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182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遙光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創作大師獎
頭銜:傳統中國文學網站站長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站長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文學散文
推文 x5 鮮花 x9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轉貼]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二期:論語開宗明義學而篇第一章意義析論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 第二期 1998/11/17
主題:論語開宗明義學而篇第一章意義析論

在孔子的論語中,雖然是語錄體的微言大義,但是,每一段話都是各具意義,首尾相銜而條理分明的!像是:「巧言令色,鮮矣仁。」、「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等等,話與話之間,莫不前後連貫,唯獨論語開宗明義學而篇第一章,兩句一組,意義似乎前後不連貫?

以下先來看看全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看來,這三句話似乎只是孔子的感慨之言,其實,這三段話有連貫性。以下是進一步的解析。

學習之後時常溫習,是一件喜悅的事情。為何會感到喜悅?那是因為「溫故而知新」。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領,不同的經歷也會有不同的神會,而這樣的溫習回顧,不僅再一次體會過去體會到的精義,而且,也使的過去的走馬看花因為智慧經驗的累積而豁然開朗,這樣的豁然,當然令人喜悅!再者,這個「學」並不單指「學習」而言,「學者,覺也。」以學習之後的領會再去做進一步的印證,更是「知行合一」的當下體證!是以,孔子在此要人不僅做到習誦而已,更重要的事要把學問納為己用,再以這樣的基礎輾轉求得更高深的領會,這「學」與「覺」的功夫,便在「知」與「行」中精進不已。

獨學而無友,不僅孤陋寡聞,在心靈上也難免慨然生寂。能得一二知友論學談道,學問交流的融貫,自不待而言;然而心靈上志同道合的喜悅,有時更勝實質上的收穫。要知道,孔子並非呆板固執的道學家,他的活潑靈動,常常不經意流露在對話中,在孔子曰:「何各言爾志?」時,孔子不也對曾點描述的境界嚮往不已嗎?學問的交流與增長固然重要,但如果心靈上能有相知相合、切磋琢磨的砥礪與慰藉,那會比單純的學問自勵,來的更有動力!所以,孔子言「有朋自遠方來」,多少也有「天涯若比鄰」的知交之感。

「名」向為世人所追求,古今皆同,唐代盛世尚有干投行卷之弊,更遑論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博學之不為人知,乃至孤芳自賞,難免抑鬱而慍!孔子在此揭示了有友論學固樂,卻也不要因人不知而氣鬱在心,廓然澄澈的面對學問,不墮入因學問高深所帶來的求用求仕,如此當能更坦然的待人處事,成為不忮不求的謙謙君子。瞧!這「有朋自遠方來」與「人不知而不慍」不正是一體兩面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亦然!求學問,求進步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喜悅,如果對入求學伴隨而來的「學障」,人就變成學問的工具了!

最後要提到「不亦」二字,「不亦」是種自然,是胸有是感,澎湃衝塞而發之於不得不發,不是有所為而為!這種自然不是很像孔子的「不忮不求」嗎?功行日久而忽廓然成焉,固有這樣喜悅喜樂,想來是非常真摯動人的!為學如此,待人如此,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Ps:感謝「有夏兄」對題目的針砭,使我的題目能定的更具體,在此說聲感謝!

撰文者:遙光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經過作者同意!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5-11-25 15:5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368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