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修行] 如何消除烦恼
佛教主张修行上最迫切的目标,就是「断烦恼」,所谓 「烦恼无尽誓愿断」。
因为烦恼是令人痛苦的,人遇到痛苦没有不抗拒的,所以一般人一碰上烦恼,就会把烦恼当做是一个对立的「敌人 」,不是急于「消灭」它,就是急于「逃避」它。
表面上看,只要你逃避它或消灭它,好像你就没事了。事实上「逃避」或「消灭」的念 头本身就是一种恐惧心理。绝大部分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人甚至于根 本不知道他自己到底在逃避什么,到底是要消灭什么。因为绝大部分的人往往还没有看清楚烦恼到底是什么,他的心已经先被恐惧烦恼的念头占据了。
这种恐惧的念头往往把烦恼的攻击力无限地予以膨胀。 对治烦恼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时间久了,不但容易疲劳,而且不会成功。
好比一个世俗的寓言,提到一个老和尚教一个小沙弥,说「女人是老虎」,这个小沙弥一直相信老和尚的话。直到有一天他跟老和尚下山去化缘,看见一个女人,就告诉他的师父说:「老虎真美丽! 」 这虽是一则寓言,却也说明了,逃避烦恼,或是把烦恼「丑化」、 「敌对化」,是禁不起现实的考验。
治烦恼的根本之道就是:「遮而不断」、「忍而不随」 。
任何的烦恼事实上都是缘起法,只要是缘起法,就有它本身一定的生态,因此,对治烦恼的根本之道,不是逃避它,也不是马上消灭它 ,而是耐烦地观察它的生态,从观察中生起对治的智慧,弄清楚你到 底要断什么烦恼。
烦恼终究是必须断的,但从菩萨道的修持上说,却不能急于去断它。
急于断烦恼的损失,可比喻为:「堕阿罗汉道中 ,与根败无异」
这个说法与《大般若经》完全一致。阿罗汉的智慧 只能「自度」而已,这从大乘佛教观点来看,走入阿罗汉道根本就是 一种「堕落」!为什么急于断烦恼会堕入阿罗汉道呢?
因为如果你急于断烦恼,那么你也许躲过了烦恼,但是你对烦恼缺乏认识,你根本 帮助不了其他有同样烦恼的众生,所以龙树主张,行菩萨道者不可急 于断烦恼。
但也有人质问,如果菩萨不断烦恼,又如何能够驾驭自己的贪瞋痴呢 ? 如果驾驭不了自己的贪瞋痴,菩萨道这一条路又如何走下去呢?
《 大智度论》有以下的回答:
「问曰:云何结使未断而能不随? 答曰:正思惟故,虽有烦恼而能不随。
复次,思惟观空,无常相故,虽有妙好五欲,不生诸结。
譬如国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无脂肥羊来,汝若不得者, 当与汝罪。大臣有智,系一大羊,以草谷好养;日以三狼而畏怖之, 羊虽得养,肥而无脂。牵羊与王,王遣人杀之,肥而无脂。王问:云 何得尔? 答以上事。菩萨亦如是,见无常、苦、空狼,令诸结使脂消 ,诸功德肉肥。」
菩萨面对烦恼而不受控制的第一种力量,来自「正思惟」,也就是「正确的决心」。
「正思惟」是魏晋时代的翻译,唐代的玄奘大师把它译为「正志」, 这是比较接近印度的原意。 一个人做事只要有「决心」,「决心」的力 量是非常大的。
在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中,「正见」之后,紧接着就 是「正思惟」,「正思惟」排在「八正道」的第二位,这是很有深意的 。
正思惟」的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就是「正念」。 「正念」就是专注于当下,因为你专注于当下,所以在这个当下,你的念头是分明的,当你不断地增强你的正念时,你那念念分明的功夫也跟着愈来愈强。
因此,正念本身就会形成一股很强的照明力量。所 以,要修持「不断烦恼而证菩提」的功夫,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 提醒自己「坚住正念」,这样,当我们面对烦恼时,「正思惟」与「 正念」可以同时起来,然后「正思惟」才有力量去反制烦恼。
强调「思惟观空无常」,这也是传统佛教常用的方法,因为「观空无常」,也能形成一道「忍而不随」的力量。
这好比你要驯服一头老虎,你既不想杀掉它,又怕它吃掉你,因此,比较安全的做法就是把老虎关在笼子里,然后观察它,熟悉它,甚至因为你熟悉了老虎的脾气,你还可能跟老虎做朋友。 观照的力量就是这个 笼子。当然,如果笼子的栅栏太单薄,也就是观照的功力不扎实,那 么,老虎还是关不住的。
还有一种力量可以支持菩萨面对烦恼「忍而不随」,就是菩萨的柔软心。
柔软心不但是来自一个人的福报,也来自禅定。如果你的心是柔软的,那么,即使是走在尖硬的石头路上,石头也是柔软的。
老子所 谓「柔能克刚」,决非虚言。与柔软心相反的,就是倔强的心、仇恨的心、计较的心、算计的心、不包容的心、不宽恕的心。从佛教「等流因果」的观点来看,有倔强的心就会常常让自己踢到石头,有仇恨 的心就必须在心头上永远拥抱你的敌人,有计较的心就会永远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有算计的心就会把生命的能量耗在起起伏伏的天平上, 有不包容的心就会觉得老是有人跟我过不去,有不宽恕的心就会让自 己永远睡在火坑上。
柔软心可以远离这一切的过失,也因此,无形中远离了很多烦恼。
在佛教的轮回思想中,轮回是痛苦的,包括佛陀在内,每一个人都想脱离轮回,那有 人还要故意去「造业」或「润业」而走入轮回呢?
答案是,菩萨有其无可救药的「悲心」,他永远不忍众生苦,因此,即使他本身具备了出离轮回的本事,他仍舍不得轮回中的芸芸众生。
因此,他必须以善巧方便力,来造作或滋润某些足以走入轮回的「业」,这样,他才能接近有缘众生。菩萨之所以要保留烦恼,之所以不急着断烦恼,这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断除烦恼,根本之道在:「菩萨断除诸不善, 乃至极微灭无余」
因为烦恼终究是要断的,但必须从「 遮而不断,忍而不随」这个路径来进行,烦恼才能彻底被根除。
当我们无力承担烦恼时,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生死世间」。
当我们照见烦恼实相本无自性的时候,烦恼已经烦不到我们了,恼不到我们 了,这个时候不管我们在那里,那里都是清净无碍的涅槃,这叫做「 是故能知诸法相,生死涅槃一无二。」
大乘佛教主张「不断烦恼而证菩提」的奥义,正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