳定,不论在艳阳、室内,甚至是夜景下拍摄,表现都没有太大落差,用它来预览晴天拍摄的影像时,效果更是迷人。

人性化预览介面
虽然大萤幕多少压缩到可摆放按钮的空间,不过其设计质感可不含糊,它采用精致的切换杆来切换录影与拍照状态,「T/W」焦距伸缩按钮的尺寸虽小,操作上却依然相当方便。拍照萤幕模式除了过去好用的构图辅助线,还多了辅助窗口功能,可以在拍照同时于萤幕右侧显示刚拍摄的三张照片,预览照片也可以利用「日期相片簿再生」功能,用日期直接索引。当夜间萤幕亮度不足时,可以按下十字方向控制钮上类似阳光的小符号按钮,萤幕立即大放光明,在在显示了Z1的贴心设计。目前国内正式代理商仅引进银、黑两色,想要红、蓝的艳丽搭配,只好忍受水货无保固的风险啰!
追踪系》Nikon CoolPix S3
Nikon CoolPix S3。(照片提供/AV Choice视听玩家)
Nikon CoolPix S3不仅开机只要1秒,拍摄600万高画素相片时,还可达到每秒连拍1.6张的高速。对彩度相当讲究的S3,在10群12枚的镜头组当中使用了两枚过去仅使用在高阶机种的ED防色散镜片,ED为Extra Low Dispersion缩写,这种镜片具有特殊镀膜,可以有效降低杂乱的光线反射,提高被摄物色调。

脸部优先自动对焦
Nikon S系列最为人称道的功能就是脸部优先自动对焦(Face-priority AF),这项技术能够自动侦测脸孔轮廓的形体,进而优先成为对焦点。不过这项功能得先进入「SCENE」选单中的「人像」模式,再选用选单中的「脸部优先AF」功能才能启动。功能启动后,别急着按快门,先举起相机面对模特儿,接着可以凭手感察觉相机正自动进行对焦,同时预览萤幕上还会出现红色框点,帮你拍出漂亮的人像照片,不过,此功能颇为耗电,使用者要特别留意。

全新动态补光功能(D-Lighting)
另外,如果在室内取景,在没有开启闪光灯的状态下,照片变得过于昏暗,别急着删除,S3具有全新动态补光(D-Lighting)功能,你可以在看图的预览模式中,针对想要修整的档案按下「OK」按钮,萤幕会出现「D-Lighting」的修正前与修正后的对照预览,原本昏暗的照片,在「D-Lighting」的校正下,变得清楚明亮许多。

BSS防震模式
在防震运用方面,Nikon数位相机普遍使用BSS(Best Shot Selector)技术,它并非光学技术,也不是电子防手震,而是一种相片筛选功能。BSS功能启动时,按下快门后,注意聆听,即可发现快门会连续作用两次,而S3会自动帮你挑出最清晰的一张影像,不过,当BSS功能启动时,闪光灯会无法使用。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2-01 10:12 |
tonyanan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0 鲜花 x15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感谢提供相机资讯..
该是时候淘汱我的古董机~FUJI的4700..了
表情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2-01 10:33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900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