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23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dragonfly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 了凡四訓序文講記(三)
尤註云:「功過格一書。規定一切善惡行為。應得功過數量。」須有能力辨別善惡,大的善事,功就多,幾十功、百功;小的善事,一功、二功,自己記。大的惡事有百過、十過;小的惡事一過、兩過。天天自己要記。要有恒心,不要記三兩天,把功過格一丟,算了!太麻煩了。那就不能成功。了凡居士有耐心,天天記。讀後面《四訓》就明白了,不但他自己記,他的夫人也是如此。她不識字,用鵝毛管點朱砂,功點紅的,過點黑的,她用這個辦法去記,我們想想看,不識字的人,她也能修,也能改造命運。



「先賢如周濂溪。朱晦菴。邵堯夫及韓魏公。蘇文忠公俱受持此格。信受奉行。」這幾位都是過去的大儒,韓魏公是韓琦—宋朝的宰相,蘇文忠公是蘇東坡,這些人都是這樣來受持功過格,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我們現在要真正發心來受持的話,可以參考幾種過去的功過格,像蓮池大師的《自知錄》、《感應篇》。《德育古鑑》等書以為依據,著重他的精神,配合現代的潮流,自己可以修定一冊適合自己用功的功過格來受持。不能完全依照古代的格式內容,那會增加許多無謂的煩惱,反而不好了,這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的。因為現代生活意識和古代不同。



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



只要起心動念,隨時隨地都要記載。『所言所行』,「言」是言語。言語有善有惡,功過格裡記得詳細。而《戒經》裡只說綱領,不妄語是善,妄語是過。十善裡將妄語分開為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四條,這是善。反過來就是惡。但是都沒有功過格上記得詳細。這是教我們要依照功過格來修行,目標很明顯,希望善日增,而惡日減。自己記載自己知道,是不是善功天天增加,過惡天天減少呢?如果是這樣,就有進步,就值得歡喜了。假如我們的善天天少,過天天增加,那就不是福了,倒過來就是災難不遠了,《太上感應篇》說得好,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是福是禍都是我們做出來的。福是我們自己修的,禍也是我們自己召的,自己召的是惡,怎麼可以怨天尤人呢?一有怨天尤人的念頭又是過。唯恐自己過太少,還得大量的去增加,那裡能得到福報現前呢?所以這個目標非常明顯。



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



這兩句話我們要是聽到不甚歡喜的話,再把他改兩個字,我們警覺性就提高了。「福日增,而災日減」,這就歡喜。福報天天增加災難天天減少,當然歡喜。我們要曉得,禍與福是從果上講,善與惡是從因上講的。佛說的話,真的一點都不錯,眾生畏「果」,他不怕「因」。善、惡無關痛癢,不要緊,沒關係。要講到禍福了,不得了,這個事情大了。菩薩比我們凡夫聰明,菩薩畏「因」,那怕是一點點的小善事小惡行,都戰戰兢兢非常謹慎的斷惡修善,要曉得,善的果就是福,惡的果就是禍害、災難。這是勸我們學袁了凡,依照功過格,來信受奉行,像這樣才真正叫學《了凡四訓》。



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



這是說袁了凡依照功過格修持,他一生的感應事實。最初修行的情形,是『善惡參雜』,了凡修的是這樣,我們去修也是這樣,所以不要怕。最初修的一定是善、惡參雜,我們每天記下來的,有善有惡,混雜在一起。慢慢的善多惡少,幾時做到『唯善無惡』—功過格一打開都是善沒有過惡,只要做到這一天,命運就轉變了。



換句話說,三個月做到,三個月就轉變,三年做到,三年就轉變了。怎麼轉法呢?我們那一天功過格一打開,只有善沒有過了,從那一天開始,命就轉過來了,袁了凡就是這樣改造命運的,了凡沒有福,福報很薄,可是『轉無福為有福』。



了凡轉壽命,孔先生給他算,說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結果他活到七十多歲。壽命操縱在自己手上,『轉不壽為長壽』,他也做到。他命裡沒有兒子,後來有兩個非常好的兒子,『轉無子孫為多子孫』,他都做到了。我們讀《四訓》,可以看到真是有求必應。那麼我們現在有求為什麼求不應?要是打開自己的功過格一看,每天還有那麼多的黑點,怎能求得感應呢?不可能感應。幾時到沒有黑點了、沒有過失了,我們看看有沒有感應。那個時候,我們才真正的相信,佛在經上講的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現生優入聖賢之域』,現在我們這個身體,還沒有捨報的時候就可以做聖賢了,聖賢是指世間的聖人、賢人。報盡捨報之後,當生極樂之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



註云:「吾人現生無論貧富貴賤。智愚榮辱等等。無非夙業所驅。緣熟斯來報盡便休。人身難得易失。若不急趁命光未遷謝時。勤修善業以自救拔。倘一墮落設欲再得人身。不知經歷幾何年月矣。如之何不懼。」



我們現在生在這個世間,富貴也好貧賤也好,無論是愚,或是聰明才智,世出世間那些大覺的人告訴我們,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過去世修得的,是夙業所召的。


由這裡我們看得很清楚,人生並不是一世就完了,我們總要記住一世的光陰,非常的短促,真正是數十寒暑彈指就過去了。四十歲以上的人,對於這個體驗,都相當的深刻。讀到祖師的教訓,當然比年輕人的感受要來得深,這就是有了幾十年親身的經歷,尤其在這一本書裡面,告訴我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我們要學、要記住的。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記住,我們要修福、要培福、要惜福,這福報才享之不盡。好比我們耕種,今天有收成了,還要繼續準備明年的種子;如果不懂得修福,不懂得培福,也不知道惜福,縱然用盡心機,所得到的一切享受,還是屬於宿世的福報。



譬如說我是個出家人,想出種種的花樣,來引誘大家來供養我,俗話常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來拜什麼,把你們的錢財送來給我,這是偷盜的行為。這樣得來的錢,諸位要曉得還是命中註定的,命中本來就有的。命裡沒有,作怪的和尚很多,居士還是不去拜。可見得來拜,來供養的,還是命中註定的,絕對沒有無因之果。



這個福報,等於說你不用這個手法,機緣慢慢的成熟,慢慢的受用;用了這些手段,只是使機緣提前成熟,只不過是做增上緣而已,但是福報享盡就沒有了。



這好比在公司裡面服務,借支薪水。你要不借支呢?按月給你,月底一到公司就發給你,你的生活很穩定。我今天想個理由借錢,把一年的薪水都借過來,花得很自在,幾個月花光了,但是後幾個月就要受貧窮之累了。所以這些道理明白之後,我們敢不敢再作怪呢?敢不敢再想花樣呢?所以想盡了花樣得來的,還是命中有的那一份,這要明瞭。



我們不但不借支、不透支,更要常常積蓄。怎麼積蓄?就是要改過修善,積功累德,這叫做積蓄。若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則有求必應了,這幾句話是《了凡四訓》最重要的效用。教我們初學的時候,大家都一樣,了凡居士也不例外。初學的時候很難,善惡參雜。初學的方法,還是用功過格。對於業障輕的人,他可以不必要,因為他每天起的惡念少,善念多。對於業障重的人,每天起的善念少,惡念多,功過格就很重要了,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功過格一打開,看我今天起多少個惡念,起多少善念,做多少惡事,做多少善事。一日之中善多,還是惡多,天天比較,月月比較。果然大家要這樣認真去做,我想三年之後,就可以做到唯善無惡。心裡面不起念則已,一起念就是善,不會再有惡念。到這個時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有求必應。



本來福薄,現在福報現前了。福報從那裡來呢?因就是行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善惡報應絲毫不爽。你要以為沒有報應,那就大大的錯了,決定是有報應的。也許有人會問,我起心動念都是善,為什麼我的報應不好呢?那自己就要明瞭,應是過去世的罪障太重了,現在幸虧是修善,要是不修善恐怕連人身也保不住。眼前受這一點小苦,正是消過去世的重罪,佛經裡常講重罪輕報。所以對於因果報應的道理,要深深的相信,不可以有疑惑。我們讀過《四十華嚴》,裡面所講的十種惡人,就是教導我們自己檢點。換句話說,首先我們要明瞭,什麼叫善、什麼叫惡,萬萬不要把惡事當做善,把善事當做惡,那虧就吃大了。自己造罪業,還以為自己在行善、積功累德,那就太冤枉了。

所以世出世間的學問,無非是叫我們辨別善惡、辨別是非、辨別真妄、辨別邪正,這才叫有學問。所以真有學問的人,他才能轉無福為有福,轉夭壽為長壽,不壽就是短命。這幾樁,都是應在袁了凡自己本身上。了凡沒有福報,壽也沒有,命裡沒有兒女,這些他都轉過來了。這是說的世間法。我們不能輕視世間法,為什麼呢?假使世間法裡我們要求都求不到,還有障礙轉不過來,出世間法就沒有指望了。因為出世法的善根福德,要比世間法的善根福德高得多了。我們自己修的善根福德,連世間法的水準都夠不上,那麼出世間就不必講了。



因此《了凡四訓》一書,我們要認真的去修,將來的效果,自然更殊勝了。現在照這樣修,現在就是聖賢。完全照這樣去做,即是世間的聖賢。要用佛法的修持,就是出世間的聖人,所以說『現生優入聖賢之域』也。『報盡』是說我們這一生的壽命,這一期的業報盡了的時候,你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可以上品上生,你修淨土才能得力,才能用得上功。小註裡面所講的警惕話,我們自己要認識、要明白,佛給我們講的,我們人生在世,為的是什麼,是酬過去的業,「人生酬業」。換句話說人生就是來受果報的。過去世造的善多,這一世就享福,過去世造的惡業多,這一生就要受苦報。怎能怨天尤人呢!



俗話講要認命,我們命該如此。如果單單講認命,這是很消極的。雖然消極,給諸位說真能認命,他不造業,比那些不肯認命,在跟命運掙扎,再造無量罪業的人還是要殊勝得多。佛法不是消極的,而是教我們如何來改造命運。指示我們改造命運正確的理論與方法。我們看《了凡四訓》多麼積極,袁了凡先生舉心動念所作所為,積極的在改造命運,這一點我們要懂得效法。



人身難得而易失。佛經裡有個比喻,說似須彌穿針。這是講機緣的不容易,須彌山很高,從須彌山頂放一條線,在山下放一根繡花針,那個線下來剛剛好就穿進針孔。諸位想想看,就是放一百條線,有沒有一條能穿得進去!不要說須彌山,就說我們講堂在三樓若從窗口上垂一條線,底下叫一個人拿一根針,來穿穿看,能不能穿進去一條。佛告訴我們,人身失掉了,再要得人身,就像那須彌山上穿線,剛剛好穿進了,給諸位說,那不是僥倖。經上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在這一生中,五戒不缺,來世才能得人身。五戒,單單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些戒條聽起來很容易懂,實際上不容易,這個裡面有微細的行相,有「開、遮、持、犯」。如果不明瞭,怎麼能守呢?怎麼能持戒呢?所以稱為戒學,要好好的去學習。



不殺生裡面包括些什麼,應當怎麼做法。不偷盜裡包括些什麼,不是說我沒有當小偷。上面所講的,凡是用欺騙手段得來的,如耍花樣,使人家來供養的,都是偷盜行為。這些微細相真正是難持。我們也常常見到,譬如在普通信封裡面,寄一張鈔票,若沒有掛號,這也是偷盜,偷郵政局的郵資。機關團體公司裡用的信紙信封是公事用的,我們私人拿來寫信用,也是偷盜。天天在幹偷盜,還以為我持不偷盜戒很清淨。談何容易!



換句話說,凡是有意無意侵佔到別人的財物,就是偷盜行為,就犯了偷盜的戒。像戒律這些細相,我們不知道,犯了還不曉得。所以持戒不是簡單的事情,五戒要能條條不缺,能達到六十分以上,來生才能得人身。五戒怎麼修呢?依功過格去做,就是教我們受持五戒,不照功過格修,五戒怎樣持好。從前的功過格,有三、四百條之多。太繁瑣了,也不容易受持。古大德再把它歸納,把它簡化,大概也有一百多條,我們能照這個修學就很好了。小註裡面是砥勵自己、警惕自己。要知道人身難得,得來實在不容易,既然得到了,就要好好的修行,不要把這一生空過了。所以趁著現在身體康強的時候,要努力求一條自新自救的道路。如果這一生,沒有修成功,人身就失掉了,那就不曉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再能得到人身。所以我們學佛要從根本上修,如有時間,大乘經典也要抽一些時間來看看。為什麼呢?可以破除我們的疑惑,增長我們的信心。

在理論上,大經大論講得透徹,像《華嚴》、《法華》、《楞嚴》、《涅槃》,這一些大經,有機會要涉獵涉獵。至於修行還是要從《了凡四訓》下手。為什麼我們要多看大經、多聽大經呢?是為增長學問,才不至於得少為足。尤其是《華嚴經》,此經所講,世出世間法沒有兩樣。世出世間法展現在一個團體裡,團體的領導人,就很重要了,在經裡面甘露火王這一章,講得很明白。做一個國王,全國的老百姓,他們所做的善與惡,國王要負很重的責任。全國老百姓都行善業,善業的功德是歸於國王的領導有方,所以國王只是善業的果報,福報之大不可思議。他自己為眾人之君親師,大眾皆依教奉行。但是他如果教導無方,老百姓要是做罪惡,他的罪重就比大海還要深,這是講一位國王領導國家。



我們現在把範圍縮小。比如說一個家庭,你是一家之長。一家所造的善與惡,你也是負擔很重的責任。一家人都行善,你一家人大大小小所行的善業,善業是屬於家長。如果一家造惡,換句話說,家長也要負一切罪業的責任,是一樣的道理。或者做一個住持,沒有做壞事。如果這個寺院的清眾信徒造罪業,所做的罪過住持必須承擔,因為沒有盡到領導的職責。



我們讀經要知道舉一反三,不要看到這裡,認為那是國王才有的,別人就沒有了。那是我們不會看,不會聽。佛菩薩將這些道理,將這些事相一條一條說得那麼清楚,是要我們覺悟。可見得我們自己要修善,我們要勸勉一切人修善,做一個領導人實在不容易。現在大家都搶著做老大、做領導人,能不能叫手下都行善業呢?如果不能,等於是自己叫大家快幫我一點忙,加重我一點罪過,叫我趕快墮地獄,只是這個事實而已。所以居領導地位相當的困難,自己不做惡業也不免作惡業。



像這些道理、事實,佛菩薩在經論裡,說得很清楚。所以在家裡,你若是一家之長,對於家庭,就負有教化的責任,這是講教育。所謂教育就是教人改過修善,就是教人成聖成賢,這才是教育。至於在社會上謀生的技能,那是教育裡的枝葉,而不是根本。教育的根本是在德行上,是在道德上。教我們明白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地大自然的關係。換句話說《了凡四訓》是教給我們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這是我們應該要記住的。



尤註說:「不為命數所拘。不為夙業所縛。永謝沉淪苦趣。安住寂光聖境。非大修行人大解脫人。烏能致此。到此地位。一切世福無與倫比。稱之曰極樂豈夸辭哉。」



袁了凡在一生修持當中,善業的力量超過了他的夙業。所以他的果報當生就轉過來了,就不為命數所拘了。我們世間人看相算命,如果說你的命相,被人家看得很準,不要歡喜。某人看得很準,就是自己毫無改變的能力,你還被命運所轉。自己轉不了命運,所以才被人看得那麼準。袁了凡被孔先生算得很準,遇到雲谷禪師給他說:你是博地凡夫,被業力牽著走,你沒有能力超出業力的圈子,這就叫凡夫。



真正是大丈夫,是有為之人,必須要跳出命運的拘束。怎麼樣跳出呢?努力修善,才能超越。善業修到成熟,再要加上淨業,不但命運體質超出了宿命,三界六道輪迴也可以超越。這篇文的小註是尤惜陰居士註的。他是印光大師的歸依弟子。有了他的註解,使我們更容易明白大師的教誨。



「安住寂光聖境」,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四土裡的常寂光淨土。這已經到了頂點了。要不是大修行人、大解脫人達不到這個境界。我們平常講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亂,就到了這個境界。一切世間的福報,天上的福報,二乘羅漢辟支佛的福報都不能跟他相比。這絕不是誇大的話,所以西方稱之為極樂世界。


行為世則。言為世法。



你自己真正做到了這一步,你的行為就是世間人的模範,世間人的榜樣。「則」是當做法則的意思。你的言語就是世間人的教訓。人人願意效法,願意尊崇。



尤註說:「此大聖賢言行。自尋常人觀之。方以為高不可攀。自法門中了義言之。如是苦心力行積德累功。尚屬初級功夫。」



到了後來,我們看了凡先生一生的言行,在佛法裡面,尤其是大乘佛法,確實是初級。我們想一想,了凡先生的一生所做,是佛門裡的初級功夫。有初級才有中級,有中級才有高級。我們現在一心祈求的是無上菩提。但是初級的功夫還沒有。天天還打妄想,想成無上菩提,那怎麼不落空呢?怎麼會有成就呢?反過來說,所成就的都是一些惡業惡習氣,到後來就不學佛了。從前有些老法師告訴我,寺廟裡有一些初出家的小和尚、小比丘尼,住持不讓他們讀佛學院。我們一般在家同修,覺得寺廟的住持很跋扈,念佛學院是好事情,為什麼不讓他們去?其實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沒有念佛學院時,老老實實還能替常住做一點事情,還能修一點癡福。念了佛學院,三年畢業了,成了有學問的法師。回到廟裡,這看不順眼,那也看不順眼。常住的師父指揮不動,眼睛裡沒有師父。認為師父沒有念過佛學院,不如我,貢高我慢。這就是不念佛學院,還是個老實人,念了之後,學成貢高我慢的習氣。善的、好的沒有學會。造惡業的增上緣,倒學會了不少。三年佛學院念出來,弘法利生,講經說法的很是稀少。



諸位要曉得,真正的學問增長,品德也自然增長;換句話說愈學愈謙虛。你看孔夫子,對人多謙虛?對小孩子都很恭敬。你看釋迦牟尼佛,多謙虛,在路上看見那些貧苦的人、貧賤之人,停下來也跟他們打個招呼,問他好。那有貢高我慢的聖賢?如果一學出來之後,瞧不起師父,瞧不起父母。這個叫背師叛道。背師叛道的罪業,就是地獄的罪業。其實師父不讓徒弟去念佛學院,就是不讓你入地獄,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世間法也一樣,我也曾見過,當然這不是多數,這是少數。但是世風日下,恐怕將來慢慢會變成多數。有兒女大學畢業了,母親只念小學,父親也只念初中。他的學問大了,回家連父母也瞧不起了。父母好不容易培養他學業完成。若不培養,在家時眼睛裡還有父母。當知這不是學問,不是教育。在有德學人的面前,你沒有立足之地。要是在從前的社會,你有這樣行為,忤逆父母,背師叛道。在社會上,想找一個謀生的小工作,人家也不給你,連要飯人家也不肯給你。這些道理,現在學校講得少,佛法經論裡面雖有,要自己去體會。真正詳細毫無保留的說出來,就是《感應篇》、《了凡四訓》,古大德們註解得詳細,毫無保留的將這些善惡果報說得詳細,而且舉出古今的事證。佛法裡講的信、解、行、證。「證」就是入,「入」就是證。你有初級的功夫,你才有中級的希望。有了中級的功夫,你才有高級的希望。佛法裡沒有躐等的。現在有不少年輕人希望走近路,認為這些功夫不容易修,最好都不要。一步登天學什麼呢?學禪。我們冷眼旁觀看看有幾個人學得成就!



永嘉大師是禪宗裡大徹大悟,透了三關的人。你看看他的教學,學禪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沒有這些條件,參禪那裡會有希望。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這一千多年當中,山林的寺院庵堂,在大陸上有多少?在家、出家的,參究的人有多少?有幾個人成就?為什麼參禪的人那麼多,成就的人那麼少呢?換句話說本身已具備初級、中級、高級的功夫,參禪才能成就。本身連初級的善根、福德都沒有,想求一步登天,那有這種道理呢!



經上理論說得很清楚,也很明瞭。我們六根接觸六塵,有沒有本事不動心。如果心地真正清淨,一塵不染,那就是初級、中級、高級的功夫都具備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樣樣放不下,樣樣起分別,樣樣起執著,甚至於還用心機來奪取,那是連初級的功夫都沒有。道業如何能成就呢?六祖慧能大師,在忍大師會下,幾句話之下他就成就了。那是什麼原因?是他心裡本來無一物,乾乾淨淨。我們做得到嗎?你請六祖大師來,說我的廟很大供養你,他要不要?他不要。他若是要了,心裡面就有一物了,他就不能成就了。送給他,他都不要,還會用心機去欺騙奪取嗎?這更不可能。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局域網對方和您在同一內部網 | Posted:2005-10-15 11:5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951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