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修行] 修行這條路
次第先掌握 修行第一步先掌握「道次第」。倘對次第無知,階次不明,就好比尋路的人不知道目標在哪裡?沒目的、沒方向則行事迷糊,就像人登上一棟高樓,竟不知為何而來,也不知自己現處於第幾層樓一樣,如此顢頇,縱猛下了畢生功力也易滋生過患。
其實從印度傳來的佛典,無論聲聞與大乘,都非常重視修習次第,當然中間各有傳承上的詳略偏重差別,但所謂次第行、次第學、次第證是存在的。
道次第不只是紙上談兵,它還保留在現在的南藏與藏傳佛教裡,許多僧眾和在家行者,都依循著這次第在行持,我們漢語系佛教圈裡,較欠缺這種次第學風和環境氣氛,可能是好簡的習性使然,不過,相信新一代漢語系佛教子弟會有覺醒和改善。
方法要清楚 掌握整體性的道次第後,接著對每一階段當下的「方法」也要清楚,尤其是一些看似小問題,卻極關鍵的細節問題。例如釋尊說:「先得法住,後得涅槃。」我們就應思惟什麼是法住智?如何能修證法住智?其方法如何?這是我們應該要清楚的。雖然經論中可得悉大概,但我們最好再依止一位(或以上)的大善知識學習實際操作,尤其深具經驗的「活」老師,方法不只是理論上的學習,經驗傳授也是非常可貴的!
心量須寬闊 第三、心量須寬闊。既然我們選擇走在「修行這條路」上,應該懂得開拓自己的胸襟與度量,以緣起觀察世間,凡事立足於對方立場去設想,心胸自然豁達大度起來。我覺得,修行人在佛教的悲智雙運影響下,也應該自然在他的品德操守上顯露出來。
記得《大智度論》中有說:白衣多因財起諍,沙門多因見起諍。南、北、藏傳佛教已成事實,各有特色地發展下去,且各有教化的領域範圍,也各有固定的追隨者,我們若不承認這一事實,仍似駝鳥心態不正視事實,或極「鼠肚雞腸」的容不下異己,天天花費在衣、食、住、藥上,盡在這些芝麻小事上計較你我,罔顧了人性,對佛教有什麼好處呢?省些吧,把精神力氣多用點在道業上、佛教上及眾生上會顯得更有意義。
萬事勿偏執 最後,萬事不要偏執,勿以「自我為中心」。偏執的人猶如一隻山豬掉進陷阱裡爬不出來,偏執的人容易動輒將其學問、個人偶像(精神領袖)或某一法門推向唯一化,如同陡立的峭壁難容異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偏執的人沒有這種雅量與需要。也許「唯一道路」的概念可行,但須辨別:它絕對不是條「唯一的死路」。
以上,是一番肺腑真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