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039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中医基础理论-气的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
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
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
澄《答人问性理》)。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
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之生,气之聚
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
「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
澄《答田副使第二书》)。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
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
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
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
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
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
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
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和社会)的根本
特性的最高概括,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自然界
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抽像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
态的学说相混淆。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永恒的,既不会陈旧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实践和科学
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但是,对具体科学的物质的概念、属性、结构和形态的认识,则是随着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着的。
  气作为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世界物质本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
是生成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它不是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一个抽像的、
一般的范畴。限于古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中国古代哲学对气的认识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朴
素直观的特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气体为模型,构想了气的聚散、絪缊、升降、振荡等运动
形式,把气又规定为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又成为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从而把自然
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并用。因此,气范畴具有抽像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
双重意义,此为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的重要特点之一。此外,气范畴是一种整体的本原性的
概念而不是结构性的物质概念,这又是其另一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学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的。及至近
代,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进,中国哲学气范畴的发展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色,气范
畴被赋予了近现代科学的说明与规定,视气为光、电、质点、原子、量子、场等,现代理论
物理学界更趋向以「场」释气。因此气由抽像的物质概念,越来越趋向于某种特定的具体存
在,其抽像性、普遍性的程度越来越低。其所包含着的抽像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
内在矛盾更加明显。这种变化反映在中医学中,气范畴的哲学功能不断地淡化,并倾向于被
阴阳五行学说取而代之。
  (二)气的医学含义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其宇宙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必然体现出中国古代
哲学气范畴的特点。中医学在阐述生命运动的规律时,往往是抽像的哲学概念和具体的科学
概念并用,注重整体生理功能的研究而忽视人体内部结构的探讨,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模糊
,性。
  中医学的气具有抽像的哲学范畴和具体的科学概念双重意义。在中医学气一元论中,气
作为哲学范畴的含义已如上述。作为医学科学中具体的科学的物质概念,在中医学理论体
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
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体系,其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在此,仅就其中与
中医学关系密切者简介如下。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c在中国
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干坤、宇空等等。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
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东
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
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
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
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语)。《内经》称宇宙为太虚,
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元气(即具有本原意义之
气)敷布宇空,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
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气本为一,分为
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
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
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
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
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
素。   ,
  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哲
学史上,周、秦以前称「天」或「天地」为自然,从《淮南子》始方有宇宙的观念,「往来
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宇宙便是物质世界,便是自然界,宇
宙观即世界观。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
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
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
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曰: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类伊始,气化之也。两间
(指天地间——作者注)既有人类,先由气化,继而形化,父精母血,子孳孙生」(《景景室
医稿杂存》)。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
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
死」(《医权初编》)。
  气是絪缊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这
种「气」相对于天地之气而言,是人体之气,故又称「人气」。人类只要认识人气的运动变
化规律,就能够认识生命的运动规律,故曰:「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素问『气交变
大论》)。血、精、津液等亦为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们皆由气所化生,故称气是构成人体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之有生,一气而已……气以成性,而内焉则为人之心,外焉则为人之体。体者气之
充,而心者气之灵」(吴廷翰《古斋漫录》)。人的形体和人的思想精神都是气的产物。中医
学在古代哲学气论的基础上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认为「人之生死由乎气」,「惟气以成形,气
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即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也是由物质机体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故曰:「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
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人有五脏
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
论》)。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
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
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3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57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二)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
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缊;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
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
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
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
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
运动。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有胜复作
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
运动的根源。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
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
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
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
之,故曰: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
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
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
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
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
存亡由乎气之聚散。气充塞于太虚之中,·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和变化乃至消亡,无不由于气
的气化作用。所谓「气始而生化,……气终而像变」(《素问·五常政大论》)。《内经》不仅在
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且用阴阳学说阐明形气转化的根源。
「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阳动而散则化气,阴静而凝则成形。阴阳动静
的相互作用,是气化成形和形散为气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气至大无外,至
细无内。大者,有形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
化为形的气化作用。中医学的形气转化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
分,即「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张子正蒙注·卷一》)。阴阳矛盾对立形成了气的永恒的有
规律的运动变化。动静统一是气的运动性质。气化运动是动与静的统一,聚散统一则是气的
/··存在形式。散而归于太虚,是气的无形本体;聚而为庶物之生,是气的有形作用。聚暂而散
久,聚散在质和量上均统一于气,聚散统一揭示了宇宙万物气的统一性。阴阳统一揭示了气
的内在性质,动静统一描述了气的存在状况,而聚散统一则规定着气的存在形式。
  (三)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
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
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一物两体,太虚之气是
一,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
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
系。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同就有感应。「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
感。……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
(《正蒙·干称》)。相互感应和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
「或以异相应」,「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感如影
响,无复先后,有动必藏,咸感而应,故曰咸速也」(《横渠易说·下经·咸》)。阴阳二气的相
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阴阳二气相互感
应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把人与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中
医学基于气的相互感应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五脏六
腑与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
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在差异中具有统一性,遵循共同的规律,是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曰:「人与天地相参」(《灵枢·经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1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16:09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
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
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精辟地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
题。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并不为过。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
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
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
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
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
化、利用和排泄过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是说人体必
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故曰:「平人不
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
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和能量,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
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
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
而气化运动的
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说。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
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完成「味归形,形
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这
种气(元气)、精(水谷精微)、味(营养物质)、形(形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建筑在物质(气)运动转换的基础之上的。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
出入有序,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新陈代谢,保证了生命活动的物质
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
  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故气的生理,贵在乎「和」。「气和而生,津液
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元气充盛,则能宣发周身,推动气血之运行,主
宰人体脏腑各种功能活动,使精气血津液生化不息。脏腑经络之气机旺盛,从而维持机体内
部各器官、系统间活动的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
功能根源于气,故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类》)。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气贵于和,又喜宣通。故曰:「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
生气通天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枢·脉度》),「气血冲
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金匮钩玄·卷一·六郁》)。凡疾病之表里虚实,顺逆
缓急,无不因气所致,所谓「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故「凡病之为虚为实,为
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
在之处也」(《景岳全书·诸气》)。因此,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
  (三)用子指导诊断和治疗
  1.诊断方面:中医诊断学中,四诊无一不与气密切相关。「有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
法》),审察五脏之病形,可知真气之虚实。因此,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
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神志和脉象尤为重要。神气的存亡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神
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故曰: 「神者,正气也」(《四诊抉微》)。
「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
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故望气色又可知内脏之盛衰、
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
  「寸口者,脉之大会」(《难经·一难》),「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
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故气之盛衰可从寸口脉上反
映出来。人之元气为脉之根本,故曰: 「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难经·十四
难》)。中医在诊断中,审查「胃气」如何,是决定疾病顺逆、生死的关键。有胃气则生,无
胃气则死。
  2.治疗方面: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
病上居主导地位。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治疗的基
则不外乎扶正和祛邪。祛邪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
》)。治疗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气得其和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治气贵在
于「调」,这里的「调」,是调和之意,不仅仅是用理气药来调畅气机,而是指通过各种治疗
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人的动态平衡,即「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气一元论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用子判断疾病的预后
  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和预后,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
容。形以寓气,气以充形,「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素问·玉机真
脏论》)。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肉已脱,九
候虽调,犹死」(《素问·三部九候论》)。所以,元气是疾病顺逆的根本。
  中医学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
正冲明论》),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以合于神明也」, 「治之要极,无失色脉」
(《素问·移精变气论》)。「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
病已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脉气主要是胃气,是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素问·方盛衰论》)。说明了脉有胃气的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2 回到顶端 [2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16:1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805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