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牛

☆天佑台灣☆

|
分享:
▲
▼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1.整體觀念的基本概念:客觀世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種要素以 一定方式構成的統一整體。整體是由其組成部分以一定的聯繫方式構成的。一般說來,各組 成部分(元素)之間相對穩定的本質的聯繫稱之為結構關係。具有一定結構關係的整體謂之 系統。整體性就是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繫性。整體性表現為整體聯繫的統一性,即整體與部 分、部分與部分、系統與環境聯繫的統一性。人類對整體性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中 國古代樸素的整體觀念,是同對世界本源的認識聯繫在一起的。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 論、陰陽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輔相成組成的有機整體,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了客觀事物的整體性及辯證的層次關係。中國古代樸素的整體觀念是建築在氣一元論和陰 陽五行學說基礎之上的思維形態或方式。整體思維是中國古代所具有的獨特的思維形態,它 強調整體、和諧和協調。但中國古代的整體觀念帶有自發性、直觀性和思辯性,與辯證唯物 主義的整體觀,即科學的系統的整體觀念不能相提並論。整體觀念是關於事物和現象的完整 性、統一性和聯繫性的認識。 中國古代哲學以氣一元論哲學體系為基礎,以天地人三才為立論基點,強調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人——自然——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整個世界處於一種高度和諧和協調之中, 即所謂「天人合一」觀。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來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的協調完整性,以 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關係,從而形成了獨具特點的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學的整體觀 急是關於人體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繫性的認識,是古代唯物論和自 發辯證法思想在中醫學的體現,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它貫穿於中醫生理、病理、診 法、辨證、治療等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整體觀念的內容:中醫學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同時認為四時氣候、地土方宜、周圍環境等因素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既強調 人體內部的統一性,又重視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這就是中醫學整體觀念的主要內容。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其一,就形體結構言,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器官構成的。這些臟腑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 割、相互關聯的。每一臟腑都是人體有機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都不能脫離開整體而獨立 存在,屬於整體的部分。 其二,就生命物質言,氣、血、精、津、液是組成人體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 質。分言之,則為氣、為血、為精、為津、為液,實則均由一氣所化。它們在氣化過程中, 相互轉化,分佈、運行於全身各臟腑器官,這種物質的同一性,保證了各臟腑器官機能活動 的統一性。 其三,就機能活動言,形體結構和生命物質的統一性,決定了機能活動的統一性,使各 種不同的機能活動互根互用』,協調和諧,密切聯繫。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人體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 體機能活動的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 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機體整體統一 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的作用實現 的。五臟是構成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組織器官都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人體以 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有機地 聯繫起來,構成一個表裡相關、上下溝通、密切聯繫、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並 且通過精、氣、神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這種五臟一體觀充分地反映出人體內 部各組織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有機的統一整體。 (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體內外環境的整體和諧、協調和 統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強調人體內部環境的統一性,又注重人與外界環境的統 一性。所謂外界環境是指人類賴以存在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現代系統論認為:生命系統包括 細胞、器官、生物體、群體、組織、社區、社會,以及超國家系統8個層次,在環境中,根 據不斷變化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調節無數的變量而維持生存。天人關係是中國古代 哲學的基本問題。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的含義大體有三:一是指自然之天,二是指主宰之 天,三是指義理之天;人的含義大體有二:千是指現實中認知的主體或實踐主體,·二是指價 值意義上的理想人格。天人關係實質上包括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 論認為:天人一氣,整個宇宙都統一於氣。天和人有著物質的統一性,有著共同的規律。中 醫學根據樸素的唯物主義「天人一氣」的「天人合一」說,用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等自然 科學材料,論證並豐富了天人合一說,提出了「人與天地相參」(《素問·咳論》)的天人一體 觀,強調「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素問·舉痛論》),把人的需要和對人的研究放在天人 關係理論的中心地位。 , (3)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自然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性,人產生於自然,人的生 命活動規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規定和影響。人與自然的物質統一性決定生命和自然運動規律的 統一性。 ·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又 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機體則相應地發生生理和病理上的變化。這種「天人一體 觀」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經六氣和五臟之氣的運動。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與人體五臟六腑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通應的。所以,人體與 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關。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從而保 持健康,生存下去,這就是人體內部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其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中醫學認為世界本原於氣,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天地是 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運動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故曰: 「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素問· 寶命全形論》)。生命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人和天地萬物一樣,都是天地形氣 陰陽相感的產物,是物質自然界有規律地變化的結果。人類產生於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的 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髒象論》)。新陳 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生命既是自動體系,又是開放體系,它必須和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 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人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生命 活動的物質基礎。它經常處於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複製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從而形成了氣化 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沒有氣化運動就沒有生命活動。升降出入是氣化運 動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 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總之,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又在自 然界中生存。 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人和自然相統一,人與自然有著共同規律,均受陰陽五行運動規 律的制約,而且在許多具體的運動規律上又有相互通應的關係。人的生理活動隨著自然界的 運動和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人之常數」亦即「天之常數』』(《素問·血氣形 志》),「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倘若違背了自然規律,將導致 不良後果,所謂「至數之機……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問,天元紀大論》)。 自然界中,四時氣候、地土方宜等均給予人的生命活動與疾病以深刻的影響。如: 1季節氣候與人體:「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一年四時 氣候呈現出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節律性變化,因而人體也就相應地發生了適應性的變 化,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四言舉要》)。天氣炎熱,則氣血運 行加速,腠理開疏,汗大洩;天氣寒冷,則氣血運行遲緩,腠理固密,汗不出。這充分地說 B月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 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 出應性調節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有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有著明顯的季 節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素問·金匱真言論》)。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痺證、哮喘等,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更 罾時發作或加劇。 2晝夜晨昏與人體:天地有五運六氣的節律性的週期變化,不但有「年節律」、 「月節 律:』:而且還有「日節律」。人體氣血朋陽運動不僅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而且也隨著 晝夜的變化而發生節律性的變化。如人體的陽氣,隨著晝夜陽氣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 。弱、夜半衰的波動而出現規律性的波動。故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 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 多白天病情較輕,傍晚加重,夜間最重,呈現出週期性的起伏變化。故曰:「百病者,多以 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為四時》)。 1地區方域與人體:地理環境是自然環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土、地域 性氣候和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理環境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理機能和 心理活動。中醫學非常重視地區方域對人體的影響。生長有南北,地勢有高低,體質有陰 陽,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時有寒暖之別,故「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素問· 五常政大論》),受病亦有深淺之異。一般而言,東南土地卑弱,氣候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 松』:體格多瘦削;西北地處高原,氣候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體格多壯實。人們長期生 苧在特定地理環境之中,逐漸形成了機能方面的適應性變化。一旦易地而居,環境突然改 變』個體生理機能難以迅即發生相應的適應性變化,故初期會感到不太適應,有的甚至會因 此而發病。所謂「水土不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總之,地理環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 體質上的不同特點,因而不同地區的發病情況也不盡一致。 ,, (4)人與社會的統一性:人的本質,在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既有自然屬 性,R有社會屬性。社會是生命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從嬰兒到成人的成長過程就是由生物 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生態變遷與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發 生有著密切關係。社會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動不僅影響人們的心身機能 而且疾病譜的構成也不盡相同。「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粱自奉 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 而骨勁筋強;膏粱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恆固;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 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故富貴之疾,宜於補正,貧賤之疾,易於攻邪」(《醫宗必讀 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太平之世多長壽,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是樸素的社會醫學月 想。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社會環境的變遷,對人的身心機能的影響也在發生變 化。現代社會的「多科技綜合征」、「抑鬱症」、「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的發生與社會因素有著 密切關係。總之,中醫學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強調研究醫學應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為醫」(《醫學源流論》)。 (5)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中醫學的天人合一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人和自然有 著共同的規律,人的生長壯老已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的生理病理也隨著自然的變化而產生 相應的變化。人應通過養生等手段,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此外,還要加強人性修養,培養 「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與社會環境相統一。但是,人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夕 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個體適應調節能力較弱,不能對社會或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 調整,則人就會進人非健康狀態,乃至發生病理變化而罹病。 3。整體觀念的意義: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對於觀察和探索人體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 系和臨床診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整體觀念與生理: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一方面要靠各 臟腑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臟腑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才能維持。每個臟腑各自刁 同的功能,又是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這是局部與整體的統一。這種整體作用只有在心的 統一指揮下才能生機不息,「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 失也」(《素問·靈蘭秘典論})。經絡系統則起著聯繫作用,它把五臟、六腑、肢體、官竅等 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精氣神學說則反映了機能與形體的整體性。中醫學還通過「陰耳 陽秘」和「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的理論來說明人體陰陽維持相對的動態平衡。五千 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條件,五行生剋制化理論則揭示了臟腑之間的相反相成、制約互 用的整體關係。·這種動態平衡觀、恆動觀、制約觀,與現代系統論有許多相通之處,對發展 生理學有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